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結束新任期首次外訪——中國之行,但對於中俄聯合聲明的關註與解讀,仍未消散。
北極航道、俄羅斯遠東開發,吸引外界眼球,但也要看到設想和現實之間仍有較大距離。俄烏沖突之下,「東轉南進」是俄政府繼續推動的政策,以確保其動態調整的戰略目標得以實作;俄方能否借力這一機會視窗,推動頂層機制、民間溝通等層面的改革,為合作奠定良好基礎,值得觀察。
普京此次訪華的背景之一是中俄建交75周年。大國交往中形成共識不易,尊重和包容差異更為不易。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局勢下,怎麽正確理解並對外闡釋中俄關系的性質、特質,頗為關鍵。同時,從中國角度,既要兼顧國內外動態,又要把握中俄關系與世界秩序的聯動性,需要充足的經驗與高度的智慧。
此外,就在普京正式就職並訪華前後,俄軍將新目標瞄準哈爾科夫,同時國際外交活動十分活躍。5月14日布林肯存取基輔,給烏克蘭帶去的究竟是希望還是幻想?決定戰爭走勢的階段性節點,是否依舊遙遠?當然,上述這些也是對普京新任期的考驗。
就這一系列問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長趙隆研究員在觀察者網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5月17日下午,普京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發表演講。圖自哈爾濱工業大學
觀察者網: 此次普京訪華期間,中俄釋出的萬字聯合聲明吸引眾多目光。其中兩條引人遐想,一是中俄合作開發北極航道,二是中俄合作開發黑瞎子島,以及與北韓商議中國船只在圖們江下遊的航行。首先,前者與過去中國所提的「冰上絲綢之路」是否有所關聯,該領域的合作可能涉及哪些,意義何在?您曾參與過北極航道合作的相關工作,能否介紹一些情況?這是否會涉及北極圈理事會等機構的事宜?
趙隆: 北極合作是深化中俄務實合作的重要增長點。兩國曾提出加強北極可持續發展合作,在科研、聯合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和能源專案、開發和利用北方海航道潛力、旅遊、生態等方面開展合作。在實踐中,中俄就北極科研、航道、資源開發等展開互利合作,中國企業也參與相關專案的投資、建設和營運,一度成為北極航道商業化航行的先行者。
此次中俄聯合聲明中首次提出,「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機制框架下成立中俄北極航道合作分委會」,該機制將為中俄深化北極合作,特別是提升北極航道運量和建設北極航道物流基礎設施,深化極地船舶技術和建造合作等提供獨特的機制保障。
對中國而言,北極航道開發既是中俄北極可持續發展合作的組成部份,更是與各方(尤其是北歐國家)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打造經北冰洋連線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促進北極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當然,受烏克蘭危機的外溢效應影響,北極地區的政治、安全、治理格局正在加速重構,北極國家的認同分裂、多邊對話停滯、軍事部署和前沿威懾加劇,顯著影響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北極事務利益攸關方合作。
但從中長期來看,北極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依然是各方關註的重要議題,中俄北極合作將為各國更好的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治理北極提供有益經驗。
黑瞎子島地理位置圖 資料圖來自中國之聲
觀察者網: 其次,關於黑瞎子島和圖們江航道的問題,近年俄羅斯提出「轉向東方」,多次強調遠東開發,如何看待俄羅斯在遠東開發的決心,現有措施是否充分,難題有哪些?過去中國在俄羅斯也有一些開發建設專案,但最終由於各種原因遇阻、甚至不了了之,類似因素仍然存在嗎,尤其在遠東可能還會涉及一些歷史問題等?此外,按照聲明中所言,未來的遠東合作,除了中俄,是否可能包括北韓,這樣的合作前景與意義有多大?
