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中國與東南亞基建互聯「高速推進」,學者稱「最焦慮的是美國」

2024-09-29社會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工程,中企承建的鐵路專案在東南亞破土推進,「遍地開花」,與此同時,美國正在該地區「失去人心」。
9月28日,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發文稱,東南亞在中國的投資和外交決策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國透過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在東盟穩紮穩打、實作互利共贏,在中美競爭升溫之際,中國「在關鍵戰場占據了優勢」。
報道援引香港亞洲研究中心(RCAS)主任彭念的話稱,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可能有助於阻止美國「誘騙」東南亞國家進入其軌域,同時降低東南亞國家迫於美國壓力與中國「經濟脫鉤」的風險,「美國應該是最焦慮的那個」。
2024年9月25日,旅客在中老鐵路磨憨站旅檢大廳排隊接受安檢。新華社 磨憨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供圖
中國 與東南亞合作專案取得新進展
上個月,由中企承建的柬埔寨德崇扶南運河專案如期開工。待建成後,全長180千米的德崇扶南運河將成為柬埔寨一條重要水道,減少該國國際航運對鄰國越南的嚴重依賴,為其經濟增長鋪平道路。
2024年8月5日,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和夫人文拉妮(中)按下按鈕,開啟德崇扶南運河的奠基儀式。 視覺中國
同樣在8月,越南經過多年搖擺,終於決定進一步在鐵路建設方面向中國靠攏。8月18日至20日,越南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蘇林對中國進行國事存取,這是他上任後的首次出訪。經過會談,中越兩國同意加快推進兩國鐵路、高速公路、口岸基礎設施「硬聯通」,雙方就標準軌鐵路專案達成一致,中國同意為越南制訂諒山-河內、芒街-下龍-海防標準軌鐵路專案規劃和老街-河內-海防標準軌鐵路專案可研報告提供支持。
【南華早報】稱,這些合作進展表明,中國在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高速推進階段,分析人士稱,這可能會讓中國在一個「關鍵戰場」上比美國更有「地緣政治優勢」。
報道提到,這種趨勢正在東南亞地區全方位鋪開。連線中國昆明與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自2021年12月3日全線開通營運。根據昆明海關數據,截至今年9月16日,中老鐵路進出口貨物累計突破1000萬噸大關,貨值高達407.7億元。
今年7月,連線泰國和老撾的跨境鐵路客運列車開始試執行,該路線的開通將改善泰老兩國間的鐵路交通,也將連線中老鐵路,促進泰國、老撾與中國的貿易、物流與人員往來。
2024年1月26日,泰國曼谷到大城的火車上從車窗內拍攝正在修建的中泰鐵路(曼谷—廊開高速鐵路),修建中的鐵路橋墩。 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 【南華早報】稱,印尼雅萬高鐵順利營運後,印尼已開始和中方討論擴建高鐵網絡一事。
此外,馬來西亞今年重新開機該國首條連線首都吉隆坡和鄰國新加坡的隆新高鐵計劃,此前兩國政府未能就該專案的早期版本達成協定,有報道稱中企參與投標。
香港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彭念日前告訴【南華早報】,在中老鐵路2021年開通之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鐵路互聯「幾乎為零」,而如今,已「遍地開花」。
彭念認為,如果中國與東南亞能實作陸地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和航空)的「無縫對接」,那東南亞會被牢牢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這將有助於北京抵禦美國「誘騙」東南亞國家進入其軌域,同時降低東南亞國家迫於美國壓力與中國「經濟脫鉤」的風險。
「中國和東南亞之間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發展如此迅速,我認為美國應該是最焦慮的那個。」他補充稱,由於資金和決策機制的限制,美國及其盟友日本不太可能完全滿足該地區對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這給中國留下了很大的空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則認為,中國與東南亞基礎設施合作最近取得的進展並非「加速」或「新階段」,而是一種「延續」。
李明江稱,與過去十年中已經落實的合作專案比,目前沒有出現數量或質素上的「飛躍」。但他強調,東南亞是中國參與基建合作專案的「優先」區域,並補充稱,過去30年的經濟合作幫助北京在該地區的整體影響力超過華盛頓,處於「領先地位」,「這種影響還會持續」。
他表示,不斷增長的基礎設施投資將有利於中國與東盟成員國的關系,不僅有助於中國與其他大國爭奪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東南亞國家也將從這種合作中獲益,促進當地經濟的長期發展,並在跨國合作中有機會與其他大國討價還價,獲得更多關註和支持。
美國在東南亞支持率下降
【南華早報】提到,中國已連續15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4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據中國海關總署訊息,今年前8個月,中國對東盟進出口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占同期中國外貿總值的15.7%。其中,出口2.69萬億元,增長13.1%;進口1.81萬億元,增長5.7%。
2024年4月13日,中國西雙版納至老撾瑯勃拉邦正選列車(右)停靠在西雙版納站月台。新華社記者 王靜頤 攝
9月3日,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李光耀東南亞研究協會主席、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郭晨熹(Lynn Kuok)在美國【外交事務】發文探討為何「美國正在失去東南亞」。
文章援引一項今年對東盟十個國家的「精英」開展的民調結果稱,被問到如果東盟被迫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應該與誰聯盟時,大多數受訪者選擇了中國而不是美國。這是2020年調查增設這道問題以來,中國首次成為大多數受訪者的選擇。
郭晨熹稱,美國支持率的下降應該給華盛頓敲響警鐘,因為華盛頓方面「將中國視為其主要競爭對手,並將印太地區視為一個關鍵戰場」,「東南亞位於這一廣闊而充滿活力的地區的地理中心。」
對於中國在東南亞的基礎設施投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3月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東南亞是「一帶一路」首倡地之一和重點合作方向,倡議在當地先行先試,成果斐然,切實惠及各國人民。中方將繼續以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為重要指導原則,落實好中國支持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同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推進更高質素、更高水平合作,助力各自國家現代化行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