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為什麽籃球比賽進入小球時代?

2023-05-28體育

2019年速龍奪冠了,洛瑞-丹尼格林-李奧拿德-施亞甘-小加素爾-伊巴卡-範弗利特等人,體型會比九十年代和零零年代的「大球時代」更小麽?不會的。

2020年湖人奪冠了,勒邦-丹尼格林-波普-戴維斯-霍華德-大莫-庫茲馬-隆多等人,體型會比九十年代和零零年代的「大球時代」更小麽?不會的。

2021年公鹿奪冠了,賀列迪-米度頓-塔克-揚尼斯-大洛-波迪斯-干拿頓等人,體型會比九十年代和零零年代的「大球時代」更小麽?不會的。

2023年金塊奪冠了,梅利-波普-小波特-哥頓-約基奇- 布魯斯布朗-傑夫格林-布勞恩等人,體型會比九十年代和零零年代的「大球時代」更小麽?不會的。

其實最近六七個賽季裏,真正陣容相對小的其實只有22勇士和24塞爾特人,其中後者顯然在各個位置的平均水平上有點超模,配置有點宇宙勇的意思在,曾經有人說:「塞爾特人能代表一切,所以他們什麽也代表不了。」

小球時代已經過去了,或許從來都是一個偽概念,其本質是什麽呢?

是「投射+傳控+敏捷」和「體型+高度+對抗」是天平兩端,這是物理規律和人體結構決定的。

有沒有人能顛覆這些傳統?有。但可遇不可求,要麽是獨角獸,要麽是基石巨星,最次也是炙手可熱的黃金配角。

大體型和後衛級別的投射?德克,大洛,普辛基斯,馬爾卡寧,文班亞馬,切特,哪怕年近退役的矮內線霍福德,兼具了頂防換防投射和策應,依然是能在季後賽中能改變博弈重點的「戰略武器」。至於兼顧大體型和外線控運?那更可怕了,想想都是什麽東西。

建隊過程中能隨時遇到這些人麽?不能。所以大多數制服組必須做出一個選擇,究竟是優先傾向投射和傳控,還是要高度和體型。所謂小球漸漸壓倒大球,其實是聯盟中投射和傳控漸漸壓倒高度和體格的過程,直到新時代相容並包的新型巨人出現,軍備競賽再度升級了。如今雷霆的小球打得熱火朝天,卡魯索常常站中鋒位,但依然離不開切特和哈滕。並且他們一樣希望再來一個擁有對位能力的大個射手。

促成這些的是規則,射術,技術革新多重變革的結果。

有些人試圖把這些歸結為no handcheck,覺得禁止上手解放了全部持球人,聯盟又軟又紙糊;有些人覺得這都是現在的後衛技術水平太高,像喬丹時代一樣手扶腰隨便用花式運球過你,其實兩種看法都有失偏頗。事實上有些年份松,有些年份緊,但handcheck從未真正離開過聯盟,只是裁判的自由裁量權增加了。

季後賽和常規賽焦點戰,到處都是手扶腰。除非你的意思是直接把居里弄到生涯報廢,否則說他去90年代會大打折扣的言論完全是無稽之談。

比如我們可以看看剛剛結束的季中賽火箭勇士八強。

居里職業生涯同樣要面對handcheck

你說這是超級巨星,關鍵回合?不能一概而論?那讓我們看看開場

小賈施壓追夢
小披頓施壓積倫格林,居里追夢摟腰狄龍申京對抗肘區戰術

從八十年代引入三分線至今,比賽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很多規則起到了重要作用。

列治米勒規則規範了投籃球員圓柱體。背身五秒法則限制了護球。垂直起跳讓內線護框更加艱難。撞車造罰球和大回環判定方式讓進攻方得利不再肆無忌憚。這些相對較小。再往上走,no handcheck讓小個子突破得利;攻防三秒清空了空切通道增加了協防難度。

