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怎樣看待那些歸化日本的運動員,比如張本智和,張本天傑等?

2018-08-09體育

在最近兩三年內,「歸化球員」成為了中國體育界中出現頻度頗高的熱門詞匯。在中國足球聲勢浩大的歸化操作下,外國球員加入中國國籍的人選仿佛變成了一種足協、媒體、球迷三方參與的國民選秀,程度也逐步升級,從具有中國血統的混血年輕苗子,逐步發展到了與中國全無關聯的成熟聯賽大牌,「僱用兵」內容也愈發露骨。

在如此背景下,當代中國體育界「被別國歸化」的例子也開始不斷被人提及,其實,無論是在相對劣勢專案上的向內「進口」,還是在傳統優勢專案上的向外「出口」,「歸化」這個概念當代中國而言都不是個例。比如籃球專案,中國(主要是男籃)雖然不是世界傳統強國,但近年來被亞洲近鄰挖角的情況不斷發生。尤其是日本,僅就日本雅虎的不完全統計,最近十五年內便有包括張本天傑(張天傑)、青島心(魏新)、遙天翼(姚天翼)、天津希(趙希)、杉山美由希(李明陽)、陳海沫、王新朝喜(王岑靜)等多人被日本籃協吸納,將國籍從中國轉化成了日本。

在這些人當中,張本天傑無疑是知名度最高,同時個人表達也最外露的一個。2014年亞運會中戰勝中國隊後那句「打贏中國隊證明我選擇日本是對的」(那場比賽中國隊在領先15分時四上四下結果被逆轉)讓很多人記住了這個原名張天傑的華裔前鋒。事實上,張本天傑本人正是日本籃球界的第一個中國歸化球員,而他的個人經歷,也恰恰可以作為對日本歸化球員的最典型案例。

張本天傑原名張天傑,出生於中國著名的運動人才大省遼寧。張家的體育氛圍極其濃厚,張天傑的祖父是擊劍教練,叔父是羽毛球職業選手,父親張劍從事籃球運動(因粉碎性骨折退役),母親強淑萍則投身於排球。可以說,在這樣一個幾乎所有人都身處於體校、體工隊的家庭背景中,幼小的張天傑自然也深受影響。直親父親的耳濡目染,子從父業的心理慣性,以及90年代開始NBA在中國的興起、CBA聯賽的建立,讓張天傑選擇籃球成為了一種必然。

這樣的劇本在中國籃球圈裏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次了。姚誌源與姚明,王維軍與王治郅,阿的江與阿爾斯蘭,王芳與張鎮麟,鄭武與鄭褀龍,李楠與李祿曈……但相比這些成功案例,張天傑的天賦和能力都並不出眾,在中學前沒能進入正規的專業培養系統,依舊只是和大多數學生一樣,往來於課業書本,面對著升學壓力的平凡少年。

而此時張家做了一個改變張天傑人生的決定——讓六年級的張天傑與父親跟隨早已在日本留學多年的母親一起移居日本,並最終加入日本國籍,名字也換成了頗為日本化HARIMOTO TENKETU:張本天傑。

其實站在日後的角度回顧,張家當時做這個決定應該是與「歸化」二字無關,因為從公開資料來看,張家當時並沒有事先得到日本方面的任何體育相關承諾。舉家移民日本後,張家與日本體育界也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聯系,最開始是以經營便當小賣店為生。而張本天傑在剛到日本之時,也只是加入了一所名為三好町立北中學校的初中,而這所學校的水平用他自己的話說,「地區大會一輪、二輪遊的水平,完全沒有打入過縣大賽」。

因此,張本天傑在日本的起步,其實是徹頭徹尾的「素人」白丁。當然,這樣的結果對張本天傑來說倒是並不奇怪,畢竟張本天傑的籃球水平在中國國內並不算突出,去日本也談不上有什麽降維打擊的說法,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迅速打上比賽——雖然毫無人脈背景,但身高1.85米的張本天傑在日本初中迅速得到了主力中鋒的位置——這在中國國內的體校裏是不可想象的。

就這樣,張本天傑的籃球之路總算蹣跚起步,但在學生階段得以接觸專業訓練顯然讓他得到了比在中國更多的機會和進步空間。在日本初中縣大會上,他出色的表現讓他入選了初中聯賽的青年全明星隊,初三時,他又獲得了日本著名籃球培訓俱樂部」愛知shirong」的邀請。最終,踏上這一級級台階的張本天傑,在日本青年籃壇愈發閃耀,終於找到了高中籃球名校——中部大學第一高等學校的門口,與後來成為日本國家隊成員的宇都直輝成為了隊友。

