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已經徐徐鋪開。2024年9月23日,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自2006年淪陷性戰爭以來最血腥的空襲。空襲集中在黎巴嫩南部、東部貝卡谷地和巴勒貝克等地區的城鎮和村莊,幾萬當地民眾被迫離開家園。而進入25日,以色列的空襲已經波及貝魯特北部,顯示出攻擊擴大的趨勢。
以色列和真主黨的相互攻擊,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23日以色列對黎巴嫩的空襲,造成了兩千多人傷亡,成為了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之後,黎巴嫩國內單日傷亡人員最多的軍事沖突。與此同時,黎巴嫩真主黨對於以色列也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真主黨的火箭彈不間斷向以色列北部發動攻擊,導彈甚至打到了以色列中部城市特拉維夫,造成了以色列北部民眾的巨大恐慌。
當地時間2024年9月26日,以色列戰機用3枚導彈襲擊了貝魯特南郊一棟住宅樓,以色列拒絕停火,持續打擊黎巴嫩真主黨。 視覺中國 圖
以色列攻擊黎巴嫩的原因
一些分析認為,當前軍事沖突是由以色列政府挑起的,旨在延長戰爭狀態,保留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政治地位。這種觀點認為,當前無論是加沙走廊持續的巴以沖突,還是以色列發動的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大規模沖突,都是內塔尼亞胡領導的以色列政府在「找茬」。畢竟一旦戰爭結束,有關2023年10月7日本輪巴以沖突爆發初期以色列重大安全和情報失誤原因的調查勢必開啟,很可能意味著內塔尼亞胡總理職務的終結。這種觀點認為,延長戰爭有利於內塔尼亞胡的執政地位,因此當前戰爭其實就是內塔尼亞胡的戰爭,內塔尼亞胡也成為了當前中東和平的重大障礙。
此外也有一些分析認為,以色列是主動挑動地區緊張局勢,尤其是希望將伊朗「拉下水」。這種觀點認為,近些年以色列一直積極主動挑釁伊朗,無論是之前在伊朗境內頻繁發動針對伊朗政治、科技和軍事人物的暗殺行動,還是今年7月底在德黑蘭策劃實施的針對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的暗殺行動,都是以色列希望攪動伊朗國內局勢,刺激伊朗主動惡化和西方關系,尤其是打亂伊朗新總統佩澤希齊揚領導下的新政府同西方國家展開「建設性對話」的重要舉措。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實際上是在不斷挑釁伊朗的地區政策底線,給伊朗的對外政策「挖坑」。比如佩澤希齊揚就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是在「給伊朗設套」。
但是以色列如果要想透過打擊真主黨拉伊朗加入戰團,難度還是較大,不如直接對伊朗發動本土攻擊更容易。而且今年4月面臨伊朗對以色列本土的大規模攻擊,以色列幾乎沒有像樣的回擊。因此以色列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仍然是出於對黎巴嫩境內形勢的戰略考量。
從以色列的視角看,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大規模攻擊,是以色列謀劃戰略安全的重要手段。首先,以色列認為戰爭的主要目的是結束北部停火線附近近6萬民眾長期流離失所的狀態,幫助他們返回家園。2023年10月本輪巴以沖突爆發後,黎巴嫩真主黨逐漸向以色列北部地區發動火箭彈襲擾,一些真主黨士兵還滲透進入以色列北部停火線區域附近,導致以色列-黎巴嫩停火線區域附近的以色列民眾人心惶惶。為此以色列政府將停火線附近大約6萬多名民眾轉移安置到了以色列中部。但是隨著戰爭的延續,這些被安置的民眾長期無法返回家園,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受到很大影響,以色列政府也為此承受了一定的財政壓力。
隨著加沙走廊的戰事逐漸趨於平穩,以色列政府也需要考慮將6萬民眾逐漸轉移回北部區域。今年6月後,以色列政府逐漸將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戰爭作為重要的戰略優先方向。甚至在今年8月爆發的反對內塔尼亞胡的大遊行中,抗議民眾提出的重要訴求之一,就是開展對黎巴嫩真主黨的軍事行動,以幫助6萬民眾返回以色列北部。因此即使內塔尼亞胡下台,新的以色列政府也仍然需要透過軍事和強力手段,發動對黎巴嫩的大規模攻擊。