但如果挑選一條規則作為改變時代的東珠,一定是二十一世紀初,非法防守漸漸取消,聯防引入。

因為這次變革絕非是紙面上這麽簡單,其實催生了之後二十年NBA的所有,將這項運動將單挑和鬥獸變成了兵棋推演。

強側堆積;精細化射手非射手甄別和站位;防無球溝通;換防錯防紀律;lowman設定;三分線外輪轉規範化。等等。比如如今非常常見,每支隊伍都必須熟練的close out(在對位射手和協防路徑之間快速移動幹擾持球人再歸位);pre- switch(無球球員提前換防);x-out(弱側輪轉)。

我們拿後兩種防守舉個例。(很有基礎的讀者可以跳過)

追夢庫明加提前換防站住協防位置

上圖,範弗利特被波傑姆斯基領防,試圖和申京擋拆將追夢調出禁區,但追夢手一揮指揮庫明加換防,防守人就從申京切成了底角射手格林,繼續踩著禁區協防。範弗利特被迫向遠端傳球,追夢撲殺出手。可以說勇士操縱了火箭這回合的進攻。

16總決賽,弱側居里輪轉失誤

上圖,勒邦自側翼切入,底線防守人追夢離開勒夫進行協防,利雲斯頓坐住勒夫大腿防住向入樽位傳。這時居里必須一防二,並且負責第一傳。理論上最佳反應是高站位更靠近jr,逼勒邦向弱側底角傳,隨後立刻撲香波特。這樣香波特再進行第二次向弧頂轉移時,本來就卡住勒夫大腿的利雲斯頓就能迎面撲jr,而非擺脫勒夫的纏結掩護再去沖底角。這就是x- out。最終結果是利雲斯頓自己撲底角,被造3+1。

當然實戰中一切都發生的很快,並且弧頂球員是jr,投射威脅更大,像居里這種「錯誤」也未必一定是「錯誤」,一場下來總得發生幾次,也從側面說明了如今籃球每回合的細節之多。除此之外,香波特接應太偏上,因為勒邦並非沒有能力進行大角度傳球,這樣其實增大了居里的覆蓋面積,並且讓拿夫更難替他掛人,正確落位應該是在利雲斯頓協防發生時,反而向底角移動。

這些現代籃球中耳熟能詳的東西,本質上都是防守方對時間和空間的利用,而這種利用,必須以協防球員自由的移動和填空為基礎。

解說語「another illegal defense」

上圖為1998年總決賽g6,爵士將毫無投射能力的安托尼·卡爾留在弧頂,以牽扯公牛防守人,意圖造安德森低位單打,這種站位在當今當然是不可能的(弧頂球員甚至還站重了)。古高顯然並不想讓這種情況發生,於是第一時間進行一次「刷卡協防」,結果被裁判當場逮捕,判定為又一次非法防守。

時間來到2015年總決賽天王山,克里夫蘭騎士用雙塔開局對陣勇士死亡五小,開場也是四號位在弧頂叫墨茲科夫錯位打巴恩斯,但追夢格林便扮演了「自由人」,似盯非盯,似聯非聯,讓香波特根本無法將球給入禁區,最終對因背傷處於投射小年的15勒邦完成一次從容撲防。

其實這時已經能讀出所謂小球的主線。

在非法防守,粗野輪轉時代,大多數球隊能夠在相對低代價、不拖累進攻的情況下放置多個傳控和投籃平庸,但擁有體型和高度的球員來保護禁區和籃板。但是在聯防進入NBA,馬刺和活塞主導的所謂「黑暗時代」開始後,放置除了身高之外一無是處的大個子的代價陡然增加,教練方不得不進行權衡。

鄧肯放掉對位人在德克面前站2-3聯防
鄧肯作為lowman強力護框

比如上圖為網友總結的2003年西決,鄧肯分別對擋拆,對低位形成了兩次極其成功的協防幹擾,這其中蘊藏了對位上錯防拉加貝爾,以及lowman在底線區域進行協防的尺度(順便,拿殊傳球真帥啊)。

