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為抗衡中國在全球造船業占據的主導地位,去年12月,某些「天性難改」的美國兩黨議員曾向美國國會提出一項立法——「美國船舶法案」(Ships for America Act),以振興美國造船業。
新法案呼籲制定一項國家目標,要求美國透過建立戰略商業船隊的計劃,力求在未來10年內將懸掛美國國旗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船舶數量擴大至250艘。但根據補充條款,法案給美國留下一個「靈活操作」的口子:允許包括外國建造的船舶被暫時納入統計範疇,直到美國自己建造的船舶能夠取而代之。
這似乎讓日韓看到了「做生意」的機會。日本【日經亞洲】1日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這一條款意味著,作為美國的盟友,日本和南韓的造船廠可能會從2025年開始迎來美國訂單的激增。
國際律師事務所Winston & Strawn的合夥人兼海事業務主席查理·帕帕維紮斯(Charlie Papavizas)對法案內容大為贊賞。他分析稱:「法案從兩個方面為外國造船廠提供了機遇。其一,亞洲造船廠將有望獲得臨時船舶訂單;其二,由這250艘船舶構成的穩定訂單將極大激勵亞洲造船廠投資美國造船廠。正如此前南韓(韓華集團)造船廠收購費城造船廠一樣。」
也有專家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美國將其產業發展問題錯誤歸咎於缺乏補貼等政府保護措施上,實則無益於該國造船業的復興。
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哥連·格拉博(Colin Grabow)坦言,「美國船舶法案」給他留下的印象是,「它建立在這樣的觀念上:美國海運業的缺陷主要源於缺乏補貼和其他政府援助。」
但事實並非如此。他以美國主要處理國內貨物的船舶為例,這一類船長期受到1920年生效的【商船法案】(即【瓊斯法案】)的保護,該法案規定僅限美國建造的商船可通行美國內河與沿海航道。然而,這些商船的數量並未因保護措施得以迅速增長,時至今日也僅僅維持在區區100艘左右,略高於今天從事國際貿易的美國商船。
「(由此可見)現在需要的不是政府的保護措施,而是應當為美國市場引入良性競爭機制」,他說。
【日經亞洲】還提到,進一步審視當前美國造船業現狀,考慮到美國目前已經「幾乎不存在」的造船能力,想要用美國本土建造的船舶快速、平穩替代外國建造的船舶,短期內幾乎是難以達成的艱巨任務。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CRS)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美國在建的遠洋船舶只有5艘,而中國正在建造1794艘船。
![](https://img.jasve.com/2025-1/fd9b650e0199f093a53b989521d0af57.webp)
9月9日,山東威海,榮成市石島管理區修造船產業基地船塢正忙於生產。視覺中國
據美媒早前報道,隨著中國占據全球造船市場近一半的份額,美國在造船業方面已遠遠落後於中國。美國國會去年釋出的「扭轉美國海上力量的衰落」報告宣稱,中國造船業的勞動力規模約為美國的4倍。美國海軍研究所的數據也顯示,中國已經占據了全球造船市場的近50%,南韓和日本分別占據近30%和17%,而美國的產能僅占到0.13%。
在這一背景下,去年12月19日,美國亞利桑那州民主黨參議員馬克·凱利(Mark Kelly)和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參議員陶德·楊(Todd Young)以及兩名眾議員提出了「美國船舶法案」,試圖透過立法以復興美國的商業船只建造能力。
這項法案還需在本周五(1月3日)召開的新一屆國會會議上被重新提出。如果獲得透過,這將是美國自1936年以來第一個重要的海事立法。
作為法案的起草人之一,身兼美國海軍老兵和美國商船學院出身的首個國會議員等多重身份的馬克·凱利,曾多次渲染中國主導造船領域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所謂威脅。
早前受訪時,凱利曾宣稱,美國的海上實力下降是他提出該法案的主要動機之一——二戰結束時,美國有「10000艘遠洋商船從事美國貿易,懸掛美國國旗,由美國船員駕駛」;如今這一數碼進一步下降,從事國際貿易活動並懸掛美國國旗的商船大約只有80艘。
法案指出,相比之下,中國擁有5500艘的這類船只,造船能力已經是美國的232倍。凱利在法案隨附的一份新聞稿中抱怨稱:「我們一直是一個海洋國家,但事實是我們已經輸給了中國。」
![](https://img.jasve.com/2025-1/df7c2384a63dfdefcfe376079f655021.webp)
馬克·凱利(右)在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線上活動介紹「美國船舶法案」。影片截圖
據報道,這項擬議中的立法,旨在透過所謂「多管齊下」的方法消除中美的這一差距。具體來看,可謂是「花招百出」:比如要求在未來15年內,中國輸美貨物中必須有至少10%由懸掛美國國旗、美國建造或註冊、美國船員操作的船只運輸;還打算針對中國擁有或註冊的船舶征稅……
與此同時,炒作 「中國威脅論」 並借此鼓吹加大對美國造船業的投資,已然成為部份美國政客的慣常話術。近年來,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已屢屢針對中國造船業揮舞「301調查大棒」。
中方多次駁斥美方將正常貿易投資活動曲解為損害美國家安全和企業利益,將自身產業問題歸咎於中國,既缺乏事實依據,也有悖經濟常識。
去年對於美國啟動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出,美多份研究報告顯示,美造船業因過度保護在多年前就已失去有利競爭。美方為本國產業提供數以千億計美元的歧視性補貼,卻指責中方采取所謂「非市場做法」。事實上,中國產業的發展是企業技術創新和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結果,美方指責根本站不住腳。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