在當前全民冰雪運動的熱潮下,除了因運動造成的骨折、扭傷、拉傷等問題,凍傷也很常見。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又是抵抗外來刺激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在運動中疏於防護,最容易導致凍傷。
要想知道如何避免凍傷,首先要先追本溯源,了解造成凍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哪些因素容易使得冬季運動員凍傷
冬季運動往往在山峰等環境開闊的地區域進行,除了地形、運動員本身因素外,這些地區不僅紫外線高,而且存在風力等級變化振幅大,尤其是高山滑雪中,海拔每升高1km,紫外線的傷害、風力、濕度等都在成倍增加,寒冷的氣溫伴隨著風力在不斷影響人體的同時,一些新手沈浸在運動的練習中,往往不知不覺間忽略了環境中的風、冷、濕度形成的傷害 [1] 。
在這些環境中共同造成結果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造成人體的「熱損失」,如人體的核心體溫下降 1°C 就會導致肌肉顫抖,進而導致低血糖(低血糖)和運動表現下降,運動能力的下降,會進一步誘發凍傷。失溫與凍傷往往相伴相生。
第二凍傷屬於局部組織損傷,是皮膚的表層和它下面的一些組織凍結,一種局部的淤血。就像體溫過低一樣,凍傷的嚴重程度也不同。組織損傷越深越廣泛,凍傷越嚴重。皮膚在寒冷的刺激下,血液迴圈會因此受阻礙,就會造成組織的缺血缺氧和損傷,離身體核心最遠的四肢(腳趾、鼻子、手指、耳廓等)是對局部溫度變化和血管收縮最敏感的區域,這些遙遠的四肢無法感知身體的核心溫度是否足夠,這意味著即使核心處於足夠的溫度,供應這些寒冷四肢的血管也都會繼續將血液重新導向到核心,而局部缺乏溫血會導致四肢溫度下降,最終會凍結組織,導致凍傷 [2] [1] 。
在有人指出之前,你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凍傷,在棕色或黑色皮膚上可能很難看到受影響區域的顏色變化。
2.凍傷的表現是什麽?凍傷了記得掛燒傷科
低溫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統稱冷傷,凍傷在醫學上可按照病理分度即I、Ⅱ、Ⅲ、Ⅳ四度,或臨床上按淺表凍傷(I、Ⅱ)和深度凍傷(Ⅲ、Ⅳ)分級,經驗上遵循熱燒傷的分類方案。 也就是說,如果你凍傷了,你應該掛燒傷科。
傳統的3、4級凍傷,即為重度凍傷,為了簡化分類,在自發或正式復溫後但在成像之前,指南上也贊成以下2層分類方案: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凍傷包括了 0 ℃ 以上和 0 ℃ 以下的任何低溫所造成的一切低溫損傷,但二者有聯系也有區別,如冰點(0℃)以下的低溫對人體造成的冷傷,往往是急性可危及生命的凍結性冷傷,而0~10℃的低溫對人體造成的則是非凍結性冷傷,如凍瘡屬於非凍結性冷傷,初步表征為紅斑性、多為慢性,應掛皮膚科 [4] 。
3.如何避免凍傷?