張本天傑(綠色倒地8號)在大學時期是那種天賦中上但比較拼的類別,在日本比較吃香

持球能力一般,投射有一定水準,這也是他轉型鋒線,並且打上職業的資本

根據張本天傑成名後的自述,在日本的高中,學校的籃球隊訓練甚至要比正式比賽還要艱苦,強度巨大,他與同期的宇都直輝被要求全勤出席,從未獲得過任何一天的請假休息,而他們的後輩中,更是有人因為不堪壓力,索性連同就學機會一並放棄幹脆背起行囊回了老家。

顯然,這就是準專業級別的體育訓練,和國內體校並無二致,但相比中國國內學校興趣班和體校分離的二元分裂結構,日本將兩者合二為一的校園體育環境更容易均衡「熱愛」與「天賦」的平衡,在給更多人機會的同時,也不至於磨滅一些二三線球員對籃球的感情導致「職業混子」的出現,就比如張本天傑,在他的自述中,即使面對足以讓學生退學強度的訓練,也從沒有任何想要放棄的念頭,反而生出了「厭倦失敗」的好勝之心。

也正是在這樣的自我激勵下,張本天傑熬過了自己的轉型期——與國內很多身高體型不夠最後改打外線的球員一樣,張本天傑在高中無法繼續長高後開始改練外線技術(轉型始於全國大賽面對身高1.98米的中鋒永吉佑也,張本天傑當時被打到懷疑人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對手)身強力壯,比我足足重了20KG,完全敵不過他」),結果成功轉型前鋒,後來在縣大賽中打出過單場40+的表現,在全國大賽也有封蓋絕殺的高光時刻。

ps:永吉佑也(下圖右)後來進了日本國家隊,但在2018年耶加逹亞運會因為招妓事件被開除。

當時被處理的還包橋本拓哉、佐藤卓磨、今村佳太

之後,張本天傑順理成章地走向了校園籃球的「頂點」,像【灌籃高手】結尾的流川楓一樣,成為國家隊的一員——2008年,他代表日本出戰亞青賽,隨後在2011年出戰大學生運動會,然後就是2014年代表日本隊擊敗中國隊、

故事到這裏是一個典型日本熱血漫畫劇情,來自鄰國的異鄉人,在日本揮灑熱血找到自我不斷提升,最後融入日本並成為了可以代表日本國家隊出戰的球員,甚至還幫助日本擊敗前母國(雖然那場比賽他一共只打了不到5分鐘,數據不值一提)……這大概是一個日式大團圓。

2014年對陣中國隊終於得到出場機會(12號)

全場唯一一個主動持球回合

但是,在張本天傑光鮮的「結局」背後,隱藏的暗線卻依然值得一提, 因為絕大多數人不會了解的是,雖然張本天傑能和中國隊同台競技源於他拋棄了中國國籍,但是,他之所以能進日本國家隊,卻還是因為他沾了中國血統的光……

這個結論看似不可思議,但卻並非憑空捏造,因為盡管張本天傑多次入選日本國家隊,但事實上他在日本聯賽表現並不突出,只是一個每場平均20分鐘左右的輪換,從2013-2014賽季首度簽下職業合約開始,張本天傑歷經八個賽季征程,先後輾轉於豐田和名古屋,卻只有在2016-2017賽季才短暫地打上了主力,而就在這堪稱巔峰的一年中,張本天傑也不過只有每場平均10.3分3.9籃板入賬,命中率尚且不足40%。

而在日本國家隊,張本天傑同樣罕有建樹,2011年的大學生運動會。張本天傑出戰8場,每場平均獲得18分鐘時間得到8.5分3.5籃板0.8助攻。隨後,2014年的仁川亞運會上,張本天傑每場平均出場14分鐘得到8.1分。到了2016年的亞洲挑戰賽與2017年的亞洲杯,他在輪換中的次序進一步後退,只能得到10分鐘不到的表現機會,徹底淪為了日本國家隊的板凳末端存在。

