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稱,在主張「重塑華盛頓對烏克蘭政策」的杜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不斷作出表態。他呼籲西方持續為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並且抱怨稱,美國承諾給予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烏克蘭到現在只收到了「不到一半」。澤連斯基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只有當烏克蘭並非孤立無援且自身足夠強大時,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談判才具備可能性。要是在當下這種狀況下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談判,而沒有增強自身實力,那麽對烏克蘭而言,這從一開始就意味著失敗。」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起,德國便陷入兩難處境。作為歐洲主要經濟體之一,在北約和美國的壓力下,德國對俄羅斯的態度不得不審慎對待。德國也認識到,僅僅依靠美國和北約的軍事支持,已不能解決歐洲的安全問題,德國的外交人員常常要在「支持烏克蘭」與「防止與俄羅斯徹底決裂」之間艱難權衡。朔爾茨與普京的此次對話堪稱德國外交策略的一次重大轉變,普京與朔爾茨時隔近兩年重新開啟對話,然而澤連斯基對此卻未予重視。
多方預測,杜林普極有可能對烏克蘭使出致命手段,迫使澤連斯基政府開啟談判。一旦杜林普政府中斷對烏克蘭的所有軍事援助,烏克蘭的武器彈藥將在數月內枯竭。雖然德國、波羅的海國家、法國和波蘭等烏克蘭的其他「盟友」宣稱「無論何種情況都會持續支持烏克蘭」,然而,這些國家的支持無法彌補美國援助缺失所帶來的損失,除非它們打算與俄羅斯直接對抗。所以,不管從哪方面看,美國撤回對烏援助都極具致命性。
與此同時,俄羅斯總統普京於近期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的全會上表示,莫斯科已經做好就烏克蘭問題開展和平談判的準備,不過並非依據基輔方面的「許願」,而是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據報道,這位俄羅斯總統指出:「我們已經準備好進行和談,但不是基於那些每個月稱呼都在變化的所謂‘許願’,而是要基於正在形成的現實,並且要以在伊斯坦布爾達成的協定為基礎,這是根本,但起始點依然是當下的現實。」普京覺得,從長遠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作為鄰國的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是需要和平、安寧以及合作的。
台灣學者邱毅表示,澤連斯基面臨兩種可能的處境:其一,接受杜林普割地求和的方案,隨後逃亡海外;其二,不接受杜林普的停火方案,如此一來,美國可能強制撤換烏克蘭總統,讓澤連斯基下台走人。這種情況並非毫無依據,近期俄羅斯情報局指出,杜林普團隊已認定澤連斯基獨攬政權,並打算在明年將其撤換。美國幹預他國選舉早已屢見不鮮,一旦澤連斯基下台,他很可能因涉嫌貪汙等罪名面臨司法追訴,甚至遭遇刺殺風險。邱毅認為,澤連斯基的未來命運將會十分悲慘。
歸根結底,俄烏沖突實質為美俄之間的大國博弈,歐盟在其中也只能充當配角。一旦美俄兩國達成共識,任何阻礙都會被清除。就拿德國來說,杜林普表明俄烏沖突應當結束時,德國總理朔爾茨不但不認同,還打算繼續向烏克蘭援助15億歐元。那麽結果如何呢?德國執政聯盟走向分裂,兩個政黨借機發難,將於明年發起對總理的不信任投票。若投票結果未透過,就會舉行新的總理大選。而朔爾茨所代表的社民黨支持率僅為16%,基本沒有連任的可能,其下台已是必然。
總的來說,烏克蘭的沖突潛力正在遭受極為嚴峻的考驗。外援遲緩、國內兵源不足、財政方面存在困難,還有即將來臨的寒冬,這些因素都讓烏克蘭的處境愈發艱難。澤連斯基想要透過提出「勝利計劃」來獲取西方支持,然而美國卻態度冷淡,這就使得局勢變得更加嚴峻了。所以,從長遠的角度看,烏克蘭未來的局勢以及戰鬥力的恢復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援助,而且由於時間緊迫,用政治手段解決這場沖突已經是刻不容緩了。最後,有句話說得好,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局勢的發展變化往往會促使當局者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