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市值蒸發2200億!再陷退市傳聞,越來越貴的李寧,終於跌落神壇?

2024-05-06體育

近日,一則「李寧計劃港股私有化退市」的訊息迅速散播。

對此,李寧方面表示,以上市公告為準。

但或許退市傳聞並非電洞來風。

畢竟這短短3年以來, 李寧的市值已經從2021年初高點2700億港元跌落至如今不足500億港元,李寧及其家族的財富已經縮水了80%

李寧從1990年創立,到2004年登陸港交所,至今已走過三十多個年頭。

回顧這些年,公司曾經歷過超越阿迪的高光時刻,也遭遇過連年虧損;曾因「國潮」的紅利而賺的盆滿缽滿,也因設計翻車口碑大跌。

如今股價再度跳水,私有化傳言不脛而走,到底意味著李寧在激烈的競爭中就此止步,還是蓄勢突圍?

90後,00後雖然都知道李寧品牌,但絕大多數並不清楚李寧到底是誰。

時間回到三十多年前,李寧是中國乃至世界體操賽場上神一般的存在,他是讓國人驕傲的「體操王子」,也被全球最權威的組織評為 「20世紀25位最偉大的運動員」

1990年,李寧退役後加入健力寶集團,並在健力寶總經理李經緯的支持下成立運動服飾公司,「李寧」牌就此誕生。

這樣一個超級IP做品牌,起步就已經贏了一半。

健力寶豐富的體育行銷資源與經驗,在孵化「李寧」牌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李寧公司成立不足半年,亞運會剛好在北京舉辦,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國際綜合賽事,國民關註度空前。

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健力寶費盡心思拿下了「李寧」在亞運會露臉的機會。

亞運會的聖火傳遍全國,「李寧」牌也跟著火了。

李寧一下子接到了1500萬的訂單,但實際上,當時公司連個廠房都沒有,拿著訂金才開始匆忙搞產線。

創業即盈利,「李寧」牌是真正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幸運兒。

李寧早期的成功,不光靠品牌行銷做得好,還緊緊抓住了中國千億元量級的下沈市場。

90年代,大量外資運動品牌湧入中國,引入特許經銷商模式開啟渠道,迅速占領中國市場。

Nike、阿迪、匡威、Kappa等在一、二線大城市的黃金地段開專賣店,賺得盆滿缽滿。

而在需求量更大的三四線城市,運動品牌和特許專賣店市場卻一片空白。

李寧看到了這一機遇,把價格定的比外資低一檔,利用特許經銷商模式迅速開啟了三四線城市的市場空間。

公司成立僅六年,就創造了收入從幾千萬元直奔6.5億元的輝煌戰績。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李寧,從此走上了引領本土的擴張征程。

1997年,李寧率先改制去家族化,推行外企的資訊化工具,提升經營效率;2000年,李寧引入國際化人才,嘗試贊助海外體育團隊;2004年,李寧又率先對接資本市場,在港股實作上市。

2004到2010年巔峰時期,李寧收入從20億元直逼百億元大關,占到國內運動鞋服市場的9.7%,超過阿迪直追Nike。

李寧用六年的驚人戰績真實地詮釋了自己的slogan:「一切皆有可能」。

李寧的擴張密碼,說來也簡單,就是不斷開店。

在市場尚未飽和的階段,只要品牌行銷到位,開店數量越多,收入增長越快。2010年之前,李寧的門店數量一直保持著每年20%以上的增速。

尤其在2007-2009 年最瘋狂的時期,每年新開店數就超過 1000 家。到2010年巔峰時期,李寧門店數量超過8000家,位居全國第一。

但開店就意味著要投資、要存貨,對現金流的占用也是巨大的。

奧運會後,單店坪效和存貨周轉率陷入停滯,已經在提示風險。2010年之後運動鞋服市場疲軟疊加金融危機,徹底把需求打入谷底,全行業都面臨著去庫存的壓力。

而李寧是受創最嚴重的那一個。

除了激進擴張,李寧盲目提價更是將自己一把推向了虧損的深淵。

在不停追趕Nike和阿迪的路上,李寧的自信心開始爆棚,似乎覺得有實力與國際品牌同台PK,計劃拋棄自己安身立命的下沈市場,殺進一線城市。

2010年,李寧打出「90後李寧」的口號,將主力價格從250-300元拉高至400元附近,鞋服全面提價8%-18%。

在品牌尚未形成足夠壁壘時,提價是大忌,但李寧飄了。

雖然李寧市占率在國產品牌中遙遙領先,但實際上國產競品在國民心智中沒有明顯差異,李寧提價反而留給其它國產品牌競爭空檔。

更加絕望的是,2010年全行業都在去庫存,Nike和阿迪這些國際一線品牌為了處理庫存都在打折銷售,積極下沈渠道,更是讓想擠進一線市場的李寧舉步維艱。

等待李寧的是,被本土和外資品牌聯合圍剿。

2010年起,李寧的訂貨量連續下滑三年,每年大量關店,門店最低降至4000家。2012年虧損近20億,2012-2014三年總計虧損近30億。

後來者步步為營,李寧開始掉隊。

在李寧快速擴張不斷追趕Nike等國際品牌的20年間,一批本土競爭者也一直在不停效仿和追趕李寧。

李寧1990年成立之後,安踏、特步、361°也陸續成立。

這些國產品牌主打跟隨策略,緊跟李寧的腳步,做賽事贊助,做特許經營。當2004年李寧港股IPO後,安踏、特步、361°又紛紛效仿李寧,在2007—2009年期間接連赴港上市。

