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庚欣:印度總理莫迪訪俄,可以有四個解讀視角

2024-07-15社會
直新聞 : 印度總理莫迪存取俄羅斯,引發世界各方關註,您怎麽解讀?
特約評論員 庚欣 : 對於莫迪訪俄,尤其在敏感時期雙方明顯走近,其實有四種觀察視角,第一是印俄自身的視角,印度和俄羅斯各自都有著它們自身相互走近的盤算和利益驅動,這是一個最直接的視角,其實任何雙邊關系大致都是這樣的。
第二就是來自於美歐及烏克蘭的視角,這毫無疑問是一個負面、批評的態度。有人說,印俄一起給美歐烏克蘭吃了一劑「苦藥」,但我認為,「良藥苦口利於病」啊!所以美歐等也不必過於堅持自己的視角,而應該更客觀、全面地作出判斷和評估。
第三是我們中國的視角,俄羅斯和印度是中國的兩大鄰國,而且和我們都有著重要且復雜的合作關系,也有一些分歧。特別是中印關系比較敏感,所以在這一次印俄活動中,我們容易從中解讀出一些「中國元素」。
第四個是純客觀視角。也就是說,無論作何解讀,印俄這樣兩個大國之間的雙邊關系,一定都具有著客觀的內在邏輯和獨立價值,以及很復雜的後續效應,不應該只是簡單地從主觀出發,而應該把主觀和客觀的現實結合起來。
相對而言,在上面四種視角中,可能中方既旁觀者清,又與印度有很多感同身受之處,所以中方的視角可能更加接近客觀的現實。
盡管印俄關系在綜合實力、互信程度、協作水平、戰略價值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都和中俄關系還有些差距,但印俄最近的互動確實和中俄互動很相似。
第一,印度也不贊成俄烏開戰、兄弟鬩墻,也一直采取和中國非常類似的「勸和促談」的態度,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的表態,也幾乎和中國的態度一致。
第二,印度也不斷強調「印俄關系不受第三方制約,也不針對第三方」。
第三,印俄也強調雙方的傳統友誼,而且印度明確表示,印俄是「同甘共苦的夥伴」。
第四,印度也不斷告訴美歐等,一是不會加入「制裁俄羅斯」的遊戲,相反,還要發展雙邊正常的經貿關系等,盡管印俄貿易關系均衡度比較低。印度明確說,我們不會因為有了新朋友就忘記老朋友,而且說「真正的新朋友不會要求印度疏遠老朋友」,美歐和俄羅斯關系不好,責任不在印度等。
這些都使得我們感受到了印度和中國在對俄政策上的共同點。這種相似性,至少表明中國在處理中俄關系上的這些主張和做法,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有廣泛的認同度和國際適用性的。
不客氣地講,從人口來說,中印兩個大國加在一起,是世界上一股巨大的力量和動能,如果中印兩國人民認為應該這樣合情合理地、既批評又合作地對待俄羅斯這個老朋友,那麽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就可以同時影響一大批和中印情況類似的國家,不僅是發展中國家,也包括一些已開發國家,其實也和中印有共同點。例如日本,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發生之後,當時安倍政權也沒有參與美歐對俄的制裁,反而走近俄羅斯。可見,中印目前和俄羅斯互動的這種模式,盡管兩者還有些微妙的不同,但其中所展現的合理性,應該說是今天世界上可以提倡的一種「公因數」,事實上也是今天多數國家比較易於接受的做法。
有外國媒體說,莫迪訪俄是提升了普京及俄羅斯的地位,其實他也提升了印度的國際地位。莫迪希望告訴所有人,印度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大國。在目前這樣復雜的形勢下,印度希望在中俄的自主交往模式之外,也尋求印俄之間的自主交往模式,這應該得到肯定。無論對印度,還是對印俄關系,以及對烏克蘭危機的解決以及整個國際秩序的合理化行程,這種摸索都具有一定的建設性,至少對美國和北約的霸權主義而言,這是一種牽制,而作為中國來說,「任何有利和平的努力,我們都是支持的」。
當然,印俄的走近也可能使人們產生一些憂慮,例如會不會鼓勵俄方組建新的多層次的軍事同盟,以俄朝或包括伊朗以及古巴等為主體,建立類似「華沙條約」的那種新軍事同盟,同時爭取得到印度、越南、土耳其等和俄羅斯關系較好國家在外圍的同情和支持,以「陣營對陣營」地和美國對抗。另外從印度來看,它似乎是希望「腳踩兩只船」,在美歐和俄羅斯之間左右逢源,為實作在南亞、發展中國家以及聯合國的「三重霸權目標」,尋找一條捷徑。可見,任何事情的後續效應都不是單方面的,都應該客觀、冷靜地作出全面評估。
直新聞 : 而對於正在舉行的北約峰會 ,您有什麽觀察?
