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跨年夜,不能給年輕人提供客廳的一線城市,正面臨「二線平替」的挑戰

2025-01-02社會

文 | 職場人類學實驗室,作者| 趙文元

2025,新年快樂。如果說春節是傳統佳節,故鄉與親人是節日的主角,那麽公歷的元旦新年則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具有「公共性」與「都市性」。

春節離不開一桌團圓飯。而元旦,總是伴隨著年度總結與展望,對於年輕人來說,也兼具狂歡慶祝色彩。

我特地去看了下各地的跨年夜倒數活動。中國範圍內,香港維港的12分鐘煙花慶典可謂是遙遙領先,內地比較出彩的是武漢和重慶,保留了倒數活動。

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慶祝活動,則更像是「裹著大衣跳舞」,既需要有歡樂的氛圍,又不能太張狂以免生出意外,所以也基本上沒有大規模的煙花匯演倒數等活動。

「盛事經濟」,贏家只屬於頭部城市?

人氣是經濟的晴雨表。「盛事經濟」這個詞這些年在香港等地被反復提及,政府希望透過舉辦賽事、展會、節慶活動等大型盛事,來吸引遊客,推動消費,帶動文創、餐飲、酒店、會展、交通乃至專業服務等多個領域的發展,這對於基層的就業至關重要。

但通常來說,盛事經濟往往又是頭部玩家的遊戲。畢竟,只有最熱鬧最有影響力的那幾個活動,才能叫盛事。

元旦能大放煙花,背後需要城市實力和管治水平支撐。雖然香港這幾年的盛事一樣有凸槌的時候,但至少基本能力穩固,憑借開放度和專業度,作為大灣區「盛事經濟」的頭號城市,目前尚難有別的城市可以撼動。

內地不少大城市一樣有「盛事經濟」的胃口,但並非每個城市都能消化得下。2024年底的跨年夜,北上廣深這幾個一線城市,以及南京、成都等強二線城市在跨年活動上小心謹慎,有的場所甚至「熄燈」迎新年。這其中,相信也有「安全第一」的考量。這種謹慎可以理解,但也讓人有些遺憾。

而「不信邪」的武漢則做了另一種嘗試。跨年夜全城聯動,誓要搞出大陣仗。

「江漢關」是全城跨年焦點,燈光秀配合氣球放飛,熱情盡情釋放。而兩江四岸的樓宇、大橋和文旅地標等,也在展播「倒計時」及跨年特別版燈光秀,營造全城跨年的濃厚氛圍。

據說,武漢地鐵站還響起「2024就要到站了,下一站2025」的播報聲。

(武漢迎接2025年現場 圖片來源:武漢文旅官微)

搭台唱戲需要實力與能力。活動創意是一門藝術,而活動管理則是一門科學。一場大型活動要高質素舉辦,大到活動定位、預算分配、資源調動、活動體驗設計,小到流程安排,人流疏導和垃圾回收,都需要做出周密安排。超常規的活動,需要超常規的營運管理能力。

這場跨年夜活動,大大提升了武漢的城市士氣。外人玩得開心,組織者則付出了心血,雖說有些做法仍可以更好,比如交通接待能力,比如這麽多人放氣球,是否真的比集中組織的專業煙花表演更安全環保,就值商討。

但只要在進步,就是好事。說幾個本地媒體報道的細節:社區全員在崗通宵維護秩序;地鐵客製專項行車方案;街上根據即時客流統計,透過街區智慧燈桿螢幕和播音系統為遊客提示路線資訊、擁堵資訊和建議遊覽方向等。

過往跨年夜的安全事故讓人刻骨銘心,不安全的狂歡我們不需要。但是,舉辦跨年倒數,並不意味著就要搞一個大而亂的活動,時常舉辦演唱會和大型賽事的一線城市, 如何科學與創意並列,讓跨年慶祝這樣的大型活動安全且盡興,這是超級大都市的必答題

一線城市都在對標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理應在城市營運管理能力,公共治理水平糊市民素質上領先全國,在盛事經濟上,是否甘願讓位於進取的二線城市?

一線城市裏,年輕人缺乏客廳與公共生活

超級大都市的魅力仍在,大城市裏跨年夜的玩樂專案很多,的確也不必都擠在廣場「罰站」。—— 深圳地鐵2024年12月31日的總客運量首次突破1100萬人次,廣州地鐵線網當日總客運量達1220.2萬人次,重新整理廣州地鐵單日客運量歷史紀錄。大家有不少地方可以玩耍,才有這樣洶湧的人潮,這都是大都市活力與吸重力的證明。

但對跨年慶祝的需求仍未消失,大家仍在尋找開放式共同慶祝的空間。有人也許納悶,跨年倒數為何尤其吸引年輕人,大家為什麽非要擠在一起大喊大叫?

