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建設美麗中國,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生態保護、環境建設、生產制造、城市發展、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經濟日報記者深入陜西、江西、福建、雲南四地調研采訪發現,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一系列舉措推動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素發展,處處展現蓬勃生機,湧動綠色發展新動能。一幅幅向綠而生、逐綠發展的畫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開。
綠色發展是高質素發展的底色。重要生態屏障秦嶺主體部份所在地陜西,坐擁兩江水系的江西,全國最「綠」省份福建,「動植物王國」雲南……經濟日報記者隨「高質素發展調研行」采訪組展開深入調研發現,這些地方透過持續開展汙染防治攻堅戰,改善人民生產生活環境,全力以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減汙、降碳、擴綠、增長新路徑,不斷取得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素發展的新進展,鋪展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動圖景。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汙染防治攻堅戰正向縱深推進。
雲南是長江上遊重要水源涵養地,九大高原湖泊如同鑲嵌在雲嶺大地上的9顆明珠。但高原湖泊抗幹擾和自我修復能力弱,生態系一旦被破壞,治理修復難度很大。以滇池為例,其水質在上世紀90年代迅速惡化為劣V類,藍藻暴發,嚴重破壞了流域生態系。
近年來,昆明市啟動了「退塘、退田、退人、退房,還湖、還濕地、還林」生態建設工程,修復湖濱濕地。昆明市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滇管水務局副局長熊華告訴記者,截至目前環滇池共建成58塊濕地,占地4.57萬畝。這些濕地利用深水植物吸附水中的汙染物,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有效降低了入湖汙染負荷。
漫步在昆明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的草海湖濱生態濕地,一只只白鷺在湖上悠閑飛翔,成群的小魚在水裏遊來遊去,倒映在水中的白雲與水草相映成趣,遊客在滇池草海畔暢快遊玩。昆明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總經濟師楊鵬說:「現在全湖水質達到了Ⅳ類。每年都有幾萬只紅嘴鷗從西伯利亞飛越千裏來滇池過冬。」
滇池的治理折射出雲南生態治汙的探索。多年來,雲南堅持源頭治理,治汙水、治農業面源汙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態。2023年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穩定向好,長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出境、跨界主要斷面水質100%達標;雲南全省優良水體比例達94.1%,創歷史最好水平。
運用科學技術充實生態保護手段、提升汙染防治效能、賦能生態環境治理,是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走進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城生態水廠,看不到汙水處理池,也聞不到刺鼻的味道,只見亭廊縈回、噴泉淙淙、綠樹環繞,宛若公園一般。
水廠變公園的秘訣是綠色科技。傳統汙水處理廠多以地上敞開式為主,占地多、異味重,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大。江西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曾凱說:「我們這種綠色、低碳、高效的新型汙水處理廠與其截然不同。」作為新建城母公司,金達萊公司自主研發推出的水環境治理技術,透過引入自主培養、篩選的特性菌群,在不外排有機剩余汙泥的條件下同步降解碳、氮、磷等有機物,減少有機剩余汙泥外排量和處置量,既節省土地資源,又節約綜合執行成本。經過處理後的汙水用途很廣,不僅能用於水廠噴泉布景,還可用於市政綠化灌溉、道路灑掃、公廁沖洗等。目前,該公司技術已廣泛套用於30個省份的1000余個汙水處理專案,日處理萬噸級以上專案近20個。
位於陜西省西安市渭河南岸的西安湖,湖水由再生水補給而來。渭河生態管理中心綜合科幹部王宜軍告訴記者,西安湖綜合治理工程利用原有廢棄砂坑,聚沙成島、聚水成湖,湖水主要來自草灘汙水處理廠的再生水,以及河灘地下滲水。
「西安湖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渭河城市段灘區生態環境。」王宜軍說,「如今上百種鳥類棲息在渭河灘區,其中不乏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等保護物種。」
傳統的垃圾填埋場不但浪費土地資源,還有汙染土壤、水源與空氣的風險。這個老大難問題在江西省南昌市麥園生活垃圾填埋場得到解決。
2021年,當地對垃圾堆體全面覆土覆膜,投資打造固廢處理迴圈經濟產業園,並建設了垃圾焚燒發電專案。南昌固廢處理迴圈經濟產業園年焚燒發電量達到4.5億千瓦時,實作36.8萬噸的碳減排量。
建築建材廢渣、工礦尾料等固廢也變廢為寶。江西省景德鎮金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陶瓷尾料、粉煤灰等工業固廢為主要原料,采用精控發泡技術,經1200攝氏度高溫焙燒後制成新型材料。景德鎮市浮梁縣工信局副局長胡躍華說:「建陶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瓷、廢渣等工業固廢。合理消納這些固廢,為發展迴圈經濟樹立了標桿。」
築牢美麗家園生態根基
荒山披錦繡、沙漠變綠洲。如今,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在築牢美麗家園的生態根基中不斷提升「綠色產值」,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重新整理「幸福指數」。
萬裏長江流經九江段又稱潯陽江,微風鼓浪、江水拍岸,滿目蔥蘢的生態廊道依江而建,將分散在江畔的琵琶亭、鎖江樓、潯陽樓等名勝古跡「連珠串起」。這條水美、岸美、產業美的長江「最美岸線」,是近年來江西省九江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厚植生態優勢的縮影。
江西97.7%的國土面積屬於長江流域,「千河歸一湖,一湖入長江」。透過精心保護和持續建設,岸邊的亂、臟、臭不見了蹤影,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屏障進一步築牢。潯陽江畔步步見景,自然風光和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交融,吸引市民遊客前來打卡。