第一直接選擇適宜的環境是最好的。 在室內進行的動機運動毫無疑問具有先天優勢。舉個例子,國際奧組會在選擇冬奧會舉辦地的時候,會仔細研究舉辦地的氣象條件,例如舉辦地當月降雪量要達到30cm,此外舉辦時的平均氣溫低於0攝氏度,但不能低於零下17攝氏度,這一原則就保證了運動員不會在極寒的狀況下參與比賽,在體驗運動樂趣的前提下,從而保證了運動的安全 [5] 。
第二是重要的,做好相關運動裝備的配置。 冰雪運動相對於其他一些夏季奧運會的運動比賽專案,費用相對較高,不僅在於相關的運動裝備,還有一些防護裝備。
這些準備主要作用是防寒、防風、防濕、防紫外線、透氣等作用。
拿滑雪舉個例子,護具從頭到腳有頭盔、雪鏡、面罩、護腕、手套、護膝、護臀和護甲。其中,頭盔、雪鏡和手套是必備的。頭盔的作用除了保護頭部不受傷害,還具有防寒保暖的作用;雪鏡具有防風、護眼的作用;手套可以保暖,同時在持雪板時或摔倒時可以減少手部受傷。另外,面罩具有保暖、防風、護臉的作用。總而言之,這些不同護具在防治運動損傷的同時,還起到保暖的作用,降低皮膚凍傷的風險 [6] 。
第三平時的訓練和賽前的熱身運動。 寒冷環境下的肌肉、肌腱和韌帶很容易受傷。在進行我們選擇的冬季運動之前一定要徹底熱身。記住要考慮到寒冷的溫度,並比平時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熱身。確保之後徹底冷卻。包括大量緩慢、持續的拉伸。這可能有助於限制活動後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發展。
當然,對於參與冰雪運動比賽的各國運動員幾乎都來自高緯度的國家,中國的運動員也多來自於東北,他們長期處於高寒的氣候條件下,自身抗寒也相對較強,加上平時進行抗寒能力訓練,以及比賽前的熱身準備工作,因此有效保證了運動過程中皮膚不會被凍傷。
第四飲食方面。 不要喝酒。雖然酒精飲料似乎能讓我們暖和起來,但它實際上是在刺激體表的血管,使體表血液迴圈加快,人感到"發熱",實際上人體在遺失熱量,同時醉酒後人的意識容易迷糊,有發生意外的可能。
我們應該在運動前、運動中和運動後多喝水,畢竟冬季的環境和運動都容易使得身體脫水,此外攜帶一些零食或能量棒,因為疲勞會增加受傷的風險。
4.如果發生了凍傷怎麽辦?
註意, 凍傷後不能烤火、用雪搓或者飲酒。
當我們被寒冷刺激之後立即將凍傷部位直接靠近取暖器材,會讓血管快速擴張,這對已經形成了局部淤滯、腫脹的皮膚無疑是又一重打擊。
即使是最輕微的凍傷,也會因為任何稍用力的摩擦造成嚴重的皮膚損傷,而且雪的溫度在0℃以下,這種雪上加霜的做法,只會使水腫加劇、血液變得黏稠、血流更加緩慢,極易形成血栓、造成皮下組織壞死。
面對輕度凍傷,主要做法是(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發現皮膚有凍傷傾向時,立刻回到溫暖的室內,迅速移除濕緊的衣服鞋帽,讓肢體自然復溫。可以按摩受寒最重的肢端,註意幫助局部血液迴圈;
在治療凍傷之前,核心溫度應提高到35°C以上,因此需要待肢端麻木的感覺消失以後次可以進行取暖,如5~10分鐘後再靠近(不要緊貼)取暖的器材,
出現不適時,及時就醫,掛燒傷科。
參考
- ^ a b McIntosh SE, Freer L, Grissom CK, Auerbach PS, Rodway GW, Cochran A, et al. 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rostbite: 2019 update.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19;30(4S):S19–32.
- ^ Basit H, Wallen TJ, Dudley C. Frostbite. 2021 Nov 5.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2 Jan–. PMID: 30725599.
- ^ Handford C, Buxton P, Russell K, Imray CE, McIntosh SE, Freer L, Cochran A, Imray CH. Frostbite: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hospital management. Extrem Physiol Med. 2014 Apr 22;3:7. doi: 10.1186/2046-7648-3-7. PMID: 24764516; PMCID: PMC3994495.
- ^ 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南京: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
- ^ 包路林、賈皓、周威:【歷屆冬奧會投資建設經驗與啟示】,【社會科學前沿】2015年第3期。
- ^ Grace, T G. 「Cold exposure injuries and the winter athlete.」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16 (1987): 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