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再談醜陋地贏:德約和納達爾誰才是這方面標誌性人物

2024-03-19體育

前不久,我創作的文章【醜陋地贏:從鄭欽文到高芙,再到今天輸球的辛納】發表後,很多球迷在評論區都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非常難得。而在眾多評論中,關於祖高域和納達爾誰才是「醜陋地贏」這方面的標誌性人物的討論可謂是相當激烈。

有球迷認為:「德約在三巨頭中最過人之處就是能夠在手風不順的時候還能「醜陋的贏」,或許這正是好多球迷不喜歡他,至今都不認為他GOAT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球迷認為:「標誌人物當然是德約,但是最成功案例卻是納達爾,他不是戰術上的而是策略上,因為實力不足,最近的案例就是讓2追三打敗梅總。」


一、什麽是「醜陋地贏」?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必須要重申:所謂的「醜陋地贏」絕對不是表面意義上的貶義詞,或許我們真應該換個詞來形容它,比如說「實用網球」。

眾所周知,費德勒是「華麗網球」打法的代表,他在場上的一招一式都十分的優雅和大方,而他的步伐更是有如華爾茲舞步一般。但所謂的「華麗網球」是什麽呢?其實,華麗網球,如果我們也給它換個名字的話,那就是「技術流網球」,或者是「學院派網球」。因此,顧名思義,華麗網球的本質討論的是「技術」,而並不過多地看重輸贏,這在我之前寫過的文章中也多有提及。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比如卡洛斯的訓練理論之類的書籍。因此,當那些學院派教父在總結失敗的原因時,常常更看重地是你對技戰術的運用和雙方技術能力之間的差距,以此來為你對癥下藥。

但「醜陋地贏」則與其截然相反。著名教父吉爾伯特在他的著作中反復強調:醜陋地贏之所以叫醜陋地贏,重點就是在於「贏」,為了贏而贏。因此會忽略所謂的贏的方式和過程,顯得觀賞起來醜陋,所以核心是更註重結果,而非過程。

因此,我們此前討論的在實戰過程中所講述的比如說「節奏」、「統計」以及「戰術」,這些的本質其實就是突出「效率」、「經濟」和「實用」。我們不需要每一分都打出制勝分,我們也不需要每一分都冒最大的風險去博取最小的收益,合理分配你的冒險精神,高效利用對手的失誤,讓你的比賽打的更加「經濟」一點,這是每個聰明人應該去學習的事情。

所以,有一位網友的總結非常準確,他說道:「這裏的「醜陋」絕不是貶義詞!而從戰略戰術,技術,(不完美的怪異接球等)運用變化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勝者為王!」是的,「醜陋地贏」突出的是比賽過程中的「戰略」和「方法」,而最終目的則是「為了贏而贏」。用我們的一句老話來說就是:「別管黑貓白貓,可以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

當然,我也註意到,有網友提出的觀點,「醜陋地贏核心就是:比爛、贏大分輸小分以及漂亮分少,對手失誤多。」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只能說實在無法完全肯定。


二、「醜陋地贏」與華麗網球只是殊途同歸而已

在我們一方面突出比賽的「效能」的同時,這也絕不會變成了一場「比爛」的遊戲。因為「爛」最終只會讓你越來越麻煩,最終更不會如你所願地那樣帶走比賽的勝利。

在這裏,我很願意用吉爾伯特談論「費德勒」的例子來回答這一問題。吉爾伯特談道:「羅傑有很強的預判能力,他在比賽中打出很多回球,令對手很難回出想要的球。他會在場內放一個短回球或者切削球吸引對手,對手必須蹲下將球帶起。羅傑知道你對這類球沒有太多辦法,隨後他將送出致命一擊。」

