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展會紛呈,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剪影

2024-12-07社會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樊巍 陳子帥 丁雅梔 倪浩 張蔚藍 褚大業】編者的話:一年來,盡管面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等不利的國際環境,中國仍然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致力於與其他國家實作合作共贏。在各類活動中,展會成為中國提升開放能力的重要平台。2024年,從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到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從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到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中國成功舉辦了上千場各類主題的國際展會,從商品貿易、數碼經濟等不同層面促進世界經濟交流,穩定國際貿易環境。

2024年11月6日,上海,進博會中國館現場。(視覺中國)

經貿盛會打造多重交流合作平台
4月13日,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消博會)在海南省海口市盛大開幕;兩天後,第13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舉行;金秋9月,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在北京成功舉辦;11月,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博會)在上海完美收官……2024年,中國在全國各地舉辦多場國際經貿盛會,從出口到進口,從貿易到投資,打造越來越多的對外開放平台。
被譽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每年舉辦兩屆。1957年剛創辦時,廣交會原名「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那時,這一交易會幾乎是中國企業對西方國家市場貿易的唯一通道。2007年,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正式改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廣交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視窗、縮影和標誌。從首屆的19個國家和地區僅1200多名采購商,到1978年改革開放後第43屆的98個國家和地區1.7萬多名采購商,再到如今214個國家和地區、創歷史紀錄的25.3萬名境外采購商;從第一屆成交額的8657萬美元,到今年第136屆出口意向成交額的249.5億美元,走過68年歷史的廣交會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以及對外開放的推進。
改革開放40年後的2018年,首屆進博會成功舉辦。作為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進博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務實行動。
2018年,首屆進博會吸引了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包括220多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6年後的第七屆進博會,迎來了297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按一年計,共達成意向成交額800.1億美元。值得註意的是,186家企業和機構成為七屆進博會的「全勤生」,還有至少80家已提前一年預約了第八屆進博會。此外,越來越多來自最未開發國家的產品透過進博會進入中國市場。今年進博會為37個最未開發國家企業提供了120多個免費展位。
首次參加國家展的斯洛伐克企業代表讓·布丁斯基(音)稱,中國進博會在歐洲享有盛譽。談及為何外國企業齊聚進博會「首秀」,巴西247新聞網這樣寫道:「在進博會上,外國企業贏得的不僅是訂單、市場、理念,還有中國現代化建設帶來的無限機遇。」
中國還與不同地區舉行博覽會,如6月在烏魯木齊舉辦的第八屆中國-亞歐博覽會,7月在昆明進行的第八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以及9月在南寧閉幕的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淩雲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中國舉辦一系列國際展會,表明中國希望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而這對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具有深遠意義。
科技進步,推動發展中國家實作數碼轉型
「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開放包容姿態,幫助了許多發展中國家推進數碼轉型。」日前,在浙江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說。近年來不斷遭遇西方科技圍堵的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高標準舉辦國際數碼科技和貿易領域的展覽會和國際會議,為國際數碼科技和貿易發展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其中就包括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以及全球數碼貿易博覽會(數貿會)。
11月19日到22日,已經邁入第11個年頭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成功舉辦,來自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會,1800余名嘉賓現場參會。
從2014年在浙江烏鎮首次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已經發展為在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互聯網大會。作為峰會的重要活動,「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精品案例」釋出展示自2021年首次舉辦以來,逐漸成為促進網絡空間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峰會的另一重要活動「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旨在成為互聯網領域引領前沿技術趨勢、展示行業最新成果、促進全球產業合作的重要平台。
