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如何欣賞一場環法公路車賽?

2013-11-29體育

環法單車賽的起源,只是為了多賣報紙?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創立於1903年的環法單車賽,當年發起的主要目標之一居然只是為了增加報紙的銷量。

當年法國有兩家名為【Le Vélo】和【L'Auto】的體育報紙,【L'Auto】也是如今【隊報】的前身,不過發行量遠不及對手。一次內部危機會議之後,編輯部一行在巴黎的小酒館悶悶不樂的吃午餐時,最年輕的記者,26歲的吉歐·勒費弗提議, 我們幹脆舉辦一場長距離多日單車賽,來挽回賣報頹勢?因為單車那時非常流行,舉辦比賽能吸引大眾關註,他們也會很樂意購買報紙去了解比賽的進展。

於是沒有過多猶豫,環法這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單車賽事」很快呱呱落地了。

(1903年7月1日,第一屆環法單車賽在名為Le Réveil-matin的咖啡館旁宣布發槍。)

第一屆環法馬上體驗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的階段,比如原計劃持續5周的比賽,結果只有15人報名。編輯部不得不馬上把賽程縮短至19天,還為參賽者提供補貼,當然補貼有個門檻,參加的所有賽段平均時速至少得達到20公裏/小時。獎金也很斐然,是當時法國普通工人年收入的幾乎6倍!這下報名的人數才增加到了60人。那會也鮮有單車運動員,因而報名參加的人五花八門,有單車愛好者,有不太會騎行但想挑戰一下的,也有只為補貼而來的巴黎街溜子。

首屆比賽設定了6個賽段,每段平均長度400公裏,因而不少賽段需要騎到後半夜才能完成,依然算得上殘酷且艱苦。這種設計一下吸引了公眾的眼球,當然也實作了最初「多賣報紙」的目標。【L'Auto】的單日發行量從賽前的25000很快增長到65000,並且隨著環法比賽的完善壯大,幾年後開始邁入單日幾十萬的發行。

(1903年1月19日,L'Auto在其頭版宣布建立環法單車賽。圖/wiki)
(莫裏斯·加林,首屆環法比賽的冠軍。當時選手要求整個比賽中都只騎一台車,如果它損壞了則必須自己修理好再繼續參賽。)

比如1933年的環法單車賽期間,【L'Auto】的日發行量據說達到了驚人的854000份!幾乎剛送到報亭便被搶購一空。所以環法的創立和成功,思路倒是與另一個法國品牌、如今聲名顯赫的米其林餐廳頗為相似——也正是當年為了鼓勵有車族多開車,米其林輪胎才想到制作餐飲娛樂推薦指南,吸引大家出行——畢竟這樣也就能售賣更多的輪胎了嘛。

歷史上關於環法的一些趣聞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正式介紹環法觀賽之前,也說下這個百年賽事曾發生過不少趣聞。

比如——

最初幾屆環法,選手們都迅速積累了自己的車迷擁躉,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克服道路上的所有障礙,需要依賴的僅僅只是一輛簡單的單車。」 而為了幫助自家愛豆贏下比賽,這些車迷甚至會攻擊其它車手,人為讓競爭者們慢下來。夜間騎行尤其助長了這種作弊行為。

所以後來比賽也改為了只在日間進行,裁判也能看清每位選手所處的位置,並確保他們的安全。

(30年代環法達到巔峰,當時圍觀環法單車賽的觀眾,達到了法國總人口的1/4,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關註、且前往賽段觀看車手騎行。圖為1932年即將開始比賽的車手們。)

如今的環法通常距離都在3500公裏內,比如正在進行的2022環法是3328公裏。不過1926年環法創造過一個裏程紀錄,那年的總裏程超過了5000公裏,前無古人、後也大概率不會有來者的距離。

加上當時的賽段更少,只有17個(現在通常是21個),這就意味著每天要騎上330公裏左右,相當艱苦。126位車手最終只有41人抵達終點,可見比賽的難度。冠軍的平均速度是24小時/公裏。而近年的冠軍均速則會在41小時/公裏左右。

(2022年環法單車賽的路線圖。比賽從丹麥的哥本哈根到法國巴黎。)

事實上, 雖然速度非常快,但騎行頭盔的真正普及是千禧年以後的事 。二戰以前,選手們通常只佩戴帽子,主要功能也是遮陽擋雨外加吸收汗水。二戰之後直到80年代,意識到騎行速度越來越快,有些選手會佩戴名為Danish Helmet的皮質帽,其中也有增加了塑膠材質來起到保護效果的。但更常見的,依然是只戴著Cycling Cap(騎行小帽)上陣的車手。

為了保證選手安全,國際單車聯盟曾在90年代初的單車比賽中強制要求車手們佩戴頭盔,結果選手們集體抵制,即便當時已有不少摔車受傷甚至死亡的案例。

直到2003年,強制佩戴頭盔的規定才算正式執行(當然具體比賽中也會有不同的操作規範),公路單車頭盔也讓比賽中足以致命的事故概率得以降低。

身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單車比賽,環法也衍生出一套自己獨有的比賽文化。

比如只要有可能,選手們通常會約定俗成,讓當天生日的壽星、或者路過自己家鄉的東道主車手領騎;

比如領騎選手因賽道意外摔角暫停,其它選手往往也會緩行甚至停車,直到出事的車手復原跟上,也不太會出現在此時趁機出擊的行為。這種秩序也常發生在打尖路段時;