趙隆: 遠東開發是俄羅斯「轉向東方」政策的重要載體。
普京曾在2013年的國情咨文中,將「實作遠東地區超前發展作為21世紀的優先事項」。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針對遠東開發的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加快實施。
2015年起,俄羅斯政府每年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舉行東方經濟論壇,重點吸引來自日本、南韓、中國等亞洲國家的資本註入。此後,透過設立18個「跨越式發展區」、「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等特殊國家政策配套,為投資者提供基礎設施建設資助、稅收優惠和必要的行政服務。
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後,俄羅斯的「東轉南進」政策調整全面加速,推動遠東開發的制度創新也有新內容。今年初,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一讀透過有關在遠東地區設立「國際跨越式發展區」的法案,主要參照中國設立各類工業園區的經驗,進一步擴大針對外國投資者的政策優惠。
這些變化,對於發展中俄「東北—遠東」地區互利合作當然是好訊息。但是,長期困擾遠東開發的難題尚未完全消失:
首先,遠東地區的人口規模、市場需求相對較低。遠東地區占俄國土面積近40%,但人口僅占總人口的約5%(800萬左右),2023年還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發展動力與比較優勢有待發掘。俄羅斯在地理上「東—西」發展失衡的局面存在已久,政府的政策扶植和資源傾斜的效果仍需觀察。
其次,「央地差異」和「官民差異」不可忽視。從過往經驗來看,相關國家赴遠東投資的企業在專案實施過程中,曾面臨民眾對於環保、外來移民、產業空心化等方面的指責,影響合作的進度和成效,聯邦和地方政府、企業和民眾對於「向東開放」的觀念和利益訴求也需要協調。
最後,制裁條件下的投資風險管控問題。與戰前相比,日本、南韓等其他亞洲國家的企業在政治壓力下,采取凍結專案、逐步撤資等方式結束遠東,多方參與、風險均攤的遠東開發「國際合作」,最終可能成為狹義的「雙邊合作」,這些都是影響企業決策的重要變量。
在中俄關系進入高質素發展的「成熟期」之際,務實合作的標準和方式也需要從「提質增效」的角度嵌入。因此,無論是黑瞎子島開發還是圖們江下遊航行合作,在中俄(朝)之間充分的政治互信保障下,關鍵還是要堅持國際化、市場化、商業化原則,全面開展專案的可行性評估,完善專案實施的監督和保障機制,找到各方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平衡點。
圖們江上連線俄羅斯與北韓的鐵路橋 資料圖
觀察者網: 我們都知道,普京此次訪華的背景之一是中俄建交75周年。關於中俄關系的表述,這段時期以來普京在不少場合都有所闡釋,中方在公開活動或此次聯合聲明中也有表態。雙方的表述中是否有一些微妙的側重不同?當我們既要考慮國內情況,也要考慮到諸多外部因素的變動,在多組復雜關系中,如何把握或判斷中俄關系與世界秩序的聯動性,尤其是國內對於俄烏、中俄的問題還是比較對立的,您可以談談學界的一些討論嗎?
趙隆: 在中俄建交75周年之際,兩國簽署的【聯合聲明】全方位回顧了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定位,包括雙邊關系的性質——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特質——穩定、堅韌,經受國際風雲變幻考驗)、價值——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非權宜之計等等。這些理念和原則經過時間和歷史驗證,具有戰略性、指導性意義。
作為常任理事國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中俄戰略協作的宗旨並非局限於維護自身利益,而是展現協力維護世界秩序、公平正義的責任擔當。中俄可利用高水平的戰略互信,賦能國際和多邊事務協作,還可以在實作各自訴求之間、國家利益與國際社會整體利益,自身能力和責任擔當之間實作平衡。
與此同時,中俄各自的外交政策具有高度戰略自主性,在國際政治、安全和發展議程中,也存在不同的優先方向和利益訴求。習近平主席強調中俄關系取得的顯著成就,得益於雙方始終做到「五個堅持」,首先就是「相互尊重」。
在我看來,這種尊重包括兩國基於各自國情作出的戰略選擇,也包括外交優先、利益訴求方面不同的側重點。在參與全球安全、發展治理和推動國際秩序演變方面,既有廣泛的共同願景,也有理念、方式上的差異化和多樣性。
我們更需看到的是,在大國交往中形成共識不易,尊重和包容差異更為不易。中俄戰略協作在元首外交的引領下,既強調要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提出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再次印證中俄關系的發展已經步入「成熟期」,有著清晰的執行軌跡和驅動邏輯,其典範效應將會進一步擴大。
觀察者網: 普京訪華前,俄羅斯剛剛完成新一屆政府組閣。其中最受關註與議論的是將紹伊古從國防部長的位子上調往國家安全秘書長,由前第一副總理安德烈·別洛烏索夫接任。其余政府部門職位變動不大。一方面,目前正值俄軍發起哈爾科夫進攻之際,普京臨陣換帥,說明什麽?另一方面,近來俄國防部接連兩名高官被查,一位副防長,一位幹部局局長,這與紹伊古的調任是否有關?反映出普京對於前段時期的俄羅斯軍事行動的什麽態度,以及對今後有什麽布局?
