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美國巨額軍援將至:烏克蘭可扭轉乾坤?抑或只是亡羊補牢

2024-04-24體育

美東時間2024年4月20日下午兩點,美國國會眾議院以311贊成,112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透過了被擱置已久的【2024年烏克蘭安全補充撥款法案】,將向烏克蘭提供608.4億美元援助,還要求將美國政府凍結的俄羅斯資產進行清算後移交烏克蘭。在這608.4億美元援助中,有138億美元用於烏克蘭購買先進武器,138億美元用於為烏克蘭購買美國的防禦系統,另外約90億美元用於對烏克蘭的人道主義援助及經濟恢復建設,剩下的134億美元用於補充美軍軍備存量,110億美元用於支援美國的北約盟友。

當天美國國會眾議院還透過了對以色列的26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法案。這一項巨額軍事援助法案的透過,標誌著西方世界對於俄烏、巴以問題的態度更加趨於統一,但美國朝野長期以來對該法案態度的搖擺不定也反映出了西方社會對於軍事援烏一事的撕裂。對當前在前線節節失利的烏克蘭來說,該法案的透過可謂是為其註入了一針「強心劑」,但這筆巨額軍援是否將扭轉當前烏方戰場的不利局勢並帶來下一輪的攻守之勢轉折,還有待觀察。

嚴峻形勢下的「雪中送炭」

自2023年5月巴哈穆特戰役及2024年2月阿瓦迪耶夫卡戰役結束以來,俄烏戰場再度出現了攻守局勢的轉折。在這兩場「絞肉機」一般的戰役中,烏克蘭手裏西方援助的大量高精尖武器被消耗,隨著傷亡人數急劇增加,前線不僅難以及時補充兵員,更缺少富有戰爭經驗的老兵,作戰部隊的戰鬥力無法有效維持;對俄羅斯而言,這兩場戰役雖然付出了慘重代價,但整個國家的戰爭潛力被啟用,大體已進入全國動員狀態,其綜合國力優勢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開始日益凸顯出來,兩場重大戰役的勝利更使俄軍士氣大振,同時還提高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國內威望。

2022年秋季以及2023年夏季,烏軍曾兩度試圖對俄羅斯發動反攻。但烏軍兩次反攻都虎頭蛇尾地草草收場。在第一圈反攻中,烏軍在2022年10月首先收復紅利曼,並在11月收復南線赫爾松地區第聶伯河右岸的大片土地。烏軍的一路凱歌卻止步於鐵桶一般的「蘇洛維金防線」。開始於2022年冬季並持續223天的巴哈穆特戰役,正是在烏軍第一圈反攻失敗的背景下發起的。

2023年6月,烏克蘭方面再度高調宣布發起第二輪全線反攻,較之以2022年秋季反攻,這一次烏軍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勝利,付出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僅奪回了約130平方公裏領土。烏克蘭一年時間內兩度大規模反攻在相當程度上是出於營造國際觀瞻的政治考慮,軍事冒進主義的後果是寶貴的有生力量以及西方援助先進武器的無謂消耗,前線作戰力量元氣大傷,這就為戰場的天平向俄羅斯傾斜創造了條件。

趁烏克蘭兩度反攻失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臨陣換帥之際,俄軍采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策略,透過紮實推進持續改善戰術位置,在2024年初取得阿瓦迪耶夫卡戰役勝利後,俄軍分南北中三路全線乘勝出擊,連克五一村、奧切列季涅、別爾蒂奇等多個烏軍重要據點,還相繼突入恰索夫雅爾、克拉斯諾戈夫卡等重鎮,哈爾科夫方向的俄軍也大有開辟新戰線之可能。而此時的烏軍面臨傷亡慘重、前線兵源不足、武器彈藥匱乏、全軍士氣低靡等重重困境,接任紮盧日內的烏軍總司令西爾斯基只能采取減少硬碰硬式陣地戰、盡量保存有生力量的做法。在俄軍的強大攻勢下,烏軍節節後退。