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發源於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為守護好一江清水,當地采取禁伐、禁牧、禁汙染企業落戶,改造飲水設施、農村廁所,禁止汙水直排以及栽種水生植物等措施,先後實施了漢江源頭生態保護、漢江幹流綜合治理等專案。
保護優先、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推動實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邁出新步伐。
漢江邊上,漢中市天漢濕地公園水清岸綠、野趣濃郁,灘地星羅棋布,溪流島嶼點綴其間。這裏是「兩閘蓄水、三橋連貫」的水利風景區,節假日期間到公園休閑觀光,是當地民眾生活的日常。
天漢濕地公園的前身是城市采砂河段,為保護漢江,建設過程中最大程度保留了河道原生態岸線,依勢造景,將砂石棄料變成島嶼,將灘地設計為生態溪流。曾經沙塵漫天的荒灘,變為宜居宜遊的「幸福園」。
漢中市一江兩岸開發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曉明介紹,漢中利用「海綿城市」的透水建設理念,大量培育種植本土植物,恢復水生態多樣性,給漢江生態保護利用和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示範。近10年來,漢江漢中段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出境水質穩定達到Ⅱ類。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調動各方積極性,實作久久為功。
南方紅壤土質疏松,含沙量大,極易導致水土流失。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曾是中國南方紅土地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以前長汀的真實寫照。
龍巖市水利局副局長盧曉香介紹,長汀縣大規模植樹種草覆蓋荒山,實施水利工程建設涵養水源。長汀水土保持率從2011年的89.74%提升至2023年的93.56%。
「生態環境好轉,與汀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關系密切。」長汀縣三洲鎮黨委書記湯欽洪告訴記者,2016年閩粵兩省建立汀江—韓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以來,長汀縣累計獲得汀江流域補償資金約5.37億元,利用下遊給予的反哺資金提高生態治理能力。
生態質素就是生活質素,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環境。只有生態持續向好,發展才有後勁,幸福生活和可持續發展才更有支撐。
將生態潛能轉化為經濟勢能
厚植高質素發展的綠色底色,陜西、江西、福建、雲南四省依托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綠色產業,推動工業企業綠色化數碼化轉型,實作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素發展協同共進。
陜西省富平縣透過生態治水發展特色產業,1畝柿子林效益可達2萬元。站在富平縣莊裏鎮楊家村遠眺,大片柿子林長勢喜人。「富平柿餅個大、霜白、軟糯香甜,很受消費者喜愛。」富平縣楊家村黨總支書記喬彬彬說,當地大力發展柿子種植、加工、電商零售、文創觀光,遠近聞名。從過去吃水難、河斷流到如今生態美、產業興,富平透過生態治水實作了富民增收。
綠水含金,青山有價。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正在不斷拓展。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港背村毗鄰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育區,九嶺山闊葉林繁盛,每到花季盛產花蜜,適合蜜蜂養殖。當地政府透過開展技術培訓、資金扶持等方式引導村民參與蜜蜂養殖。村民劉煌平告訴記者,因為環境好,當地產的蜂蜜品質高,根本不愁銷路。「靠山吃山」,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治理滇池過程中,昆明著眼於發展文旅,調整產業布局。2023年年初全面啟動滇池沿岸重點鄉村改造提升工作,將46個村落「串珠成鏈」,推動滇池保護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滇池南岸,晉寧區牛戀村的小漁村,民居設計美觀,螺影廣場、漁市街、水上娛樂中心、漁樂圈營地等眾多功能區井然有序。「沒想到自己的家鄉會變得如此漂亮,很多遊客來這裏打卡。」返鄉創業的甜咪西拾趣小館老板李甜甜告訴記者,自家小館自開業以來生意就不錯。去年,村子接待遊客120萬人次,村民收入也隨之提高。
滇池東岸,呈貢區的臥龍古漁村靜待客來。呈貢區與華僑城打造的美麗鄉村專案集生態治理、古村保護、古建修復、農創文創、文旅融合等業態於一體,已吸引45萬人次,實作營收218萬元。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也在全面提速。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成為引領制造業綠色轉型的排頭兵。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經濟開發區安東園的鳳竹紡織綠色廠房,智能印染示範生產線有序運轉。工廠以數碼化、綠色化理念規劃建設,顛覆了大眾對傳統紡織印染行業的固有印象。他們采用蒸汽梯級利用系統、廢水廢氣余熱回收及凈化系統,實作年節約標煤1.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萬噸,先進工藝汙水處理系統及反滲透中水處理系統中水回用率高於50%。一套組合技術下來,綜合能耗降低了20%以上,傳統能耗大戶變身綠色印染踐行者。
華潤江中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灣裏制造基地,草木鋪滿矮丘淺坡,濕地隨處可見。生產健胃消食片剩下的藥渣用於禽畜飼養,既有效解決了中藥渣的處置難題,又降低了養殖成本;中水回用系統將處理後的中水回用於廠區景觀補水和綠化灌溉用水……透過設計理念創新,基地實作了現代工業與自然生態的融合,綠色發展理念滲透進一個個生產細節。
透過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陜西、江西、福建、雲南四省將生態潛能轉化為經濟勢能、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願景變為現實,推動綠色成果持續湧現、綠色產業蓬勃興起,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行程不斷加速。(經濟日報記者 仇莉娜 王 霖 王明昊)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