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是:
當中性名政策還沒出來的時候,可以像K聯賽那樣搞冠名,也可以像世界上大部份聯賽一樣搞中性名;
當中性名政策出了之後,最好不要開歷史倒車——即便要開,也要強制地區+冠名+中性名,顯示縮寫的時候地區+中性名,盡量去淡化冠名造成的負面影響。
至於易地搬遷,堅決禁止。
西方能夠搞出中性名是有文化密碼的。
在最早期,所有的足球俱樂部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由一群有著相似特征的人聚集而成的業余生活俱樂部——比如曼聯的前身紐頓希斯LYR是由一群蘭開郡和約克郡公司的鐵路工人設立,格拉斯哥格拉斯哥流浪在愛爾蘭天主教聖母會的沃爾弗列特創立了塞爾特人後逐漸演變成了新教徒和保皇黨的大本營;巴塞隆拿在1910年代前後逐漸成為了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的大本營;
蘇聯足球同樣如此,用迪納摩、中央陸軍、火車頭、斯巴達克等來對應警察、軍隊、鐵路和普通勞工階級等不同職業標簽。
但他們有幾個共同的點:
然而,
在中國,
實際上都不成立。
中國職業化初始,足球俱樂部基本上都由體工隊改制而成。
體工隊有這樣幾個特點:
那麽針對這樣的問題,實際上在職業化初期就應該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把時間長河給拉長,從結果來看:
申花、魯能、國安,或許也包括亞泰和泰達,這幾家國內球迷基礎比較牢固且自身長期有同城競爭對手的隊伍能夠茍活下來形成品牌,
是靠鄉土情結和本地人撐起來的 (這個問題上申花和國安球迷的聲音應該最大)。
申花一開始也是上海體工隊改制後的冠名商,但在2000年前後申花電器結束七大國有資本(也包括現在的久事)正式變成了中性名,主打的也是「申城之花」的寓意以及一個不更名的品牌的延續價值,
我也可以不客氣地說:
如果申花不叫申花,搞不好2007年就沒了;
如果申花不叫申花,那麽久事大概率重組的也不是申花隊 。
從小就是申花球迷,
不僅僅是申花團結上海人的口號,
也是中超作為本土聯賽的價值——誰不知道五大聯賽比中超好看?但五大聯賽裏有中國人嗎?
同樣,
如果沒有中性名的存在,
「從小就是XX球迷」這句話就會顯得很怪異,
就像廣州恒大,哪怕老球迷都知道恒大和白雲山、太陽神、吉利、香雪、醫藥、日之泉是一支球隊,
但你說「從小就是白雲山球迷」,聽起來始終有點不太對勁。
去除冠名的好處還在於:
嚴防許家印式的足球投機行為, 防止足球隊成為一個公關公司 。
投資足球對股價不應該有影響,其實這是行銷的策略。比如說在中央台打廣告的話1秒鐘大概15萬元,那麽我們這一場球下來,比如說4月2日中超開幕式在廣州舉行,有25家電視台現場直播,有300多家媒體報道。11個運動員穿著印上了‘恒大’兩個字的背心,你說是不是很值錢?一個半小時的直播時間如果做廣告要多少錢?我認為我們搞這個足球是非常正確的。所以,
從短期利益上來說:
加上冠名當然可以緩解俱樂部的一定燃眉之急,讓中超聯賽繼續營運下去;
但從根本來看:
我們的聯賽,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冠名或特許以解決一時的問題,然而,我們要很清楚:
沒有企業是永遠在風口上的現金流。
贊助商可以來來去去,
俱樂部始終都在那裏 。
無論哪個職業聯賽,根基始終是作為基本盤的球迷和商業開發。
如何讓球迷們掏錢買開心或者發泄情緒,
如何讓中超有個正常職業聯賽應該有的價值,
如何做大「中國足球超級聯賽」這個品牌才是真正足協或者中超公司應該思考的問題。
恢復中性名,
只是飲鳩止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