趙隆: 俄羅斯國防部長的調整服務於烏克蘭危機的戰場形勢,俄羅斯與西方的戰略博弈態勢,以及俄羅斯經濟社會適應「準戰時狀態」的多重需要。
在戰場方面,俄軍在庫皮揚斯克、頓涅茨克、哈爾科夫方向的戰線有所推進,主要依托於軍工制造能力提升形成的火炮優勢。在戰略層面,隨著美歐等國與烏克蘭加緊簽署長期雙邊安全協定,危機短期內結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對俄羅斯而言,決定戰場走勢的除了作戰能力,還包括軍工綜合體的發展、裝備制造和調配能力、國防預算執行效率等方面的比拼。
2024年,俄羅斯的國防預算為10.7萬億盧布,約合1000億美元,同比增加68%,占聯邦財政支出的30%,超過社會支出,占GDP總額的6%,雖然尚未達到美蘇軍事競賽頂峰時期軍費占GDP總額16%的水平,但逐步逼近維持社會與戰爭「距離感」的平衡點。因此,在這場持久戰中如何算好「經濟賬」非常關鍵。需要善於統籌規劃、協調資源的人員擔任防長,而別洛烏索夫在提升資源調配和預算執行效率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另一方面,前任防長紹伊古的新職位包括聯邦安全會議秘書、俄軍工委員會副主席,表明其仍然屬於總統安全事務核心決策圈的「成員」,這種安排可利用其積累的經驗為安全戰略規劃發揮咨詢作用,也可避免圍繞其個人或周邊人士(俄國防部副部長和幹部局局長)等人事變動在軍隊系統中造成不利影響。
2023年和2024年俄羅斯預算對比 圖片來源:彭博社
觀察者網: 普京在訪華期間提到俄軍進攻哈爾科夫的目的,而在此之前外界認為這更像一場宣傳戰,隨著俄軍占據了哈爾科夫北部的幾個村莊,也加劇了外界對於烏克蘭是否會失守的擔憂,您怎麽看普京的表態?這一新的軍事作戰目標,有望成為具有階段性意義的戰爭節點嗎?
趙隆: 俄軍近期圍繞哈爾科夫展開的行動兼具戰術和戰略意義。
在戰術層面,其主要目標的確是普京所強調的建立安全「緩沖區」,減少烏軍對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庫爾斯克州等與該地接壤的邊境州打擊,同時迫使烏軍頻繁進行後備力量和裝備的機動,從多點向前推進戰線。
在戰略層面,俄羅斯可能也希望借此展現其具備全面由守轉攻的能力,增加美歐支持烏克蘭恢復1991年邊境線所需成本和代價的焦慮感。
但從目前看,烏克蘭戰場上「一地一城」的得失,難以改變危機演變為持久戰、消耗戰的大趨勢,俄烏雙方均缺乏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戰場實力,在局部戰線上的焦灼纏鬥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特征。
俄國防部5月18日釋出影片,聲稱繼續在哈爾科夫推進戰線。圖自央視新聞
觀察者網: 就在普京訪華前夕,當地時間5月1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基輔,據稱此行旨在向烏克蘭確保美國的支持以及烏克蘭急需的武器即將到來,「將會帶來真正的不同」。4月美國批準610億美元的對烏援助,此外馬克龍今年也幾次表示不排除法國向烏派遣地面部隊的可能性,如何評價美歐對烏克蘭的援助的力度與永續性,尤其在俄軍主動發起進攻之時?相對的,俄羅斯後續的軍事供應能否跟上,去年俄羅斯從北韓得到了一部份彈藥供應,再加上媒體訊息稱俄自身的軍工能力也在加快等,是否足以應付之後的戰場消耗,不確定性在哪?