沒錯,切削球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它可以讓我們用「最低的風險」來獲得可能的「更高收益」,同時將「回球失誤的壓力」轉移給對手,並進一步壓縮對手的回球路線的選擇,這就是「實用性」。因此,我們不應該被「醜陋地贏」的表層含義所迷惑,其實它與「華麗網球」只是殊途同歸的兩位朋友。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贏,但是它們強調的方式卻不同,前者強調的是「無所不用其極」,而後者強調的則是「技術構成的合理性」以及「技術能力之間的差距」。


三、祖高域絕對是這方面的專家

理解了主觀上的東西,再看客觀發生的一切也就更好明白了。對於一場比賽而言,沒什麽是比「數據」更加真實的了,而觀察賽後的「技術數據」絕對是驗證是否是「醜陋地贏」最好的辦法。

我們這裏以澳網高芙對陣科斯丘克的比賽為例,我們來看看賽後兩人的技術統計。高芙全場共打出了17個制勝分,卻送出了驚人的51個非受迫性失誤。而科斯秋克的情況也不算好,她全場的制勝分與非受迫性失誤之比為39-56。如果僅從數據來看,你絕對會認為,科斯丘克才是這場比賽的勝利者,但事實卻是,高芙贏了。

這正是吉爾伯特常說的那句話,你不需要做到最好,你只要整場比賽比你的對手好一點點,如果這對於你來說也很難,那麽在一盤中的幾局中比對手好一點點也可以,如果這依然很難,那麽在一盤中的幾個關鍵分比對手好一點點也可以。不苛求過程的完美,因為只要贏了,你就是「完美」的!

而對於祖高域而言,他絕對是這方面的專家和大師,而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2023年辛辛那堤男單決賽。當時,祖高域挽救賽末點後,以5-7 7-6(7) 7-6(4)逆轉險勝阿爾卡拉斯奪冠。然後當我們看到賽後技術統計時,卻驚訝地發現,阿爾卡拉斯絕對是更出色的一方,因為在ACE球方面,阿爾卡拉斯就以11-2絕對領先,而在制勝分方面更是42-28遙遙領先,非受迫性失誤方面,兩人旗鼓相當:德約20-22阿卡。

這說明了什麽問題?其實就是祖高域整場比賽打的更「高效」,抓「關鍵分」更細,同時戰術上也更「實用」而已。比賽中,祖高域將大量的擊球風險都甩給了年輕的阿爾卡拉斯,而阿爾卡拉斯關鍵時刻的頻頻犯錯也讓他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因此,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特意將祖高域圖片放在了「統計」這一分欄中,因為他對於比賽的「動態分析」實在是太牛了。

而對於納達爾而言,我認為他更像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怪物」。一方面,納達爾驚人的戰鬥欲,讓他向來是每分必爭,將每一分都當做是最後一分來打的,而另一方面,納達爾正手那駭人的爆發力和驚人的旋轉速度常常讓人難以招架。至少,納達爾中後期的比賽絕不算是「醜陋地贏」,早期或許是死磨的保守型打法。祖高域在自傳中評價早年和納達爾比賽時,曾說,納達爾正手像一柄鋼刀一樣,無比鋒利,讓人難以和他形成真正的對抗。

由於篇幅限制,今天就先聊到這裏吧,關於比賽數據分析這一塊,大家可以看我去年在網球之家公眾號上所釋出的一系列的比賽全場回顧系列文章,當時是做了中網、上海大師賽部份、巴黎大師賽、坎昆和都靈年終總決賽,這些文章中有非常詳細的數據圖片和每一小局的戰術分析。我們都可以適當用「華麗網球」或者「實用網球」觀點來看職業球員的戰術選擇和策略邏輯,挺有趣的。

當然,對此話題特別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在網球之家論壇或者智慧星球釋出你的看法。文章的最後,我們來看看,即將開打邁阿密的男單簽表吧!張之臻將對陣本土外卡選手達姆,商竣程將戰凱茨曼諾域治。梅利首輪將迎戰貝雷蒂尼。前八種子對位:阿爾卡拉斯對陣胡爾卡奇,茲維列夫對陣魯內,魯德對陣梅德維德夫,盧布列夫對陣辛納。(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陸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