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普京政府已經相信,中國值得他們托付,不會對俄羅斯趁火打劫

2024-04-24體育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前接受了多家媒體采訪,有人提問:「俄羅斯不再依賴西方,是否存在依賴中國的風險?」

對此,拉夫羅夫表示:「中國提出建議,但從不強加自己的規則,任何決策都是在利益平衡的基礎上實作的。中國的全球安全倡議與俄羅斯的利益相符。」

他還強調:「中俄兩國的貿易額在創紀錄地增長,去年高達2400億美元,而且今年還將增長。」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前接受了多家媒體采訪】

結合拉夫羅夫說的這段話,再回顧俄烏沖突爆發2年多以來,甚至是往前推20年的中俄合作歷程,顯而易見的是,普京政府這邊已經篤信,中國確實是一個值得托付的物件,他們不會如同西方一般對俄羅斯趁火打劫。

這裏需要重點提到的一點是,俄羅斯依賴中國的「風險論」,在俄羅斯的輿論場中一直存在,也是西方經常會拿來炒作的一個點。所以拉夫羅夫被本國記者問起這個問題,也不奇怪。

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5月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在地緣政治領域,莫斯科已經遭遇了失敗,在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後,俄羅斯幾乎完全失去了波羅的海,現在他們不得不依附於中國,這種情況如果放在幾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去年8月,烏克蘭駐華大使裏比亞金在一次發言中將中俄關系比作「權益聯姻」,稱「中俄關系只是建立在中國對俄羅斯的資源需求上」「俄羅斯只是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國」。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裏比亞金成為新一任烏克蘭駐華大使,並一直想見中方高層。但或許正是由於他管不住嘴,直到今年1月,他才被安排與中方高層見面。

【中俄能源合作近年來發展迅速】

而對於這種說法,俄羅斯的態度很微妙。他們並不完全否認「俄羅斯依賴中國」,但否認依賴中國存在風險,而且認為歐洲實際上也依賴中國,所以單獨把俄羅斯拎出來是沒道理的,這樣做只是為了挑撥中俄關系罷了。

比如去年3月,普京在被問及「俄羅斯是否過於依賴中國」時,他回答道:「這種說法並不出自於懷疑論者之口,只有嫉妒中俄關系的人才會說‘俄羅斯依賴中國’。相比於俄羅斯,歐洲經濟實際上更依賴中國,中歐貿易額正在快速增長。」

去年6月,普京再次用歐洲的例子來回應這一說法。他說:「我聽到歐洲有人說‘俄羅斯離不開中國’,難道你們歐洲沒有嗎?你們其實早就開始依賴中國了,並且似乎還樂在其中。」

【去年6月,普京再次用歐洲的例子來回應「俄羅斯依賴中國」的說法】

克里姆林宮很清楚,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去工業化」後,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就不可能不「依賴」外部,俄烏沖突爆發以前,俄羅斯實際上是依賴西方的,不論是工業生產,還是金融體系。

當然,西方不會用「依賴」這個詞來形容當時自己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但事實就是如此。

工業領域自不用多說,在沒有了西方提供的零件後,俄羅斯的汽車只能進口中國的零件,否則俄產的汽車連防抱死(ABS)系統都沒有。

之前還有一則特別有意思的新聞:在西方車企結束俄羅斯市場後,幾乎已經無人問津「莫斯科人」牌汽車再度打著「俄羅斯制造」的旗號殺入市場,但後來他們賣的車被證明是中國某品牌的換標貨,而且價格還要比原車貴一倍。

【俄羅斯的汽車生產水平一言難盡】

金融領域的依賴就更嚴重了。俄烏沖突爆發後的第三天,美國就決定將俄羅斯各主要銀行踢出國際貨幣結算系統(SWIFT)。而俄羅斯的反擊手段之一,則是大力推廣屬於自己的「米爾」銀行支付系統——而經過2年多的努力後,俄羅斯最忠實的盟友之一吉爾吉斯於今年4月決定停止受理「米爾」卡的業務。

實際上,俄羅斯單一的經濟結構,必然會導致他們的經濟發展依賴外部,不是依賴西方,就是依賴中國。但對於如今的俄羅斯來說,依賴中國,總比依賴西方強。

一方面,中俄之間沒有根本性的地緣矛盾,也不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因此俄羅斯不用擔心未來被中國反過來制裁的風險。實際上,我們也從沒有主動對某一個國家使用單邊制裁的工具,我們采取的一些貿易限制措施,都是屬於「反制」。

【中俄之間沒有根本性的地緣矛盾】

另一方面,盡管俄羅斯經濟依賴中國,但中國不會借此對俄羅斯施加政治的壓力,要求俄羅斯改變現有體制。對於我們來說,俄羅斯保持目前的政局穩定,就是最理想的情況;如果俄羅斯內部政局發生劇變,反倒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更重要的是,除了依賴中國,俄羅斯也沒有別的選擇。盡管俄羅斯官方用購買力平價(PPP)為標準來計算,聲稱自己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但實際上,按傳統的GDP來計算,俄羅斯就是全球前十名開外的水平,經濟體量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發達省。

客觀的現實就擺在這裏,在西方全面圍堵俄羅斯的情況下,克里姆林宮只能選擇「向東轉」,加強與中國的合作,搭上中國的發展快車,在困難時期維持國家的穩定執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