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金庸吃設定。
寫射雕的時候,金庸的好多後期的設定還沒有加進去。
在射雕之中,內家功夫與外家功夫不一樣:
洪七公道:「我傳你的降龍十八掌是外家的頂峰功夫,那空明拳卻是內家武功的精要所聚。」
還是洪七公:
「我受傷之後,只知運氣調養,卻沒想到我這門外家功夫,愈是動得厲害,愈是有益。只可惜活動得遲了一些,現下性命雖已無礙,功夫是難得復原了。」
五絕之一的洪七公是外家功夫為主。包括銅屍鐵屍,也是仗著外家功夫淩厲就可橫行江湖。這個時候的內功對武功的加成不是說沒有,但並不像後期作品裏那樣起到決定性作用。
按照這個階段的設定,內功外功的區別並無強弱之分,只是修習的途徑不一,側重點不一。到了倚天、天龍那種設定漸趨魔幻的階段,因為描寫的需要,外門功夫的地位就下降了,絕頂高手都要強調內力有多深,純外門功夫成為小眾和例外。
事實上在神雕裏面,射雕的這種設定就已經被改掉。神雕開始,武功與內力掛鉤的設定漸漸出現,到天龍、笑傲已經成為公理。尤其是笑傲,表面看純劍法也可所向披靡,似乎貶低了內功的地位,實際上內力劍法涇渭分明,除了主角開掛之外,內力高強成了高手的標配。不像倚天當中還有阿三這樣的外家高手刷一波存在感。
射雕對內功的定義比較模糊,內功修為高,不代表武功高。
實際上後期作品把武功與內力掛鉤的處理方式有利有弊:好處在於直觀易量化,把技擊描寫簡化突出為情節服務,增加了可讀性;弊端在於對主角修練的情節處理趨同化,往往加入奇遇、聚氣等情節,以便合理化內功的工齡與主角必須年輕這一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