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中國助力非洲 打造未來「世界糧倉」

2024-09-05社會
作者:張建珍 梁曉雨(分別系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師範大學基地研究員、浙江師範大學副校長和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舉行,雙方圍繞「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共繪美好發展藍圖。在中非合作大框架下,農業科技合作不僅是實施【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的堅實一步,也為非洲國家的一體化與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當地員工在尼日利亞阿布賈的中國援尼日利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展示秧苗。新華社發
中非農業科技合作歷久彌新
農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之一,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和強國之基,是非洲眾多國家的支柱產業。農業科技在中非農業合作中始終扮演關鍵角色,為非洲農業的現代化行程和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20世紀50年代,農業科技合作萌芽為中非友好關系和技術交流打下基礎。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援助非洲實施近180個農業專案,為非洲農業發展註入活力。這一時期,農業科技合作以政府為主體,以單向無償援建為主要形式,體現在中方幫助非洲建立農業技術試驗站與推廣站,規劃配套農業基礎技術設施的大規模農場,以及傳授全面的農業科技知識與技術等。
20世紀80至90年代,農業科技成為中非合作互利共贏的強勁引擎。1985年,在援外工作改革背景下,中國農業專家對非洲水稻墾區進行了經營管理革新和技術升級。90年代中後期,中國企業將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引入非洲。這一階段,政府、企業、高校等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體參與中非科技合作,透過建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派遣專家組、開展人力資源培訓等形式加強科研合作,強化非洲農業的自主可持續發展能力。
進入21世紀,農業科技創新推動中非合作深化發展與創新驅動轉型。2015年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將支持非洲農業現代化建設作為新時期對非合作的優先重點領域。隨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和【中非合作2035願景】進一步強調了雙方共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堅定決心。2023年,中方推出【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及務實合作舉措,提出【中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倡議】。2024年中非共同制定【中非數碼合作發展行動計劃】。一系列交流共享平台的建設與資源整合措施有助於精準對接中非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技術轉移、數碼化轉型和能力建設等方面合作。
攜手共迎農業現代化機遇與挑戰
非洲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現代化是非洲各國實作自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在糧食安全、脫貧攻堅等方面積累了豐厚技術成果與實踐經驗,中非堅持深化農業科技合作有望破解非洲農業發展困境,賦能非洲糧食增產、農村減貧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非雙方把握科技創新合作新亮點,摸索適合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首先,立足實際,改良與推廣非洲本土作物品種。相關農業專家根據非洲自然條件選育出適應力強、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水稻、玉米和木薯等主糧作物與特色作物品種,並研發配套栽培技術;針對非洲重要經濟作物如咖啡,開展基因組前進演化及馴化機制研究,並推廣生態友好型種植模式。其次,堅持創新,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鏈。例如,在莫桑比克農業園引入基於北鬥導航技術的植保無人機器材,在布隆迪引入覆蓋水稻種植、管理、收割和加工全流程的農業機械,在剛果(布)貢貝農場引入木薯全自動制粉和包裝機器。最後,追求可持續發展,吸引更多人才和技術湧入。透過合作聯盟和機制強化合作的系統性與組織性,截至2023年,中國已在非洲建成2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派遣農業技術專家2000余人次,推廣先進農業技術300多項。2019年啟動的「中非科技小院」專案采用「實踐—理論—再實踐」教學模式,致力於培養留學生掌握農業技術和方法,從而推動當地農業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中非農業科技合作正迎難而上,積極應對環境適應力、技術套用與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重挑戰。一方面,非洲農業高度依賴自然條件,不同地區農業生產受旱災、暴雨水浸等極端天氣沖擊嚴重。另一方面,基礎設施不足、生產要素短缺、農產品增值鏈薄弱以及附加值低下等問題,限制著非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由於缺乏易操作、性價比高的農機產品和精通農機技術的人才,非洲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手工勞作,迫切需要機械化技術來降本增效。
「科技+」激發中非農業合作新動力
非洲如何實作農業現代化轉型,成為未來的「世界糧倉」?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支持和「南南合作」框架下,中非農業合作亟須找準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著力點,從「科技+人才」「科技+綠色智慧」和「科技+產業互聯」等方面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首先,構建一支本土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中非人才培養合作計劃】指出,中非發展振興的關鍵在於將規模巨大的人口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以人才紅利推動本國現代化發展。非洲農業科技的創新與實踐需要發揮「科研專家+農技推廣員+農戶群體」三方合力。需要透過中非科技小院、農業特色孔子學院和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等平台,聯合科教機構、企業、農業組織力量,培養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的綜合型農業科技人才。同時,關註基層農戶的農業科技意識與農機技術實操水平,切實滿足非洲農業本土化生產全過程需求。
其次,樹立一套農業數碼生態文明理念。面對非洲傳統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及其生態挑戰,以科技活力助推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綠色迴圈經濟,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和生態平衡。合作需聚焦基於清潔能源的農業水電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非洲農村清潔能源資源化利用率。同時,透過研發氣候資訊管理系統、智能灌溉工具和土壤修復技術等,因地制宜發展非洲氣候智慧型農業。此外,運用生物技術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合理利用農業廢棄物,降低農產品加工物耗能耗,在減輕化肥、農藥依賴的同時提高農作物質素和產量。
最後,打造一條非洲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完善的農業產業鏈條是現代化農業大產業的基石。合作應著眼於非洲產業鏈中的適用技術缺口,挖掘非洲特色優勢農產品,錨定產前良種繁育、技術研發、農資儲備與供應,產中機械化耕作、植保技術和智能監管,產後農產品保鮮、加工、減損、市場拓展等方面,以聯合科研攻關推動非洲農業向現代化、品牌化發展。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05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