此後錫伯杜更是以加納特的移動能力為核心,以10年代前尚不卓越的投射能力為輔料,開發出了名震一時的強側堆積站位,透過防守人員的整體移動,前傾腳腳尖朝向,整個陣型像一面大網一樣時刻對持球人所在側進行多防少,用後續輪轉彌補弱側,讓依賴小個子清空一側擋拆以及沒有弧頂策應高度的球隊面對塞爾特人成為了一場噩夢。

對比兩個時代的清空一側單打,這種感覺由為明顯。

經典三角戰術,應該是high 24 wing tri?

上圖。

毋庸置疑的是,喬丹比勒邦更加簡潔,腳步更紮實,翻身時調動防守人重心前傾的威脅更大。而15勒邦因為腰背傷病,完全失去了後仰和向中路發力墊步拋射的威脅。但陣型,協防人註意力,移動頻率完全不同,在羅德曼站在弱側弧頂的情況下,讓喬丹擁有向中路轉身的空間已經不可思議了。比如伊戈達拉就是四分之三卡中路,埃澤利堵底線,基利協防入樽位短傳,追夢作為自由人統籌遠端傳球。(不過羅德曼如果在今天會以什麽形式存在可能是要更先解決的範特西猜想)

其實只看這球,你也應該能明白為什麽10-20年間有這麽多人喊「為什麽不打低位啦」、「為什麽都去擋拆啦?」,因為即便不考慮三分儲備和高位突破越來越強,低位視角天生受限,在這種防守下逐漸成為了真正的屠龍之技。

98總決賽g6
25季中賽

98總決賽「世紀一投」前的搏命突破,前兩天季中賽總決賽雷霆對公鹿,相似的發起位置,相似的配角站位,相似的防守方雙內線配置,但防守站位很不一樣。爵士其實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如果你把註意力放在喬丹之外,會看見柏賓正在對裁判手舞足蹈,打算讓對方也吹爵士一個非法防守技犯呢。

但是,盲目貶低90年代的防守當然也不對,他們對抗強,夾擊快,動作粗野,一旦有機會護框就護框非常堅決,並且一樣會利用機動性搞擦邊非法防守。

米勒完全站在非法防守位置
羅德曼非法防守

裁判會自由裁量非法防守,正如如今自由裁量handcheck一樣。

史托頓強悍協防
爵士搶截失位之後的挽救輪轉

說句題外話。

史托頓身材不好,在故事和雜誌流傳的年代,他常常因為季後賽被一些奇怪的對位球員打爆而被嘲諷防守遠遠不如搶截數,但是僅僅就我個人觀看的錄像看,老斯在協防端非常賣力。在那個很少有無球換防和預輪轉的年代裏,在非法防守的威脅下,史托頓常常靠著一個人的紀律性進行跨場大往返,完成夾擊和歸位躲技犯,再加上爵士陣容中始終沒有高水平持球後衛帶來的不可替代性,一體化數據和pbp時代裏,他的數據可能更加驚人。

但是,這種防守依然非常粗放,牽扯到輪轉和站位時,牽扯到2對2以上的多人防守時,設計感和團隊性依然有諸多不足,所有球隊都處於摸索和學習階段,防守水平——尤其是在需要策略的季後賽裏——參差不齊。

拿1990到1993年的NBA舉例,既有尼克斯公牛這種已經有了一套自己防守理念的時代領頭羊,也有93太陽這種雖然打進總決賽,但護框、輪轉,無球擠掩護上都非常平庸,空有丹馬爾利這種名字好聽的球員,實際上除了在喬丹的跑道上伸手送2+1進集錦,以及被單擋掛住之外沒什麽大用。這也是為什麽93總決賽喬丹拿下55分,但對尼克斯54依然是他生涯最佳一場。