因為年輕人需要「社交」。大家沒有什麽錢,但有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向往。平時住在合租房裏,沒有什麽像樣的客廳招待朋友,也很少參與社區事務,城市的各種文化娛樂空間就是彼此的客廳。這些年,不少城市都在提「城市客廳」的建設,但屬於普通人的零成本聚會的公共空間,其實是缺乏的。

參加跨年活動,是對匱乏的公共空間的一次拓展嘗試。既可以湊個熱鬧,慰藉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自己,又可以在這個臨時搭建的「城市客廳」裏來一次大型社交,感受與他人連線的樂趣。

北上廣深都是對外開放的前沿,享受了全球化時代的諸多紅利,許多來到大城市打工的小鎮青年,看重的除了一線城市的賺錢機會,還有這裏作為一個「現代陌生人社會」,能夠建立的新型社交關系,能享受到教育、文化藝術等公共服務。

從大學的門禁,到跨年夜的冷靜,一線城市對於公共資源和公共空間的開放,正變得越來越猶豫不決。

2025年,許多年輕人會再次思考自己的人生規劃與職業發展,包括如何選擇安居樂業的城市。如果一線城市的發展水平不能夠成功升級到next level的話,很可能就有在發展中被可以「平替」的二線城市搶走人才。

社會活力,二線城市一不小心超越一線城市

「逃離北上廣深」的故事年年在講,但「尋找人生曠野」的文藝化敘事正在褪色,而現在的人才向一線外流動,大多是為了過上或更有活力,或更有安全感的生活,升級人生。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下屬的中規智庫最近釋出了一份【中國城市繁榮活力評估報告(2024)】,2024 年城市綜合活力排名前十的城市, 依次是武漢、成都、上海、北京、重慶、杭州、蘇州、鄭州、長沙與合肥。

武漢與成都怎麽超過了北京與重慶?開始看到這個排名,我也是懷疑的。

但細想下來,的確也有其道理所在。互聯網至少在生活資訊層面抹平了資訊差,基建狂潮也讓小城市得到了大發展。一線城市與低線城市之間的生活方式差異正在減小。一些二線城市,因為具備「後發優勢」,沒有一線城市那麽多包袱和既得利益,反而更加敢想敢做,而且常住居民的生活壓力更小,社會生活也自然更有活力。

據【第一財經】報道,這份報告中也提出,近年常住人口和外來商務人口雙增長的城市,都是在雙迴圈產業轉移背景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結合較好的城市,同時,這些城市也是人居環境較好的新一線城市,較傳統超大城市更具常住人口吸重力。

一線城市「一枝獨秀」的年代似乎正在過去。若一線城市的發展模式如果沒有質的突破,房價奇高,收入未必高太多,工作壓力大,還缺乏公共文化娛樂生活,各種資源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再開放,那麽一線城市的吸重力毫無疑問會下降。

對於個體而言,如果「奢侈品」夠不上,無法向上實作躍升,與其在北上廣深做夾心層,不少打工人大概率會去選擇「平替」城市。

面臨著區域內諸多城市激烈競爭,至少香港已經有了危機意識。這幾年的「高才通」計劃大規模搶名校人才,便是表征。

除了人才,2024年底,香港特區政府釋出【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了133項發展措施,要重點推動文化、體育、生態和盛事四個香港具備世界級頂尖資源但尚未全面向全球旅客展示的領域,與旅遊深度結合。

內地遊客去香港不再只為大包小包購物。香港正急切探討自己在遊客心中的新定位。香港文體旅局局長羅淑佩在記者會上也說,香港需要「識變、應變、求變」,「以客為先、待客以誠」。

她認為,香港有世界級的旅遊景點、美食、城市管理和運輸系統等,要不斷強化這些優勢。但與此同時,也要最佳化硬件設施,發掘新的旅遊資源,包括透過盛事和節慶活動等從軟實力上為城市註入動力和新鮮感。

人氣旺才能商業旺,人潮川流不息才能貨如輪轉。匯聚八方來客,多元共生是現代化大都市的魅力所在。

旅遊業畢竟是依附城市整體而存在的行業。旅遊業的改命良方,不僅僅在旅遊本身。

一線城市需要提供更多公共資源,擴充公共生活來吸引人才與遊客。既多元包容,又和諧共進,為普通人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性,這是一線城市能夠領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