趙隆: 從應對「持久戰」的角度看,俄烏和美歐都存在不確定性。
拜登政府近期批準的610億美元援烏法案,曾被國會阻撓長達半年之久。可以預料,美國下一輪對烏援助將面臨兩黨間更為復雜的政治博弈,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成本。即使拜登順利連任,可能也需要被迫調整援助的方式、規模和節奏,對軍援和經援流向嚴格監管,並掌握關於烏克蘭的勝利標準、行動計劃、談判條件等方面的話語權。
但需要看到,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的確是烏克蘭危機的變量之一,但恐怕不會具有決定性意義。杜林普所謂「在24小時內結束戰爭」的表態,更像是競選口號而非實質目標,來自黨內精英、民主黨、盟友,特別是軍工復合體的政治壓力和制度約束,都將限制其政策調整空間。
對於烏克蘭而言,如何解決人力資源這個最大短板,是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雖然隨著【動員法】修正案正式生效,據估算烏克蘭的動員儲備力量將超過700萬人,但普遍缺乏軍事訓練,大規模動員可能造成的社會抵觸效應,都是澤連斯基政府需要解決的難題。
對於俄羅斯來說,「準戰時狀態」的社會和民眾適應度,巨額軍費開支造成政府各類預算的縮水,二級制裁對於現有貿易模式的負面影響等,都可能打亂其前線軍事行動和部署。
當地時間2024年5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宣誓就職儀式。圖自澎湃影像
觀察者網: 最後還是想回到俄羅斯本身,歸根結底可能還是需要一個穩定且發展的國家社會,才能在對外關系中有真正的話語權。這是普京的第五個任期,也是在戰爭中開啟的新任期,能談談這種情況下執政的「堅固性」與「脆弱性」(某種意義上)嗎,這又會如何體現在對外政策中?普京在今年的國情咨文和就職演講中都提到國家建設規劃,要建立一個嶄新的俄羅斯,側重技術發展和民生改善等等,目前的政府任命與這一目標的匹配度高嗎?有哪些人事安排值得註意?
趙隆: 如何實作「特別軍事行動」的終極目標,透過「軍事+政治」的雙重手段完成作為總統對所謂「公投結果」的特定義務,建立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安全緩沖帶」,同時保證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穩定,推動全社會適應「準戰時狀態」,將戰爭造成的負面外溢影響控制在最低範圍內,將是普京6年總統新任期內最為重要的任務。但上述所列舉的每項任務都存在互嵌關系,且存在不少的不確定性。
因此,俄羅斯的對外政策調整將延續「東轉南進」的方向,透過擴大與全球南方國家的政治和經貿聯系,維持經濟發展和工業生產的韌性,確保動態調整的戰略目標得以實作。
俄羅斯的新一屆政府人事調整也在客觀上反映出,危機處理能力、過往專業經驗成為普京進行選拔任用時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曾任俄聯邦經濟發展部部長、總統經濟事務助理和第一副總理的別洛烏索夫被任命為防長;曾經擔任政府副總理、工業和貿易部長的曼圖羅夫被提拔為第一副總理;前農業部長帕特魯舍夫、前交通部長薩維利耶夫升任副總理,相關人事任命表明維持軍需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提升工業制造和技術能力、維持國內市場穩定和最佳化基礎設施發展等,將是俄羅斯國家建設規劃的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