除此之外,就像handcheck自由裁量讓一些球員怨聲載道,真想搞你突然吹你兩個叫人惡心一樣,非法防守的自由裁量,同樣讓協防處於一個「薛定諤」狀態,根本無暇琢磨輪轉和紀律,尤其是三分線外輪轉,耽誤了防守的發展,更不用提一些極端策略的施行。

你說不要用現在的標準要求以前,反正用不到?那不是的。比如火箭兩連冠期間同時發生了三分線縮短和球隊囤積大量射手兩件事,跨時代提前打上了一星四射。比如大鯊魚統治聯盟,又有三角進攻輔佐?這時的防守就相當考驗水平了。同樣借用一下 的圖。

00總決賽
火箭季後賽對太陽

三分線外遠端夾擊,對輪轉和教程要求很高,必須融入日常訓練中,有事先約定和溝通,否則就會變成看著嚇人但毫無層次感的協防。1996年季後賽超音速接球夾擊奧拉祖雲,就近輪轉補弱側,逼迫大夢向遠端傳球失誤或者被迫送出毫無意義的「安全球」,產量大跌,但這在當今聯盟已經是非常常規的防守策略了。

火箭季後賽對超音速
金塊季後賽對木狼

兩種時代,兩種邏輯,兩種巨星,兩種戰術。

如果讓我為非法防守時代和現代籃球挑出兩個代表性回合,我可能會選擇喬丹背身和上線連續不下球打進打出,然後瞬間後轉身抹過防守;以及當錫呼叫擋拆,用背部卡住追尾防守人,時刻保持著空接和分底角威脅,眼觀六路地向禁區挪動,然後輕巧拋投。

前者意味著簡潔,快速處理,一對一絕對壓制;後者是觀察陣型,調動站位,以及三威脅博弈視窗。

三角進攻是一種籃球理念和哲學麽?當然,它意味著巨星放權,交給角色球員轉移、處理和閱讀。但它首先是利用非法防守時代規則,利用移動和接應平均切割球場空間和時間,增多傳球路徑的站位理念。隨著射術增加,聯防增多,連弱側4out給強側1iso都來了,原汁原味的古板同側三角當然也會消失——或者說漸漸融入其他戰術中。

這個過程是漸變的,需要適應的。

理念需要適應,需要實驗,比如勒邦在球場大腦中爆料斯波也是在13年夏季訓練營漸漸確定了保殊射程和站位拓寬。比如熱火13年到了系列賽後半段才在鄧肯-斯普利特面前放棄了保殊-夏士林雙塔,打查馬斯-韋德-勒邦-米勒-保殊解放突破路線,比如波波維奇教練到了14年才毫無保留地重用迪奧。

三分回報並不是一開始就像現在這樣高,其中射程在變,期望命中率在變,穩定性變異數在變,終於有一個節點到了,相對沒有體型的投射和傳控壓倒了相對沒有投射和傳控的體型,就像2015總決賽天王山開局三分鐘勇士五小吊打騎士雙塔逼迫布拉特暫停變陣一樣壓倒了,小球才誕生了。

看看如今聯盟百回合出手三分最少的球隊,再看看十年前聯盟百回合出手三分最多的球隊。看看如今三分命中率有多少人在40%甚至45%以上,再看看十年之前?如今的聯盟是怎樣投三分的呢?

誠然,當錫是巨星,普裏查德是比較優秀的角色球員,但這種這種射程天賦的升級,難道是一句「手扶腰」就可以像機器貓的百寶袋一樣囊括幹凈的麽?

如果你擁有了這種級別的射術資源,難道你不想用機動性、傳控能力將他們有效整合起來,反哺禁區和內線麽?如果對方有這種資源,你的低位又會在聯防夾擊之下頻頻死球、打鐵和失誤,你難道不得被迫調整跟上對方麽?

