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火箭軍的前世今生③|亞洲導彈第一營

2024-07-14社會
07:07

「火」伴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亞洲導彈第一營。

在撤銷軍委炮兵教導大隊的同時,1959年7月6日,根據中央軍委決定,以炮兵教導大隊第一教導營280名官兵和部份導彈武器裝備器材為基礎,在長辛店組建了我軍第一個地地導彈營。

營長李甦、政治委員張克儉,行使團級職權。因為當時整個亞洲都沒有地地導彈營,所以這個營被稱之為「亞洲導彈第一營」。該營的組建,標誌著地地導彈部隊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序列。

一個月後,導彈第一營奉命調整部署到甘肅武威炮校。他們的任務主要有三項:一是依靠現有裝備訓練,盡快掌握導彈操作技術,迎接國產導彈裝備部隊。二是探索總結地地導彈部隊建設經驗,為後續部隊組建提供學習借鑒。三是擔負學校教學示範任務。

地地導彈第一營實兵演練場景

然而,萬事開頭難,更何況作為要掌握尖端導彈技術的第一個導彈營。

他們到了武威炮校後,一無導彈,二無控制器材,只有一些配屬的電台車、修理車和大卡車。但是沒有教材也要學、也要練。他們把在長辛店培訓過的軍官召集起來,按照當時記的筆記,分專業、分門類,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摳,一個程式一個程式地復述。半年之後,幾十部導彈專業教材編齊了。

教材編出來了,但沒有導彈,也還只是紙上談兵,尤其是對新來的學員。但這難不倒第一營的官兵。老兵們找來一個個大蘿蔔,刻成導彈造型,哪裏是發動機位置,哪些是液氧貯箱,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新來的操作號手沒見過發射台,就用紙箱糊成發射控制台,按照程式要求,練指感。到了訓練操作現場,他們就把麻繩當作電纜線,練跑位;把帆布消防管當作加註管,練加註用。就這樣,盡管辦法很土,但管用。一個高尖端的武器,被一營的官兵們弄得風生水起。

1960年春節剛過,導彈第一營的官兵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糧站買不到糧,部隊減量供應。為了保證教學訓練正常進行,第一營官兵到幾十公裏外的軍馬場開墾了500多畝荒地,把蕎麥、青稞、油菜等種子撒下去後,留下一個排在那裏負責耕種,其余人員全部撤回學校繼續訓練。

地地導彈第一營齊裝滿員開赴某靶區

後來,營裏餵養的二十多頭豬終於出欄了。戰士們都盼著能解決一下肚子裏的油水問題。但是經過研究,營黨委最後決定把這些豬都交給國家,給更需要的人。

當時,營黨委還制定了一條鐵的紀律:堅決不準與老百姓爭利,不準在營區附近打野棗花、剝榆樹皮。於是戰士們只能到百裏外的戈壁灘上找駱駝刺,磨成面,摻到糧食裏增加分量。

導彈部隊缺糧的訊息傳到北京。周總理知道這個訊息後,立即去找正在北京參加軍委擴大會的各大軍區司令政委。對他們說,我是來化緣的,我們的導彈部隊正在挨餓,他們寧可自己不吃豬肉,也要把養的豬交給國家。這是一支多好的部隊、一群多好的戰士啊!

於是,一車皮一車皮的糧食運來了。

1963年春天,中央軍委下達命令,由導彈第一營、第二營參加「1059」導彈抽檢發射。這個導彈是中國自行生產的第一代導彈,1960年11月5日試驗成功,被譽為「爭氣彈」。後來,「1059」被正式命名為「東風一號」。

導彈吊運至安裝技術廠房

接到命令後,他們迅速整合技術連和發射連,組成兩套測試和發射班子。明確誰訓練考核成績好,誰就去執行發射任務。官兵們精神振奮、鬥誌高昂,叫響「寧掉十斤肉,寧脫一層皮,也要把導彈送上天」的口號。

7月,軍委炮兵黨委向一營釋出正式命令指出,這是一項光榮的戰鬥任務,請炮兵特種部隊立即動員起來,以戰鬥姿態完成黨交給的光榮任務。

9月中旬,導彈第一營奉命登車向發射試驗場地開進。10月24日21時10分,全營緊急出動進入發射陣地,發射單元立即投入測試、起豎、加註、瞄準等工作之中。

10月25日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地平線冉冉升起,一枚墨綠色的導彈如同一柄長劍,傲然屹立於大漠之上。

導彈發射前起豎

7點,發射零時。隨著發射連長劉宗舜一聲口令:「按轉電,點火!」墨綠色的長劍騰空而起,巨大的轟鳴聲震天撼地。30秒後,導彈開始程式轉彎,最終消失在漫漫雲天之中。十幾分鐘後,遠方傳來電訊號,導彈命中目標。

寂靜的戈壁灘沸騰了。導彈第一營的官兵忘記了四年來的辛苦、疲憊,每個人的眼睛裏都噙滿了淚水。他們把導彈發控師、一號手和發射連長拋向了空中,悠了好幾次,才算過癮。

這次發射,是我地地導彈部隊組建以來發射的第一枚導彈,標誌著我軍作戰部隊已經基本掌握導彈發射技能。導彈第一營的組建,為後續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建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多年之後,這一代人中,出了三十多位將軍。而這個第一營後來發展成了第一團、第一旅,並被譽為「東風第一旅」,成為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傑出代表。

好了,小「火」伴們,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裏。下次再見!

作者:毛勛正

主播:楊 寧

影片:周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