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而言,大多數人認為,喬丹是NBA的GOAT,他也的確是NBA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標桿性人物。可以說,很多NBA球迷的價值觀(即便是年輕球迷),都受到了喬丹的影響。
而縱覽其職業生涯,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對於大部份歷史級別巨星而言,前兩行加粗的,都是必備專案。你在這兩件事情上做得不夠好,就不太可能被列入歷史前列的討論範圍。目前被列入歷史前二十討論範圍的球員,在這兩件事情上都是可圈可點的(喬丹同期的很多球員因為喬丹的存在吃了這方面的暗虧,相信如果沒有喬丹,馬龍、史托頓、巴克利、滑翔機等人都有可能拿到更多個人和集體的榮譽,歷史地位也可能會更高)。
千禧年之後,2010年之前,高比則成為了NBA的門面(盡管他和媒體關系差,互聯網尤其是簡中互聯網,至今依然流傳著很多謠言)。
縱覽高比的職業生涯,也能總結出類似的幾點:
高比的生涯相比於普通球星,可謂是非常成功,但相比於喬丹,他顯然矮了一截。在上述的概括中,我多次調整了用詞(譬如喬丹是 頗有 故事性,高比就是 還算有 故事性),還增加了一些高比備受質疑或者說做得不夠完美的地方(譬如MVP少,譬如效率和打法受到質疑)。此外,高比職業生涯完全不具備喬丹的傳奇性,這也是喬科二人在籃球故事及職業生涯的抽象敘事高度上的最大差距。
但無論如何,高比的職業生涯基本沒有出現與喬丹的職業生涯背道而馳的行為。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喬丹當作標桿人物,當作衡量標準,當作成功典範,那麽高比一直在努力接近喬丹,從沒有出現開倒車的行為。
而勒邦的問題,就出在了這裏。
縱覽勒邦的職業生涯,也能總結出幾點:
在實力和榮譽方面,他雖然有各種爭議,但總體來說的確是兩者兼具的。
但在其他方面,勒邦,嗯….
我們說得溫婉一點: 高比的職業生涯是在追逐喬丹的身影,勒邦的職業生涯是在追逐喬丹身影的過程中突然掉頭,開創了一條很標新立異的路。
所以,這裏可以推斷出如下兩個事實:
- 高比是喬丹理念的踐行者,因此在榮譽和經歷都不如喬丹的情況下,沒有任何理由能支持高比超越喬丹這一結論,但說高比是最接近喬丹的人(從各方面來說),沒問題。
- 勒邦不是喬丹理念的踐行者,因此在榮譽不如喬丹的情況下,他想要接近或者超越喬丹,就必須要完成價值觀、理念上的反殺。
這麽說也許不好理解,打幾個比方:
價值觀和理念的爭論是無休止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都可能會不一樣,更何況對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及其行為的看法呢?
拋開我個人的理念不提,我覺得以下這些內容是非常客觀的,也能很好地總結現狀:
喬丹是擂主,勒邦是挑戰者。表面上,挑戰者占據主動,但由於挑戰者不是憑借硬通貨(榮譽)去挑戰,而是用辯經的方式(價值觀、理念之間的對碰)去挑戰,所以占據主動的反而是喬丹。
而由於辯經的特殊性,與其說這是勒邦和喬丹之間的戰鬥,不如說這是兩種不同理念的擁躉之間的唇槍舌劍。在一些問題上,不同的理念是可以和平共存的;但在這個問題上,某一理念的成功就意味著另一理念的失敗,所以它們無法共存。
但問題還不止於此。其他理念的爭端,在輿論旗鼓相當的情況下,可以宣告戰平。可勒邦理念和喬丹理念是不可以戰平的(後文暫且稱之為勒理念和喬理念),因為勒邦的榮譽不如喬丹,所以一旦戰平,就意味著勒邦輸給喬丹了。
換句話說,勒理念是:只許勝,不許敗。
可一場只許勝,不許敗,且逆風的仗,不好打啊。
於是乎,勒邦本人和勒理念擁躉分別使用了兩種方法,試圖一戰定乾坤,逆轉形勢:
- 勒理念擁躉和勒邦本人都使用了以春秋筆法為首的各種話術,比如過度強調己方劣勢(沒待過超級球隊,某個總冠軍是最具難度的總冠軍)。春秋筆法等話術本身不少見,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用過,說自己沒用過的人,要麽真的足夠嚴謹客觀( @黎聲旭 ),要麽就是真的非常、極其不要臉( @劉晨光 )。但問題是話術用得太過了(兩個亞軍等於一個冠軍)的話就有點抽象了….
- 勒理念擁躉不論如何,至少是在辯經。勒邦本人更有創意,直接透過面對媒體口述、牽山羊等方式宣稱自己就是GOAT(言下之意就是這場仗不用打了,哥們兒已經贏了)。
上述這兩點,就是導致勒邦在兼具實力和榮譽的基礎上,風評卻極具爭議性的根本緣由。
簡而言之:太抽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