比如最後一站的「榮譽騎行賽段」,屬於幾位「領騎衫選手」的慶祝狂歡,冠軍還會邊騎車邊喝香檳,享受巡遊的快感。而對於一些尚未收獲賽段冠軍的沖刺手而言,榮譽騎行仍然是關鍵賽段,依然需要全力爭取。

環法四衫,各自代表了怎樣的含義

黃、綠、波點、白衫,著名的環法四衫。不管穿上哪一件,都象征著極大的榮譽。

黃色領騎衫(英文叫作Yellow jersey,法語稱為maillot jaune)是 環法最具象征意義的標誌之一。之所以是黃色,有種說法是當年創辦環法的【L'Auto】報紙就是這個顏色 。誕生於1919年的黃色領騎衫象征了直到目前為止該車手的總成績排在所有車手第一位。

這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譽衫,中文圈有人戲稱它為「黃馬褂」。每年七月,車手們鏖戰騎行多個賽段,黃色領騎衫也經常幾次易主,最終在巴黎穿著黃色領騎衫的才是最後的贏家。

歷史上,比利時傳奇車王艾迪·默克斯曾經創造了96個賽段穿著黃色領騎衫的紀錄。一共有四位車手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五次贏得環法總冠軍:

雅各·安奎蒂爾(1957年,1961年~1964年)
艾迪·默克斯(1969年~1972年,1974 年)
伯納德·伊諾特(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和1985年)
米格爾·英杜蘭(1991年~1995年)

除了黃衫,還有象征「沖刺王」的綠色領騎衫、象征「爬坡王」的波爾卡紅白波點領騎衫、象征「新人王」(26歲以下總成績最高選手)的白衫。

——而領騎車手(總成績處於所有參賽者的第一位)、沖刺王(獲得沖刺積分最多的車手)、爬坡王(獲得最多的爬坡點積分的車手)、最佳新人這四個獎項,也幾乎是所有公路單車賽的標配獎項設定。

推薦閱讀:【象征最快騎手的榮譽衫,顏色可是很有講究】

圓夢香街,贏得環法的經典戰術

關於百年環法和騎行有太多可以說的點,就以Q&A的方式,說說很多人初看環法最常看到的鏡頭、及它背後的戰術——

  • 為什麽經常看到有車手突圍然後又被趕上,那突圍不是平白消耗了體能呢?
  • 這一般出現在突圍集團與主集團的拉鋸戰中。率先沖出大部隊的那位車手又會被稱為兔子,一騎絕塵甩開大部隊,而後陸續有車手跟隨他,組成突圍集團,在主集團前面騎行。

    兔子一方面除了能起到吸引「火力」(同時也是很好的展示車隊的機會),一方面便是起到消耗對手的作用,也對其它車隊的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環法有個專業的控場率一說,即在比賽中的重要節點,哪只車隊能挺身而出領騎,即爭取自己車隊的領先,又能拉開/降低與對手的差距,最好還能帶亂其它車隊的節奏。所以有經驗的車隊,往往會非常在意控場,去讓自己的車手主導比賽的節奏,掌握主動性。突圍的車手則會頻頻找尋時機去打破這種平衡。體能之外,也是20多支車隊心理上的鏖戰。

  • 關鍵的山地賽段車隊都有哪些經典戰術?
  • 成功的車隊,往往也是在山地賽段戰術執行特別出色的車隊。山地賽段車隊的戰術非常豐富,說一個很有畫面感的,「山地火車」。出色的山地火車戰術,有些既能控場到最後,也有些可以透過無與倫比的領騎技術拉爆所有跟隨者。

    一般來說,山地火車戰術需要車隊有個爬坡能力非常出色的副將,也有良好的計時賽能力。比賽中車隊始終在主集團的前方按自己熟悉的節奏排隊騎行,而主將則跟在這個火車佇列的最後,最大限度的節省自己的體能並隨時伺機而動。

    當有其它車隊的車手想要超過這列火車,火車前爬坡能力出色的副將會馬上做出回應,去不斷回應其它車手的進攻,去消磨對方的體能,而整個車隊也會經常性的去輪換這樣一個火車的順序,直至最後的主將親自發起沖刺。此時往往其他車隊已各自為戰或直接掉隊。

    山地火車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透過這樣高強度的列隊騎行、像一列火車一樣去把對手的體能壓迫到臨界點,讓對手過早去消耗,想超需要極大的體能復出,想跟又未必有最後的沖刺體能保留。

    山地火車玩的好的車隊,隊員個人的能力、訓練時同功率下的騎行配合都是最出色的。

  • 什麽是空中加油戰術?
  • 一個非常形象的戰術。通常車隊在比賽開始階段就先讓幾位副將在前面領騎,而主將則埋伏在大部隊中跟騎。待進入較為艱苦的賽段,如爬坡賽段時,先前領先的副將與主集團間的差距逐漸被抹平,此時副將再單獨為己隊主將單獨領騎,起到服務主將、降低消耗,並牽制其它競爭車手。

    所以領先的副將就相當於加油機。當然這些加油機有些也會只在主將發起進攻的前幾分鐘才出發,而加油機們的突圍目的也都是為主將「加油」。

    這些騎行相關的內容,相信對熟悉環法也會有幫助:

    知乎專欄:Garmin佳明獨家

    知乎機構號:Garmin佳明

    官網:Garmin佳明|官方網站

    常見問題解決:Garmin | 中國 | 客戶服務支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