2024年4月烏克蘭政府總理傑尼斯·什米加爾訪美之際透露,每20平方公裏內俄軍所傾瀉下的炮彈數量是烏軍發射炮彈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之多。在烏總理訪美同時,澤連斯基也警告說若美國的608億軍援法案在國會受阻,那麽烏克蘭的武器、彈藥補給將嚴重不足,烏克蘭會徹底輸掉這場戰爭。

正是在烏克蘭前線局勢日益悲觀的背景下,美國約半數的共和黨國會議員選擇了妥協,推動了【2024年烏克蘭安全補充撥款法案】的透過,這對烏克蘭而言,無異於是雪中送炭。澤連斯基當天在個人社交平台上贊譽這項援助法案「讓歷史沿著正確的軌域前進,將阻止戰爭擴大,拯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並幫助美烏兩國變得更加強大」。

巨額軍援是否能改變戰場局勢?

雖然【2024年烏克蘭安全補充撥款法案】中直接用於對烏援助的資金不到其總金額的三分之二,但對烏克蘭來說,這項法案的透過無疑具有提振國內外社會的信心、強化全國上下團結、穩固前線軍心士氣、保障前線武器彈藥充足供應之重要意義,但巨額軍援是否能開啟新一輪俄烏攻守之勢的反轉,還取決於其他方面的因素。

一是先進的現代武器能否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有賴於一套相應的工業體系及組織體系的支持。首先,現代武器是工業化的產物,其生產透過一套完整、專業化、高度分工化的產業鏈體系,其日後的養護、升級以及在戰場上發揮作用也依賴於這套產業鏈體系為其提供相適配的零部件、彈藥以及技術支持,這些先進武器一旦脫離了生產並支持它的產業鏈體系,就難以持續發揮作用。烏克蘭的軍事工業體系脫胎於蘇聯,與西方的軍事工業體系並不充分接軌,加之在戰爭三年多的時間裏,烏克蘭大量的工業設施被摧毀,因此只有西方國家不斷地「輸血」,才能讓這批武器持續發揮威力。

其次,一套行之有效的軍事、政治組織體系對於先進武器能否在戰場充分發揮作用也至關重要。美國的巨額對烏軍援法案遲遲未能透過,很大一部份原因即在於美國朝野對烏克蘭官僚、軍事組織腐敗問題的顧慮。根據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披露,五角大廈監察官辦公室在2024年初釋出的一份報告稱有約4萬件援烏武器沒有投入到一線作戰部隊,其原因即在於其官僚、軍隊系統的腐敗。

二是西方所投入的巨額軍援並不意味著烏克蘭前線軍事力量會形成全域性優勢。總體來說西方國家三年來所提供的大量軍援只是勉強穩定了烏軍守勢。據【華盛頓郵報】、【基輔獨立報】等媒體的披露,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對烏克蘭的實際援助金額約437億美元,德國、英國、法國、波蘭等北約主要成員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也分別高達168億歐元(約合179億美元)、120億英鎊(約合148.6億美元)、38億歐元、35億歐元;捷克、挪威、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也分別達到了100億捷克克朗(約合4.55億美元)、750億瑞典克朗(約合70億美元,分五年撥付烏克蘭)、10億歐元;還有日本、南韓等美國盟友國家也向烏克蘭提供了一定數量的軍糧、戰車等物資。

進入2024年後,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還在繼續,德國在2024年第一季度對烏克蘭武器出口額高達35.4億歐元,法國宣稱在2024年內計劃繼續向烏克蘭提供高達30億歐元的軍事援助,荷蘭在4月緊隨法國宣稱與烏克蘭達成了10億歐元等軍事援助協定,歐盟和平基金會則在2024年3月18日宣稱將撥款50億歐元用於對烏軍事援助。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俄烏沖突爆發三年多時間裏,西方國家對烏軍事援助價值總額已遠超此次美國眾議院透過的【2024年烏克蘭安全補充撥款法案】中所提供的軍援金額。此前的巨額軍事援助,為烏軍提供了較為充足的武器、彈藥保障,在阻擋俄軍攻勢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客觀來看,這些巨額軍援所形成的軍事優勢只是局部的,並沒有從根本上打破俄烏雙方的力量對比,對戰場全域來說只是勉強維持了烏克蘭的守勢,戰爭依舊處於膠著、拉鋸狀態,更多高精尖武器的投入使整個戰場態勢更為殘酷與血腥。

