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讓中國功夫走向世界的人,曾兩度榮膺陸軍上將,卻幾乎被人遺忘

2021-10-23體育

「張之江」三個字對現代的大多數人都是陌生的,但他開創的「國術」二字,如今依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熱詞。他曾帶領中國國術,走到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大舞台上,並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國術。

張之江將軍張之江人生的命運第一個轉折,出現在他19歲那年,即1901年。當時的張之江正在老家河北留老仁村窩著,之所以說他是「窩著」,自然因為他當時的生活的確很艱難。學過知識的他,整日在家裏幹些種地、燒磚、挑擔、施肥的活計。張之江雖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可他也知道:中國到處戰火連連,百姓多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常想:

「難道我就這樣碌碌無為嗎?大丈夫一世,當建功立業,何況而今是多事之秋,當像班超投筆從戎報效國家才是……」

機會終於在他19歲時從天而降,那年的一天,清政府竟然招兵到了張之江所在的留老仁村,擔任裏長的張之江父親張鳳池正是負責招兵的人。張鳳池招來招去,竟也在偌大的村子找不到兩個適齡且肯應征入伍的人。就在張鳳池為難之際,張之江跳出來對父親說:「爹,我去吧,我能行!您老就把我算上吧,不要再去求別人了!」張鳳池看著他心愛的長子心如刀絞,這個兒子是他最鐘愛的,他從小沒了娘,因為營養不良,他的個頭也矮了一寸。這苦命的孩子,如今又要去當兵,那可不是……見張鳳池猶豫,張之江開始各種請求父親,最終:他的名字被報上去了。批文下來後,張之江背著行囊出發了,離家那天,張鳳池送了老遠。張之江走出老遠回頭時,還能看到父親癡立在村頭的孤獨身影。父親的這個身影,在他的記憶裏被保留了一生。張之江沒有後台,也並不圓滑,所以,在清軍的軍營裏,他雖一直格外出眾,且進入了講武堂,卻升遷很慢。萬幸,他在軍營裏認識了馮玉祥、張憲廷、張樹聲等等好兄弟。

張之江夫婦、子女與馮玉祥夫婦、子女等因為對清廷的腐敗不滿,張之江還和馮玉祥等,以秘密結社讀書的形式,交流革命新思想,他還加入了「反清抗日」的武學研究會。辛亥革命後,清廷被推翻,文武雙全的張之江逐漸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馮玉祥發達後,投奔馮玉祥的張之江,從上尉參謀、騎兵營長、團長、旅長、第七混成旅長升為師長,他逐漸成為馮玉祥的左膀右臂。後來,他還成為了西北軍五虎將之首。跟著馮玉祥有肉吃,可跟著馮玉祥也有膈應的時候。馮玉祥對部屬嚴厲,即便是「胳膊」兼老友的張之江,一旦犯錯,照樣也被勒令下跪。張之江如此,張之江的幾個好哥們宋哲元、鹿鐘麟也不例外。1926年,馮玉祥通電下野,赴蘇考察,張之江到達了他在軍政的制高點,他接任了西北邊防督辦、西北軍總司令,代馮統率西北軍。張之江的這段經歷,對他以後的人生影響極大,它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獨當一面期間,張之江獨力指揮了現代史上聞名的南口戰役,這場仗,一打就是半年。這場仗打下來後,張之江就病了,他患的是「小中風」,這雖不是什麽大病,卻怎麽也治不好。這可把張之江給急壞了。警衛員見張之江的病老不見好,便決定用「土法」給他治。這個土法很簡單,就是學武術。警衛員觀點奇特,他覺得:身體有病說白了,還是抵抗力不夠,抵抗力上來了,啥都好說。誰也沒想到,百藥無法醫治的「怪病」,竟被武術給「治」好了。這段經歷讓張之江感慨萬千,他突然想到:1925年時,他率西北軍進攻天津時,所用的「白刃」戰法,不也是武術嗎。白刃戰法取得全勝後,戰局被扭轉,他們才如願攻占了天津。想到這兒後,張之江終於悟到了:對抗外寇入侵,非得結合本土的「武功」。往更深層面思考後,張之江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確信:武術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使整個民族強大,能雪「東亞病夫」之恥。當下,張之江就把武術這一國之瑰寶視為了「軍之膽,國之魂」。但已經「大徹大悟」的張之江還意識到一個問題:幾千年來,武術都僅限於民間範圍,門派繁多,互排互嫉,相秘相攻……張之江在屋子裏來回踱步,他明白,現今的武術壓根兒就是一盤散沙,要強行糅合在一起,勢必還會流血沖突,到時,別說「強國強種」了, 起反作用還差不多。說不定,還惹得「武林大亂」。

