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諸葛亮的話,放棄當然是過於草率。
然而,在當時的情境下,放棄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亞足聯的眼裏,當時全球航班基本已經恢復如常,中國又成功舉辦了冬奧會,中超也即將恢復主客場制度,大運會和亞運會也將在23年舉辦。要求中國全面放開觀賽席位並不是一件十分過分的事情;
但在中國足協的立場上來看,雖然23年大概率會放開,然而,誰敢承諾?
在當時的情況下,大概率會被打成50w。
這種拍板不敢拍,那放棄就是必然。
亞足聯和中國足球屬於相互需要的狀態。
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企業是個大金主。都不用談中國企業對國際足聯的贊助,今年的歐洲杯,比亞迪也在效仿海信,成為歐洲杯的大金主之一。
但亞洲杯呢?
截止到上一屆的阿聯酋亞洲杯,63年以來,中國企業對亞洲杯是零贊助。
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隊在亞洲杯戰場上的戰績不佳;另一方面,亞洲杯其實帶不了多少正面的經濟效益。
本屆卡塔爾亞洲杯,總算有四家中國企業成為贊助商,分別為德國馬牌、伊利、卡爾美和中國移動。
但這仍然低於亞足聯的心理預期——卡塔爾之所以能夠獲得本屆亞洲杯的冠軍,一方面是實力和抽簽,另一方面就是卡塔爾承諾加大贊助彌補亞足聯的虧空。
亞洲杯素來就是以虧本出名的——在我的印象裏。亞洲杯沒有任何一屆是真正意義上盈利的。
那麽為什麽還是有這麽多的國家樂牌意舉辦亞洲杯?
這就是中國需要亞足聯的地方。
當時,中超尚在地產足球的鼎盛時期,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參與到了足球這項運動當中。國內寄希望於亞洲杯持續點燃足球熱情,讓中國足球可以徹底走出低谷。
除了足球本身之外,
國內的基建、旅遊業和服務業也可以因為亞洲杯的舉辦而逐漸改變經濟結構。
在本屆亞洲杯達到創紀錄的1068587人次之前,紀錄的保持者就是2004年中國亞洲杯。
中國向來不缺足球熱情和經濟,缺的是一個契機來將這些熱情轉化成GDP。
選的十座城市,除了廈門之外,都是傳統的大球市或有頂級聯賽的球隊;翻新的工體和八萬人體育館,又是國安和申花的主場。
然而三根紅線和疫情勒死了中國足球發展的希望,只能說時也命也。
最後,中國不得已放了亞足聯的鴿子。
在亞足聯焦頭爛額的情況下,卡塔爾人之前像主動承辦亞冠東西亞兩個大區的賽會制比賽一樣接手了亞洲杯,並決定為目前陷入虧損的亞足聯追加企業贊助,與本國電視台簽訂大數額的轉播權合約,並增加亞洲杯營運費用等等,
救亞足聯於水火之中。
最大的贏家當然是希望依靠足球等元素推動經濟轉型的卡塔爾,衛冕成功的同時,帶來了大量旅遊收入;作為東道主,卡塔爾還把門票收入全部捐獻給了巴勒斯坦國,名利雙收。
亞足聯雖然得到了西亞金主的贊助,但還是沒有吃到中國這塊蛋糕,勉強算是不賺不虧;
最虧的當然是中國:
足球就跟感情一樣,一步錯過,步步錯。
但在老天爺看起來,都是必然。
中國足球,
註定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