顯然, 張本天傑在日本國家隊層面得到了近乎於「不合常理」的追捧。在日本籃球的權威入門網站「BASKETBALLING」策劃的【頂級球員的高校時代】系列采訪中,張本天傑赫然在列。而以他職業聯賽生涯每場平均不足20分鐘的輪換狀態,顯然與「頂級」構不成什麽聯系。而在名古屋隊中,張本天傑更是擔任了隊長之職,在新賽季隊服發表等官方活動上作為頭牌人物出席並行言。

張本天傑接受【灌籃高手】作者井上雄彥采訪

井上雄彥配合日本籃協和聯賽宣傳為張本天傑做的宣傳畫

其實,日本籃球對於中國歸化球員的熱衷追捧,在一定程度上屬於一種「現象」而非個案。除了張本天傑之外,還有很多水平並不突出,卻遊走在日本國家隊邊緣的中國球員。

比如1983年出生於青島的魏新,就在改籍日本後更名青島心,並成功獲得了2010年日本男籃集訓隊的資格。但青島心當時在同年的日本聯賽新秀賽季中卻只有一次出場和2分入賬的尷尬紀錄。另外,1988年出生的遙天翼,同樣也曾入選過日本的國家集訓隊,還當選過聯賽的全明星,但他在生涯巔峰賽季的數據也只有5.6分和2.0籃板。相對而言,1982年出生於遼寧,並在小學四年級開始接受籃球訓練,一度在2001年入選女籃二隊的李莎莎(川村李沙),以12.6分+6.5籃板的聯賽數據在2010年入選日本女籃,已經是最「正常」的了。

青島心

遙天翼

川村李沙

這一切看上去都多少有些不合常理。但作為歸化球員,在聯賽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反而能入選國家隊,或許其中多多少少有著一些「中國內容」的影子存在。

這是由於日本籃球水平相對較低,讓日本籃協對這些中國來的歸化球員有了類似「刮彩票」的心態?又或者是打算透過他們帶來的輿論話題度,在日本進一步從商業上推廣籃球?沒有確切證據我們無從猜想日本籃協的想法。但無論如何,張本天傑等人在日本獲得的籃球機會,或多或少,也從他們的中國血統中有所獲益。

青島心的退役儀式搞得還挺隆重,張本天傑當時作為同背景的晚輩還被安排獻花

那麽。我們需要怪罪他們嗎?以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角度看,答案或許是「是的」。尤其是當他們中的精英(如張本天傑)在對中國隊反戈一擊之時,民族情感讓我們不可能對這種事視若無物(特別是當張本天傑對日本媒體表示在中國國內沒有關系進不了梯隊,暗示自己「受壓迫」的新聞爆出之後)。

但若把視角拉回普通一人的角度,我們又很難對年少就隨家人離開祖國的他們給予過多責難。在接受采訪時,張本天傑一方面表達著「打贏中國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一方面又難以掩蓋自己「未來想回中國家鄉」的心聲。而自小移民日本的武漢人遙天翼,同樣也成面對著記者的話筒不經意間透露了自己「很喜歡吃家鄉的熱幹面」。這些對於中國無法被抹煞的羈絆,正是歸化球員內心民族歸屬感的最好證明,只是作為運動員對於自己生涯和前途的個體人生訴求,讓他們難以兩全。

遙天翼現在還在打日本第三級別聯賽,這是之前官方出的球星卡

從個人的選擇來看,日本社會接納了他們,將他們當作了或明星或普通的日本人看待。而他們所獲得的東西——打籃球的機會,將愛好變為職業的可能,甚至參加國際賽的資格,退役後學歷的完備退路——也都是人才濟濟、高淘汰率,而又缺乏避險型保障的中國體校模式下難以得到的。

畢業於名校青山大學的張本天傑就算沒有在籃球場上取得成功,退一步講憑借母校青山大學的文憑,也足以讓他有了後路。而青島心雖然職業生涯並不成功,但上學期間便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投身於學校公益,也在退役後憑著近畿大學的優質畢業書,獲得了日本外貿公司的青睞,脫離了籃球行業也實作自立,成為了收入穩定的上班族,在新的人生階段中努力前進。

社畜(劃掉)青島心,偶爾還會回來客串解說

事實上,這或許也正是當前中國籃協推動大學籃球,打通CUBA選秀這一晉升通道的動機與必要性所在。姚明、易建聯只是少數,甚至周琦、郭艾倫也都只是少數,和他們相比,更多投身這個行業的是類似張天傑、魏新、遙天翼這樣構成金字塔塔基的球員。

在這方面,日本籃球和聯賽雖然水平不高,但卻的確值得我們去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