這些本土競爭對手中,最為耀眼的是安踏。

僅比李寧晚成立一年的安踏,一直在伺機突圍。2004年以來,安踏透過錯位競爭拿到CBA唯一贊助權,與李寧的營收差距持續縮窄。

時任安踏CEO丁世忠更是放言:「李寧已經不是安踏的對手了!」

2011年李寧營收下降,出現虧損的第一年,安踏順利「撿漏」三四線市場,正式超越李寧,成為本土最大品牌。

開端幸運的李寧,陷入了創業20年以來的最大危機。

承認錯誤很快,但改起來很慢。

李寧很快意識到戰略失誤了,2012年,時任公司CEO的張誌勇辭職認錯。同年,李寧又聯合知名外資PE機構TPG更換CEO,共同重塑公司戰略。

李寧的改革重點是「瘦身」「聚焦」。

從2012到2014,李寧連續三年關閉低效門店,產品定位聚焦回三四線城市基本盤。

但三年的改革成果最後落實到財務數據上依然差強人意。2014年,公司營收仍然只有60億元,比2010年巔峰時還少10億元,並且仍然虧損。

自從滑鐵盧一戰,李寧已經整整失去了5年的時間,突破困局迫在眉睫。

2015年從北大進修歸來的李寧,臨危上任,決定放手一搏。李寧打出最關鍵的一手牌是潮牌「中國李寧」的誕生。

2018年,「中國李寧」以「悟道」為主題,亮相紐約、巴黎兩大時裝周,驚艷全場。

品牌調性完全擺脫了功能性運動服的刻板印象,充滿了吸睛的時尚元素,紐約大秀落幕當天,李寧迅速躥紅各大熱搜榜。

消費者直呼「李寧,潮了」!

一炮而紅的「中國李寧」,完成了從運動品牌向 「國潮」時尚品牌的蛻變,迅速帶動了公司收入快速增長,公司市值也從低谷期的不足140億元一路沖進1100億港元大關。

2021年,「新疆棉」事件導致外資品牌在的銷量和口碑受挫,李寧抓住機會,大舉收割外資巨頭空出的市場,營收增長再度提速。

同年,李寧業績達到巔峰,營收226億,同比增長56%;凈利40億元,同比大增136%,市值更是創出歷史新高,達到2700億港元。

國潮讓李寧重回正軌,也讓李寧陷入新困局。

自從中國李寧成為中國第一潮牌後,盈利模式就不再是跑量而是高價。因為「潮」起來了,李寧的價格帶也不斷提升,到2021年前後,價格幾乎與外資品牌不相上下。

但李寧再潮,也逃不過國貨提價天花板的鐵律。

就像手機等電子產品一樣,國貨提價只能低於外資品牌。

李寧的提價策略基本到頂了。又趕上疫情後消費降級,李寧更是重災區。近兩年,李寧品牌出現了一邊漲價一邊打折的矛盾現象。

打折的代價是利潤率的下滑。

2022-2023連續兩年,營收增長放緩,凈利潤下滑。2023年,李寧扣非後凈利潤同比下滑21.6%,只剩下32億港元。

原本李寧幾年奮力追趕,安踏相對李寧的扣非後凈利潤倍數已縮小到1.5倍,結果到2023年,這個差距又被放大到2.5倍。

對手越來越強大,李寧跑步也趕不上了。

自從2010年踩坑之後,李寧公司一直聚焦「單品牌、多品類、多渠道」戰略,李寧品牌占公司銷售比占九成以上。

雖然李寧的「單品牌」近幾年發展不錯,但奈何競爭對手更加強大。

安踏早已走上了「多品牌」營運的平台戰略,收入中超過50%都是由安踏之外的品牌貢獻。

FILA、迪桑特、KOLON、始祖鳥等國際知名運動品牌都被安踏一一收入囊中,全面覆蓋了不同場景、不同功能、不同的消費者群體。

這條多品牌的平台之路,安踏歷經十年摸索得越來越順,在市場更叠越來越快的今天,表現出了更強的韌性。

在如今動蕩的市場環境中,相比多品牌、更有韌性的安踏,單品牌、只有國潮標簽的李寧顯得弱勢了許多。

股市的投資者是行業的風向標,直接用真金白銀把票投給了安踏。

2021年市場強周期時,安踏收入和市值都是李寧的兩倍;如今弱周期時,安踏收入仍是李寧兩倍,但市值已是李寧的四倍。

李寧對港股給自己的估值當然不滿意,但想奮起直追,港股如此可憐的流動性,根本沒有能力給李寧翻身沖刺輸血。

李寧想重回巔峰,私有化退市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一個成功的先例就是2017年百麗聯合高瓴私有化退市。

退市後的百麗,透過一系列資產重組和業務整改,將公司拆成兩家企業,分別IPO,由此煥發新生。這種企業戰略轉型升級的資本運作模式在海外屢見不鮮。

但李寧現在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簡單的估值下滑。

私有化,只是技術手段。李寧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既能資本輸血、又能協助戰略轉型的合作夥伴。

TPG、PAG、高瓴投資等,這些在私有化傳聞中被提及的顯赫PE機構,都是潛在合作方。

到底誰能擔此重任?這或許才是李寧當下需要反復斟酌的大事。

-END-

參考資料:

富途研報【李寧(2331.HK):國潮代表,品牌護城河驅動未來增長】

西南證券研報【李寧公司30年經營復盤】

證券時報【中金預計李寧2023年利潤下跌23%,「國潮」運動品牌下一增長點路在何方?】

Morketing2021品牌記012期【從營收94億到虧損20億,李寧如何從國潮出發再回巔峰?】

商媒體【安踏VS李寧,誰才是真正的中國第一運動品牌?你又更看好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