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國家醫保局局長調研輔助生殖技術

2024-03-01社會
2月29日,國家醫保局局長章軻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調研時表示,黨中央、國務院對新形勢下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非常重視,輔助生殖技術是很重要的方面。國家醫保局將指導有關省在依法合規、合理科學、經濟適用的範圍內進一步完善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相關政策。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目前育齡人群的不孕不育發生率大約在12%-15%,輔助生殖技術給想要孩子但必須借助技術手段的人帶來希望,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是對中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補充,這一技術的推廣使用無論是提升家庭幸福感,還是助推生育率回升都是好事。
輔助生殖技術是治療不孕不育癥的重要方法,指采用醫療輔助手段幫助不孕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IUI)、配子移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其中套用最廣的是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技術(IVF)。
從去年7月1日起,北京將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專案正式納入北京市醫保、工傷保險支付範圍。其中,2項屬於宮腔人工授精的專案,1項屬於二代試管嬰兒的專案,3項屬於三代試管嬰兒的專案,其余則為體外受精-胚胎等專案。
在調研中,北京市婦產醫院院長陰赪宏介紹,自從輔助生殖技術專案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後,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不孕不育患者醫療負擔,以往患者在每個輔助生殖周期消費約2萬-3萬元,高額的費用使很多有生育需求的家庭望而卻步,享受醫保報銷政策後,患者每周期自己負擔金額能控制在4000-10000元之間,節省了約1/2到2/3的費用,患者就醫體驗和滿意度大大提高。
北京婦產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楊曉葵表示,輔助生殖技術專案尤其是試管嬰兒技術納入醫保之後門診量也明顯增多了,一些因為高昂的試管嬰兒費用而放棄的患者也重新鼓起勇氣再次嘗試助孕。
北京市婦產醫院生殖中心的數據顯示,2023年7-12月門診量5.17萬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幅36.3%。2023年7-12月試管嬰兒取卵周期數比2022年同期增幅62.7%,比2023年上半年增幅50%。
「輔助生殖技術進入醫保不僅可以解決‘生不了’,還能解決‘生不好’的問題,比如三代試管嬰兒可以從源頭上阻斷家族的遺傳病,而且醫保還將胚囊培養也納入了報銷範圍,患者需要支付的費用從1360元降為408元,一部份人就可以優選胚胎後單胎懷孕,這樣減少孕產期的風險,保護孕產婦的安全和胚胎的健康成長。」楊曉葵說。
章軻在與醫護人員交流時還表示,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需遵循依法合規、合理科學、經濟適用的原則,北京市在輔助生殖進入醫保方面的先行探索可為國家醫保局後續完善相關政策提供技術和數據的支撐。
2023年,北京、廣西兩省份率先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了醫保。今年2月,甘肅省醫保局將9項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專案納入醫保,江蘇、深圳等省市醫保部門在回復民生訴求時也提出,正在研究或是積極推動相關政策措施出台。
江蘇省醫保局回復參保人咨詢時表示,江蘇省在國家指導下,將積極開展研究,明確輔助生殖技術專案納入醫保支付的條件、規則和程式等,在保證基金可承受、臨床醫療安全規範的前提下,將符合條件的輔助生殖技術專案納入醫保支付範圍,減輕群眾費用負擔,支持國家積極生育政策。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廖藏宜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央已經明確以人口高質素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強調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下一步將輔助生殖全面納入醫保是政策趨勢,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明確一些規則,比如對醫保準入標準需要進行嚴格的論證,試管嬰兒可以報銷專案要拿出依據,另外在監管上還需與衛健部門進行協同,防止輔助生殖技術可能濫用給醫保基金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