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3歲的楊大譽,出生於台灣台北市,如今是北京大學中國共產黨歷史專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
楊大譽有著特殊的家庭背景,他是兩岸婚生子女,母親來自大陸浙江,父親則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小學時,父母因工作契機,奔赴浙江開啟了創業之旅,年幼的楊大譽也跟隨定居大陸。每年寒暑假,他都會和父母一同回到台灣,在熟悉的街巷中穿梭,與久違的親友相聚。這種在海峽兩岸間往返的成長經歷,就像一座無形的橋梁,讓他對兩岸的社會風貌、文化習俗有了全方位的親身體驗,也促使他對兩岸關系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理解與感悟。
在楊大譽的心中,大陸有著廣闊的發展天地和豐富的學術資源,未來他決心留在大陸,繼續深耕學術研究。他希望能夠用自己所學,為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理解與信任,貢獻出一份力量,成為兩岸交流的堅實紐帶。
楊大譽在天安門前拍照留念。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大陸的發展太快了」
在大陸生活多年,楊大譽親身感受著大陸的發展。
談及醫療保障,楊大譽回憶道:「早些年,大陸醫保的覆蓋範圍和報銷比例有限,部份醫療費用得自己承擔。但短短數年過去,情況已然天翻地覆。就拿我來說,作為一名大學生,學校提供的醫保能報銷 90% 甚至 95% 的費用,這極大地減輕了學生和家庭的醫療負擔,讓大家能更安心地學習和生活。」
而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他的感受同樣深刻。「我本科就讀於上海,剛入學的時候,學校周邊還不見地鐵站的蹤影。可誰能想到,僅僅過了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地鐵路線就順利延伸到學校。便捷的交通不僅讓我們的出行更加輕松,也為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註入了強大動力。」他感慨道,相比之下,同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在台灣推進起來往往困難重重。由於各種復雜的政治因素以及其他現實問題的交織影響,工程常常陷入漫長的拖延,難以高效完成。在這方面,大陸的高效執行力和強大建設能力,確實是台灣目前難以企及的。大陸的發展步伐,實在是太快了。
當話題轉向兩岸青年,楊大譽提及,兩岸青年雖因成長環境的不同存在一些細微差異,但本質上是高度相似的。「海峽兩岸同屬中國,我們同根同源,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流淌著相同的血脈,在興趣愛好和文化傳承上天然相通。大家熱衷於玩的潮流事物並無二致,因為我們本就是一家人,只是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罷了。不可否認,生活習慣上會有些許區別,但在興趣愛好方面,真的沒有太大的不同。」
楊大譽與朋友們在電影院合影。
「希望為兩岸關系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楊大譽坦言,「作為一名兩岸婚生子女,我非常期盼兩岸能夠始終保持和平共處的良好局面,希望能夠透過自身不懈的努力,成為連線兩岸交流的橋梁,讓更多台灣青年認識大陸,也讓大陸人民更好地理解台灣。」
在北大學習黨史專業是楊大譽很早就決定的,「我當初選擇這個專業,一方面是出於對中共黨史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這個專業下設的台港澳事務方向,是專門研究台灣問題的。我期望透過深入學習黨史,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從而讓台灣的朋友們了解到,‘一國兩制’是黨提出的充滿善意、謀求共贏的方案。」楊大譽說。
對於那些有來大陸求學想法的台灣同胞,楊大譽也真誠地給出了建議:「我覺得大家一定要秉持眼見為實的態度,親身來大陸感受一番,對這裏的發展定會有全新的認識。大陸絕非像台灣部份媒體描述的那般糟糕,實際上,大陸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且,大陸出台了許多惠及台灣同胞的政策,台灣同胞在這裏能夠享受到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此外,楊大譽還誠懇地說道:「在大陸學習和生活的台灣朋友們,不妨把自己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台灣的親友,讓他們看到大陸真實的模樣,以此減少兩岸交流的障礙,推動兩岸和諧共處。」
澎湃新聞記者 張成傑 實習生 許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