張之江「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這句話是張之江博學多才的爺爺生前告訴他的,這些年,他一直將這句話視為座右銘。思來想去無數個日夜後,張之江終於琢磨清楚了:中國武術要走上正規發展的道路,正大光明地登堂入室,非得成立中央級別的武術館。很快,張之江向國民政府提出:要成立中央國術館。在談到成立國術館的意義時,張之江進行了如下闡釋,他說:

「第一,國術館能響應孫中山'富國強民,強種強族'的號召,列強侮辱中國人為‘東亞病夫’,根源就在國人吸食鴉片導致身體孱弱;第二,國術館的存在能在心理上強大民族,若國術館能被普及,全民族的自信心也將被大大提高。」

張之江雖然已經把成立國術館的種種利好說清楚、道明白了,可一開始,國民政府說什麽也不同意,他們堅持認為:武術只能屬於民間團體。無奈之下,張之江只得將自己軍政界的朋友全請出來了,他在雲南起義時的老戰友、國民黨元老李烈鈞等在他的大力呼籲下,加入了支持的陣營。1928年3月15日,得到政府批準的中國國術館在南京成立。這一年,被委任為國術館館長的張之江年46歲。也從此時起,他主動結束了軍政界,國民政府後來欲委任他為軍政部長,他也堅決拒絕了。

中國國術館成立合影極有意思的是,中央國術館的副館長竟是張之江的死對頭李景林,而他出任副館長,還是張之江主動邀請的結果。張之江邀請李景林擔任副館長,純粹是看重他的才能,他也是想用這個曾經的「死對頭」提醒自己:國術館,必須博采眾長,一切都必須以團結為前提。國術館設有理事會,理事會一開始的理事長是李烈鈞,後來改為了馮玉祥。而理事會中的理事,則無一例外全是知名人士,如譚延闿、蔡元培、張人傑、於右任、何應欽、宋子文、王正廷等。在當時能有如此大號召力的,也只有張之江了。國術館的課程設定本著「術德並重,文武兼修」的原則。之所以強調「德」,是因為張之江認為:練武是為了抵禦外辱,使民族強大,若不講武德,一味爭強好勝,則不僅不能使國家強大,反而會適得其反。因為強調習武的同時要學文,所以,學員在練習槍法、劍法、刀法、摔角等等的同時,還必須學習文化知識。而在「文」上,張之江非常強調「科學適用」,當時的文科課程有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生物、軍事戰略等。為了進一步打破門戶之見,秉承著「學天下武學」的張之江,還在1929年專門派人前往日本學習柔道技術。最初,張之江所創辦的國術館有兩大門派,一個是武當,一個是少林。隨著時間的推移,張之江認為:這不利於團結。於是,他幹脆取消了門派,改設教務處進行管理。於是乎,在國術館裏,少林、武當、太極、八卦等等,都慢慢互相溝通,國術開始往精益求精的路上走了。在張之江的領導下,當時的國術館真真是煥然一新。

第一期國術館學員畢業證館中的孫玉銘大師在他的引導下,決心博采眾長,他先後向王雲鵬學習地趟拳,向楊松山學習三才劍,還學八卦、劈掛、形意、太極等拳種,武藝不斷精進後的他,還多次代表中國出去進行國際間的武術交流,為國術館和國家爭得了榮譽。館中的通臂拳大師郭長生透過嚴格考試入國術館任教後,不斷進取創新,他創編了「二路苗刀」「瘋魔棍」「劈掛刀」等等。為使中華武術更加發揚光大,張之江還創辦了【國術周刊】雜誌。無論從哪種角度而言,這本雜誌都是頂級「福利」。為了做好這本雜誌,他請來了武林名宿介紹自己門派的技藝。其中,各門派技藝從功法演練,到攻防招術到對拆破解,從拳法到拳理,應有盡有……以往,這些東西,都是屬於「秘籍」,而如今,它們卻都因為張之江,而成為了所有中國人可以共享的存在。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大創舉。做了這些之後,張之江仍舊不滿足,他覺得:下一步,必須讓國術走向世界。

張之江(左)與李景林(右)張之江是個「想到就做到」的人,曾出任過總司令的他,也有「想到就做到」的能耐。只要有出國弘揚中國武學的機會,他從來都不會放過。1930年,張之江甚至為了弘揚武學前去參加了日本的全國相撲大會。張之江認為,這是一個洗雪「東亞病夫」汙名的機會。果然,張之江一行抵達日本後,媒體大肆報道,天皇於是決定接見他們,並好好「切磋切磋」。自接受挑戰之日起,張之江便給即將應戰的楊法武分析敵情,指定較技方案,他一次次提醒他:「讓他們看看,咱們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期間,他還讓一名武士日日與楊法武陪練。為了這次較量,日本選出了4名柔道高手,其中一位還是戰遍12國無敵手的佐藤次郎。比武那天,日本各報館記者和駐日外交使節,都到了現場觀戰。較技場設在東京皇家操場,這次較技,楊法武一人打到了四名日本武術。眼見天皇的臉色變得非常不好看了,張之江便淡然一笑道:「貴國柔道術和中國摔角術本出一母,我們共同學習,互相交流如何?」天皇聽到這兒,臉上有了欣喜的神色,張之江一句話將輸贏說得無比「淡」了,當下,天皇便覺得:這個人是個真英雄。於是,他沈思片刻後,竟提出:只要他肯留在日本,教中國功夫,便加封他為帝國大將軍。張之江聽後哈哈大笑道:「感謝天皇美意,我們中國武士只愛國術,別的都是身外之物。」日本之行結束後,張之江又帶著人馬存取了南洋、歐美等地。每到一個國家和地區,他們都會表演中國武術,且每次,他們都能得到極大的認可。

