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70年,美國總統選舉將再次出現老對手再對決的景象。當地時間3月12日晚,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前任總統杜林普分別釘選民主黨和共和黨提名,由此提前預告了今年11月大選日的局面:拜登和杜林普老對手再一次進行決戰。
這個局面的出現並不令人意外。初選開始前,拜登和杜林普在各自黨內的初選民調中就遙遙領先,其他參選人難望其項背。初選開始後,兩人也順風順水、少有敗績。如今,距離兩黨召開黨代表大會確定本黨總統候選人還有幾個月時間,兩人就都釘選了提名,這讓之後幾個月的初選少了些懸念。
但這個局面在美國歷史上並非沒有先例。在美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兩位總統候選人兩度對決的局面。對於即將再次對決的拜登和杜林普,到底是拜登兩戰皆勝,還是杜林普四年後反轉獲勝,仍需觀察。
資料圖:當地時間2020年9月29日,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時任美國總統杜林普和時任民主黨總統提名人拜登舉行辯論會。圖/IC photo
1952、1956年:艾森豪威爾和史蒂文森
艾森豪威爾兩戰皆勝
1956年,美國時任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尋求連任,而他的競爭對手仍然是來自民主黨的阿德萊·史蒂文森。
兩人在1952年的總統選舉中就曾對陣。當時,作為盟軍統帥在歐洲贏得二戰的艾森豪威爾聲勢威望極高,他最終選擇代表共和黨參加總統選舉。民主黨內,當時並無明顯的領跑者,最終推出史蒂文森作為候選人。在這場大選中,艾森豪威爾大勝,贏得了55%的全國選票,同時在除9個州外的所有地區都獲勝。
四年後,隨著美國經濟高速發展,艾森豪威爾在黨內沒有任何競爭對手,成功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民主黨內,史蒂文森擊敗多位參選人也再次贏得提名。由此,兩人於1956年11月6日再次對決。這一次,艾森豪威爾擴大了優勢,他贏得了57%的全國選票,同時在除7個州外的所有地區都獲勝。
資料圖:美國前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圖/IC photo
1896、1900年:麥金利和布萊恩
麥金利兩戰皆勝
來自共和黨的威廉·麥金利和來自民主黨的威廉·詹寧斯·布萊恩1896年、1900年兩度對戰,兩次都是麥金利獲勝。
1896年,共和黨提名時任俄亥俄州州長麥金利為總統候選人,他是一位以商業為導向的保守派,支持高關稅和金本位制。他在競選中籌集了大筆資金,並利用這筆資金在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獲得了廣泛支持。民主黨內,布萊恩強烈反對金本位制,倡導「自由、無限地鑄造白銀」。
當年,兩人在選票中的表現相差不大,麥金利險勝。4年後,布萊恩在民主黨內幾乎沒有面臨競爭就獲得了提名,但他再次輸給了麥金利。
1888、1892年:克里夫蘭和夏里遜
兩人各有勝負
來自民主黨的格羅弗·克里夫蘭在美國歷史上是個特別的存在。1884年,他打破了共和黨對總統職位長達24年的控制,成功當選總統。但4年後,克里夫蘭的總統職位被來自共和黨的本傑明·夏里遜奪去——在當年的大選中,克里夫蘭贏得了普選勝利,但在選舉人團中敗給了夏里遜。
頗具戲劇性的是,4年後的1892年,克里夫蘭再次贏得民主黨提名,並打敗了夏里遜,奪回了總統之位。克里夫蘭也是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兩度擔任總統,但任期並未連續的總統。
除他之外,其他前總統再次參選,均以失敗告終。目前,杜林普正在嘗試成為第二個「克里夫蘭」,但他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
1836、1840年:範布倫和夏里遜
兩人各有勝負
來自民主黨的馬丁·範布倫和來自輝格黨的威廉·亨利·夏里遜1836年、1840年兩度對決,各有勝負。範布倫贏得1836年大選,夏里遜贏得1840年大選。
在1836年的總統選舉中,作為前副總統、民主黨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範布倫親自參選,代表的是民主黨。而反對積遜-範布倫政府的人組建了一個新的政黨——輝格黨(Whig Party)。
輝格黨當時並未成立有效的組織推出單一的全國候選人,於是各候選人分別從事競選活動。最終,主要在北方各州競選的夏里遜贏得了37%的全國選票以及7個州的勝利。但他仍敗給了範布倫。
四年之後,輝格黨提名夏里遜為單一候選人,他再次對上了範布倫。這一次,由於範布倫支持率下跌,夏里遜最終獲得了超過六成的全國選票,擊敗範布倫當選總統。
1824、1828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和積遜
兩人各有勝負
1824年的總統選舉也顯得相當混亂,當時至少五名知名公眾人物尋求總統職位,但沒有人贏得多數普選票或是選舉人票。其中,得票率最高的是時任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退役將軍安德魯·積遜以及眾議院議長亨利·基利。
最終,眾議院投票選出昆西·亞當斯為總統。然而,積遜及其支持者指控亞當斯和基利進行「腐敗交易」,因為基利結束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亞當斯勝選,而亞當斯當選後任命基利為國務卿。
此後四年,積遜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民主黨,其間不斷攻擊亞當斯。1828年,積遜和亞當斯再次對戰,積遜在普選票和選舉人票上都取得了明顯的勝利。
1796、1800年:約翰·亞當斯和傑佛遜
兩人各有勝負
美國建國初期,總統選舉制度並不完善。最初,每一位總統選舉人都可以投兩票,得票最多的候選人成為總統,得票第二的候選人成為副總統。這在頭兩次選舉中很順利,當時喬治·華盛頓和約翰·亞當斯無疑是最受歡迎的兩個人。
然而,到了1796年,局勢開始變得復雜。當時,聯邦黨支持亞當斯競選總統,民主共和黨則支持杜文·傑佛遜,兩黨都開始操縱一些選舉人的投票。美國歷史學家哥頓·伍德曾形容這場選舉是「一場令人困惑且混亂的事件」。但最終,亞當斯險勝當選總統,傑佛遜屈居第二成為副總統。
四年後,局面發生了反轉,傑佛遜擊敗了亞當斯,但他碰到的困境是,由於所有選舉人都投票給了傑佛遜和阿倫·伯爾,兩人得票相同。最後,美國眾議院僵持了一周,才最終投票透過由傑佛遜擔任總統,伯爾擔任副總統。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