其次,以色列感知到黎巴嫩真主黨成為當前的主要威脅。盡管以色列一直在南部加沙走廊展開軍事行動,但是對於以色列民眾來說,來自於北部黎巴嫩真主黨的威脅始終存在且逐漸上升。尤其是進入2024年之後,從以色列國內輿論的觀感上看,來自加沙走廊哈馬斯的直接威脅逐漸消失,而來自於北部真主黨的威脅在不斷增大。從以色列的視角看,黎巴嫩真主黨不斷透過導彈、火箭彈和無人機等方式,向以色列北部重要軍事設施和政治目標發動大規模攻擊,極大威脅了以色列整個北部地區。因此透過大規模軍事手段削弱真主黨的軍事能力,成為了以色列重要的戰略選項。
最後,以色列已經完成了相關的軍事調動和軍事準備。今年6月以色列安全內閣就透過了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作戰計劃,戰爭動員已經開啟。隨後以色列逐漸抽調在加沙走廊作戰的主力部隊,前往北部地區集結,包括精銳的國防軍第91師、98師等,都已經駐紮在北部前線。這也是為何今年7月後以色列幾乎沒有在加沙走廊開啟新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的主要原因。進入9月後,以色列駐紮在北部的預備役部隊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模擬同真主黨作戰。
以色列戰略思維的轉變
以色列同時開辟南部加沙走廊和北部黎巴嫩兩條戰線,意味著以色列戰略思維的重大調整,即從「時間換安全」,調整為「空間換安全」。
冷戰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以色列面對外部威脅,主要采取「時間換安全」的思維。在這種思維指導下,以色列往往透過「先發制人」或者「預防戰爭」的手段,消解敵對力量可能的攻擊,換取以色列的本土安全。比如在加沙走廊以色列常常實施「定點清除」,透過消滅哈馬斯、傑哈德等武裝組織的領導人,打亂組織發展節奏,來贏得安全防衛上的先機。在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打擊中,以色列也往往透過襲擊黎巴嫩和敘利亞境內的重要軍事和政治目標,擊殺相關組織領導人,來幹預這些團體的軍事能力建設。
「時間換安全」的優勢,在於避免直接發起戰爭,能夠透過較小的代價維持以色列的安全。但是這一戰略的前提是以色列能夠高效且全面地監控目標組織,及時幹預敵對勢力的發展。
但是隨著本輪巴以沖突的爆發,「時間換安全」戰略不再奏效。尤其是以色列在戰爭初期,南部防線被哈馬斯打穿,嚴重削弱了以色列情報機構的聲望。因此以色列國內轉而逐漸形成了新的戰略思維,即透過拓展以色列的防衛縱深來增強安全。
在這種背景下,以色列需要咄咄逼人地對敵對組織直接發動大規模攻擊,同時確保以色列周邊區域被以色列軍隊強力控制或者監管,做到「禦敵於國門之外」。因此以色列在加沙走廊戰爭後發動對黎巴嫩的戰爭,也就不可避免。
從當前看,以色列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行動手段較為清晰,軍事行動目標較為明確。但由於真主黨不同於加沙走廊的哈馬斯,且中東地區緊張局勢仍然延續,未來以色列對於黎巴嫩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可能進一步威脅地區安全。考慮到真主黨同地區其他的「抵抗軸心」組織,包括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組織關系密切,以色列一旦大規模直接入侵黎巴嫩,可能面臨的防衛壓力更大。
但是,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實際上無法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安全。其在加沙走廊和黎巴嫩南部的「安全區」「緩沖區」難以長期維系。加沙走廊人口稠密,以色列單純在加沙北部建立「軍事緩沖區」的設想無法完全驅逐當地民眾,因此也無法有效地將大量猶太定居點擴張至此。實際上在2005年以色列單方面撤離加沙之前,加沙走廊的以色列猶太定居者人數較少,且一直面臨較大的安全威脅。在黎巴嫩南部存在類似問題,以色列在這一區域建立的「緩沖區」「安全區」等將持續遭到敵對武裝襲擾,以色列國內社會經濟形勢無法長期支持大量軍隊在黎南部駐紮。
無論是對於加沙走廊的哈馬斯,還是對於黎巴嫩真主黨,以色列的戰略思維都是「打服」,而缺少對於當前局勢深層次原因的反思。這種單純依賴軍事手段的方法,只會增加仇恨,無法有效化解軍事層面的危機。因此在未來,以色列即使能夠透過建立在黎巴嫩南部的「安全區」解除暫時的危機,也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寧。
(王晉,西北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王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