特約評論員 庚欣 : 這次北約峰會,有幾個新的重大背景。一個是「兩大戰事」的壓力,就是俄烏、中東沖突依然僵持,使北約各國都有疲勞之感。雖然各方還會有一些升級動作,例如給出一些援助,和烏克蘭簽署了被稱為「畫大餅」的「安全協定」等,但美國等依然堅持不許烏克蘭加入北約,就使得烏克蘭戰事難有新的進展。中東沖突更令北約各國都處於內外各種壓力之下,各國都對目前的兩大戰事感到為難,處在力不從心、進退維谷的困境之中。
另一個是「兩大選舉」,第一是指剛結束歐洲議會選舉後,英國、法國的「顛覆性」選舉,英國時隔14年政黨輪替,法國則是左翼聯盟異軍突起,歐洲參會的領導人都憂心忡忡,而拜登等當然記得八年前,正是英國「脫歐」的公投結果,帶出了幾個月後的杜林普當選。這次峰會中歐洲主要首腦(包括嘉賓中的日本、南韓等首腦的極低支持率)都面臨著國內選舉的嚴峻壓力,或許是多年來最弱勢的一屆北約首腦,堪稱「跛腳鴨的最後晚餐」。
第二就是美國的大選,拜登辯論表現極差,選情幾近白熱廝殺,杜林普這個「北約之敵」雖和拜登兒子同時被判有罪,但卷土重來的概率大大增高,凸顯出美國內政極大的風險性即不確定性。幾乎可以預估,11月選舉一有結果,美國這個所謂北約的「大腦」很有可能「半癱」甚至「腦死」。這也使這次北約峰會具有一種「悲情」和「賭博」的氣氛。
可見,這次北約峰會真是困難重重,幾乎涵蓋了今天世界上安全、發展、治理、合作等各項重大赤字,而且北約不僅僅是赤字的表現者,更是各類赤字的主要制造者、加劇者,並且幾無反省、糾錯、彌補赤字的能力。
因此,這次北約峰會呈現出有心無力、「進退兩難」的困境。
最主要的當然是面對烏克蘭危機的進退兩難,北約既要支持烏克蘭繼續打,不能承受烏克蘭失敗的局面出現,但是又都不願承擔過多的風險和責任。表面上好話說盡,但口惠而實不至,不僅僅武器等援助常常不到位,軍人基本不下場,仍然是讓烏克蘭在前面打消耗戰,而且最終堅決不承諾讓烏克蘭加入北約,實際上就是不願直接與俄羅斯下場廝殺,法國總統馬克龍專門透露,是美國和德國最為堅決地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並聲稱「只有基輔戰勝才能拿到北約的門票」,這種「又想吃又怕燙」、首鼠兩端、色厲內荏的取態實在令人不齒。
至於「北約進入東亞」的炒作,我不想再重復什麽「禍水東引必將傷及自身」的忠告。我只想告訴大家一個案例:曾經在上世紀出任北約北歐方面軍總司令的法勒·霍克利上將在回憶錄【劍刃風暴】中,詳細描述了他1951年隨所謂「聯合國軍」到北韓參戰的經歷,在參戰僅5個多月後,他就成了誌願軍的戰俘。在這段難忘的日子裏,他經歷了患病、脫逃等,特別是美軍飛機炸毀了整個村子,使很多村民全家喪生,有的北韓老百姓出於仇恨要毆打他時,他嚇得大叫:「我不是美國人,我是英國人。」多虧了誌願軍巡邏隊趕過來,嚴厲批評了當地警察和村民,並將他帶走。那一瞬間,霍克利感覺自己得救了。後來他得到了誌願軍的悉心治療,而且領到了一種豆芽餡的小餅子,這對於當時的霍克利來說,簡直就是美味。
霍克利在回憶錄中寫道:「誌願軍俘虜了我們,但又冒著生命危險驅趕了憤怒的當地群眾,保住了我們的性命。這真是一次十分奇怪的體驗。」他表示,在他40年軍教生涯中,當誌願軍戰俘是最難忘的。他由衷地感慨到:「我當了一輩子兵,同許多國家打過仗,有德國士兵、中國士兵等,也看到過美國士兵和蘇聯士兵打仗,但我認為最優秀的,還是中國士兵,我欽佩他們!」
這個鮮活的事例說明,多行不義必自斃,人間正道是滄桑。如果北約真的要想到東亞來生戰生亂,那麽且不要說它有沒有這個能力和膽量,即使真的走到那一步,我想北約的一部份主要國家都曾經是韓戰的參與者,你們的「聯合國軍總部」不是還在嗎?去年不是還在開會嗎?難道70多年前失敗的教訓都忘了嗎?今天的美國和北約等應該不至於那麽愚蠢!
當然,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和美國及北約各國之間都具有相對均衡的力量關系、緊密依存的利益關系和高度共有的風險關系,和當年韓戰時期已經今非昔比,我們都不會再次掉入「同樣的泥坑」。今天北約主要國家包括嘉賓裏邊的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等,大都是以中國作為最大貿易夥伴,而且對華貿易額大多超過對美的貿易額。我們之間「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這也是我們之間關系的「第一粒紐扣兒」。中美之間是這樣,中國和北約各國是這樣,我們和在亞洲的這些搬不走的鄰居之間,更是如此。我們只有走向和平發展合作的未來。
作者丨庚欣,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