這就是所謂「小球」的邏輯。

事實上,小球反而是一項對陣容空間延續性,對主攻手持球能力,對防守端輪轉體能要求更高的球隊。沒有這個資本,老老實實擺中鋒和雙塔的球隊多得是,更何況如果有能兼具體型和控運技術的巨人出現,你難道還刻意不用麽?

季後賽金塊對木狼
25季中賽決賽

約基奇自己運球到三分線轉背身,吸引夾擊,等候輪轉漏出破綻,塞遠端。

字母哥在三分線外面對頂尖斷球高手貼防,觀察陣型伸縮和站位,塞遠端。

這種大個子的出現是自然規律,因為平均技術變強終究會讓大個子擁有小個子的技能,就好像大夢能像前鋒一樣腳步靈活,所有看起來是給小個子的福利會被他們照單全收,而文班和切特等新秀的出現,只會讓這種球員越來越多。

小球時代,其實就是控運、空間和輪轉時代罷了。

真正逼出小球時代的,只有射術的自然發展,其他只能是輔助作用。非要選擇一個規則,那也只能是區域控制式防守倒逼出來的。

而這種倒逼,也是一種過程。

18年籃球圈還爭論過「魔球理論」,也就是優先把握三分和籃下,減少中距離,尤其是非明星球員的中距離。並且不是籃球業余愛好者爭論,而是美職籃職業中拉文的職業訓練師和數據團隊,需要說服拉文改變投籃選擇,將一些沒必要的中距離幹脆變為沖框和三分,這種習慣改變需要時間。但如今新一代的孩子們從小學時就會這麽打,高中時會更擅長這麽打,整個人才儲備都改變了。

沒有誰能真正預測到籃球會變成什麽樣子。

歷史比較一直是口水專案中的熱門話題,我覺得討論這種話題必須分清在討論什麽。如果是在討論誰數據好拿?那毫無疑問是現在,因為進攻的總體增幅超過了各種防守策略的增長,終於讓一些球員晚年時禁區終結效率一度媲美巔峰。

但如果是哪個年代比賽強度大?恐怕正是現在,因為一場比賽跑動和細節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什麽采訪和名人名言都沒有用,球員在更好的醫療食宿條件,更文明的賽場動作,更少的每場平均時間下有了更多的缺勤說明了一切。在2000賽季,職業生涯從不以鐵人著稱體重爆表的鯊魚能每場平均40+分鐘打一年,如今有球星每場平均37分鐘打兩個月,你會懷疑他馬上就要斷腿了。

這多打的三分鐘換算到一個賽季就是240分鐘,可能意味著3-5場勝利,所以明星的賽場影響力——尤其是常規賽賽場影響力——其實是在衰減的,這個衰減應該還會持續下去。

同樣,幾年前我回答過一個17勇士和96公牛誰強的問題,最後結論是吊打。這種觀點沒有改變,喬丹柏賓可能還是喬丹柏賓,羅德曼古高也有機會還是羅德曼和古高,但是科爾、哈珀、朗尼、溫寧頓等人吃掉快90分鐘還想贏現代的冠軍級別球隊?肯定沒這一說。當然這問題很無聊,只是總有人在講。

如今的防守和過去的防守哪個觀賞性更強?起碼就我這種喜歡機動性、輪轉智商和策略風暴的個人審美而言,依然是現在。這可能有點像古詩,古詩因格律和音韻的限制而在受限中美好,帶著銬鐐,挑戰歷代最強進攻,往往才能打出極限演出。戴維斯上看居里,下顧順下,殫精竭慮,不比鄧肯把對位人當空氣有趣麽?

如果想要攻防平衡,挽救被刷爆的數據?恢復尺度,明面上放開hand check,取消三秒,同時保留聯防,帶著三十年的策略演化,打沒有非法防守的九十年代比賽,那可能是終有一天會變成現實的事吧。如今的犯規不是在一堆人「體毛太多了」的抱怨中,來到了差不多過去三十年的最低谷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