張之江(左一)訪歐美期間合影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張之江提議:我們應該派國術運動員參加大會表演武術,以將中國武術推廣向全世界,發揚國寶。很快,經過一輪緊張的選拔後,由王正廷領隊的中國武術代表團成立。那屆奧運會上,代表團中的張文廣表演了「少林拳」,溫敬銘表演了「綿拳」,傅淑雲表演了「昆吾劍」和「達摩劍」,這場20分鐘的武術表演震撼了全場。德國元首還特地命人用攝影機記錄下了這段影像,表演中,他還幾次站起來鼓掌。這次表演,標誌著:中國武士第一次,真正走向了世界。奧委會除了贈予傅淑雲等人金盾獎章外,還特別授予張之江一枚金光閃閃帶有五環會標的奧林匹克紀念章,這枚紀念章一直被他珍藏著。

德國奧委會檔(證明張之江曾被授予奧林匹克運動紀念章)第二年,即1937年,全民抗戰爆發。最早考入國術館且後來在國術館做教練的馬英圖,加入了抗日隊伍。他當時入的張之江老部下宋哲元的29軍,在宋哲元的應允下,他開始做29軍的武術教練。原本,張之江昔日所率的西北軍就極其註重武術,在馬英圖的助力下,29軍日日苦練刀法,所以,上戰場時,日本人發現,29軍除了配備槍支和手榴彈外,還一人背上了一把大刀。長城抗戰中,29軍的大刀隊所向披靡,直將日軍殺得膽戰心驚。29軍年方19歲的戰士陳永德,一人就殺死日軍9名,繳獲13支槍,威名大震。張之江得知這些訊息後更加確信:習武,能磨煉戰士和國人的心性,從而讓他們在自衛戰鬥中英勇無畏。後來,作曲家麥新還在看了29軍的相關報道後,創作了【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自西北軍大刀隊揚威後,張之江越發把發揚國術事業當成己任。

張之江夫婦(右二右一)與宋哲元夫婦(左二左一)除了馬英圖外,國術館培養出的很多人才都投入了抗日隊伍,因為身份特殊,他們進入部隊後,往往會被分配到各部隊中任武術教官。台兒莊大戰前,張之江的老部下,台兒莊戰役的主力軍,孫連仲的30軍31師師長池峰城給他寫信:請求國術體育人才二十人,準備組織戰地服務團。張之江收到信後,立即選出了20人送到了台兒莊。這二十人,都擔任了部隊的武術教練。

孫連仲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國民政府晉升張之江為陸軍上將,這是張之江第二次被授予陸軍上將(第一次是北洋政府時期)。但這一時期,他的全部心思依舊在弘揚國術上,對於軍政的一切,他依舊選擇「不直接參與」。1948年,張之江帶著全家回到了上海。這時候的他,和多數的國軍將領一樣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是去台灣,還是留下來。張之江最終選擇了留下,因為:他還要繼續弘揚中國武術。這一年,張之江年已66歲。

張之江晚年與家人合影新中國成立後,張之江做了全國政協委員,因為每月都能領到生活津貼,加上子孫繞膝,他的小日子過得很美滿。可他心裏依舊惦記著國術館,惦記著繼續將武術發揚光大。1956年,張之江在赴京參加全國性武術會演交流期間,因為連日興奮和勞累:他生病了。這次生病開刀後,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四年後,年已78歲的張之江再次住院、手術。此後,他被診斷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

張之江與妻子最後一張合影1966年,張之江因病辭世,享年84歲。他的女兒說:他彌留之際,還心心念念惦記著弘揚中國武術……張之江的好友鈕永建曾給他寫過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無疑是對他一生的最好詮釋:

「卅年天道,廿年國術,求民族得救,四十作帥,六十入學,創軍界新型。」

可嘆,這樣一位曾為國為民的英雄人物,如今卻極少有人知道。但或許,張之江先生並不需要被銘記,畢竟,他一生從未求過名利,他所求不過是光大中國武學,強國強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