三是【2024年烏克蘭安全補充撥款法案】在美國眾議院透過後,轉化成為烏軍前線的實際戰鬥力仍然需要一定時間。該法案自眾議院表決透過後,還需要經由參議院審議透過後送出總統簽署才能正式生效。即使法案生效,從財政部門下撥款項,到武器購買、生產、訂單交付、運輸以及培訓烏方軍事人員熟練操作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該法案框架下的第一批援烏武器開始投入前線戰鬥預計最快也需要兩月之久。而隨著夏天的到來,烏克蘭平原每年春季因積雪融化以及陰雨綿綿所造成的地面泥濘的「翻漿期」結束,戰場形勢更加有利於俄羅斯發揮集群式裝甲作戰的優勢。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俄軍若能搶抓「視窗期」,擴大戰果,占領更多戰略要沖並持續打亂烏軍戰略部署,那麽這批美國軍援到達前線後,其「亡羊補牢」的意義就遠大於「扭轉乾坤」的意義。

四是必須要考慮到俄羅斯前線部隊作戰能力動態提升情況下,西方先進武器對俄羅斯武器是否還具備優勢。在俄烏沖突進行的三年裏,雖然俄軍也經歷了相當多的潰敗,但俄羅斯一直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僅在無人機戰方面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榴彈炮等主武器使用方面也透過不斷改造升級使之越來越適應變化萬千的戰場態勢,同時俄軍還摸索出了一套務實有效的應對西方武器的戰術策略。隨著武器及戰術不斷升級,俄軍打破了美國艾布拉斯姆主戰坦克、海馬斯火箭彈、德國豹2主戰坦克等一批西方高精尖武器的神話,大批西方援烏武器被俄軍摧毀、繳獲。此外,俄羅斯的武器裝備較之價格高昂的西方先進武器更為廉價與耐用,若雙方損失同樣數量的相同類別武器,那麽俄羅斯所承擔的經濟損失更小,俄羅斯強大且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又可以迅速補充武器損失,而烏克蘭就只能透過西方一輪又一輪的援助來補充戰損。

戰爭沒有贏家

俄烏沖突目前明顯已是雙方綜合國力之間的較量,戰略戰術及武器的優劣也並不完全是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從西方各國對烏巨額軍援議案如走馬燈一般地透過,我們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國際力量正在不斷地加強對戰爭的介入,戰爭勝負結果早已不再是由交戰雙方所決定。

俄烏開戰三年來,烏軍能將俄軍的進攻勢頭基本阻擋在烏東四州,西方的大力軍事援助功不可沒。而美國在【2024年烏克蘭安全補充撥款法案】框架下對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對穩定烏克蘭日益惡化的戰場局勢將起到重要作用,這同樣也是烏軍改變當前戰場頹勢的一次關鍵機遇。這一批軍事援助是否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結果,但從此前的戰場經驗來看,即便是烏軍有效地使用了西方援助的新一批武器,依然不能對全域形成明顯優勢,難以從積極防禦轉變全面戰略反攻。若烏軍仍然采取此前兩度反攻中的冒進主義態度,那麽這一批來之不易的軍援仍有可能在冒險的軍事行動中成為「耗材」。如果巨額軍事援助無法換來預期中的軍事勝利,將打擊國際社會對於烏克蘭贏得戰爭的信心,美國【2024年烏克蘭安全補充撥款法案】遲遲未能透過也可以看出西方社會對於對烏軍援問題的態度也並非鐵板一塊。

時至今日,在這場冷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的「熱戰」中,交戰雙方無論是誰取得最後的勝利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贏家。即便烏克蘭在援助之下贏得了這場艱巨的戰爭,西方的巨額軍援依然有可能給這個飽受摧殘的國家套上「債務陷阱」的新枷鎖;而這場戰爭對俄羅斯來說更是得不償失,俄羅斯已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大量的技術人才為躲避兵役而流失,數以十萬計的家庭因戰爭而支離破碎。斡旋交戰雙方,促進雙方停火並達成和平協定,才是解決當前俄烏激烈沖突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