貨拉拉創始人兼行政總裁周勝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在多個互聯網領域已經具備向國外輸出先進產品和技術的能力,「從Copy to China(復制到中國)到‘Copy from China’(從中國復制),是這十年以來我看到的最大改變」。英國標準協會英國-中國商業環境計劃主任克里斯·布朗稱,中國對全球數碼經濟作出重要貢獻,特別是在過去的10到20年,而此次烏鎮峰會為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同管理和規範互聯網提供了合作契機。土耳其經濟與外交政策中心原總裁尤塞爾·薩巴茲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今年舉辦了許多如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一樣的高規格盛會,多國政府官員、企業家、學者乃至民眾都來到了這裏,這對各方都具有重要意義。薩巴茲強調,中國科技高速發展,將有助於其他國家實作包容性增長。
作為中國唯一以數碼貿易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專業型展會,數貿會是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和紅利的重要舉措。
首屆數貿會於2022年在杭州成功舉辦,800余家數碼貿易領域重點企業參展,實作貿易投資額近1500億元。兩年後,第三屆數貿會共有1546家企業線下參展,場內外簽約專案113個,合計簽約額1650.8億元。
「數貿會在中國舉辦並非巧合,因為中國是電子商務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匈牙利國會副主席、匈中友好議員小組副主席歐拉·勞祖殊這樣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梁懷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科技需要交流,而數碼科技領域的展覽會和國際會議就是推動數碼科技和經貿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國舉辦各類數碼領域展會可進一步推動相關行業的對外開放水平,透過主動搭建舞台,將全球的科技研發和產業翹楚請進來,讓世界更好看到中國的數碼科技產品。
全球化遭遇逆風,鏈博會「連結世界」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貿易保護主義回潮。作為全球首個以供應鏈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正是在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並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於去年創立,已成功連續舉辦兩屆,成為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之一。
11月26日至30日,以「連結世界 共創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鏈博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辦。雖然是第二次舉辦,但鏈博會的規模和受關註度顯著提升。來自69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620家中外企業和機構參加了本屆鏈博會,相較於去年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的515家參展商增加約1/5。值得註意的是,本屆鏈博會的境外參展商占比從首屆的26%上升到32%,其中歐美參展商占境外參展商的比重達到50%,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占參展企業的比重超過60%。此外,來自4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參展商,占境外參展商總量的40%。
除了參展外商數量在增加外,中國企業間的合作在加深。在今年的鏈博會上,中外企業聯合參展為一大亮點。力拓、博世、寶武、小鵬4家汽車行業龍頭企業聯袂亮相智能汽車鏈展區,展示了汽車產業鏈條上中外企業從上遊到下遊的產業全景圖。「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個創意,為什麽我們作為供應鏈上的密切合作夥伴,不在博覽會上聯合起來展示我們的合作呢?」小鵬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這樣說。
據不完全統計,本屆鏈博會共簽署合作協定、意向協定210多項,涉及金額1520多億元,比首屆增加1.3%。在展覽面積方面,本屆博覽會達到12萬平方米,比首屆多兩萬平方米。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表示,本屆鏈博會熱度高於第一屆,線上線下觀眾超過了20萬人次,比首屆增加了1/3,其中線下觀眾超過了16萬人次。
「一開始,我們來鏈博會只是因為它非常有意思,但現在我們逐漸意識到,鏈博會比我們想的更有意義。」已連續兩年參加鏈博會的烏拉圭駐華使館副館長、公使銜參贊馬丁·奧蘭多表示,當前世界在安全方面面臨挑戰,這正影響著全球供應鏈,而中國在穩定全球供應鏈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表示,鏈博會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從以前的商品和貨物貿易,到在北京舉行的服貿會,再到現在最先進的產業和技術合作,中國敢在整個產業鏈上與其他國家合作,體現了中國最大的自信和底氣。
中國辦展會,也推動了多邊主義發展
11月12日到17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廣東珠海舉行。作為各國航空航天企業加強合作、開拓市場的舞台,本屆珠海航展吸引了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1022家企業參展,參展飛機261架、地面裝備248型。此次航展舉辦商務洽談等活動247場,吸引近59萬人參觀,共簽訂總值約2856億元人民幣的合作協定。
珠海航展是唯一由中國政府批準舉辦的國際性專業航空航天展覽,它以實物展示、貿易洽談、學術交流和飛行表演為主要特征。
每兩年舉辦一屆的珠海航展是展示國內外最新空天裝備的視窗。在本屆航展上,人民海軍戰機殲-15T首次亮相,紅-19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等尖端武器裝備第一次展出,運-20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貨艙,嫦娥六號取回的月球「土特產」月背月壤樣品第一次向國內公眾展出……
長期關註國內外大型航展的軍事專家張學峰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珠海航展不僅是觀察世界航空航天技術的一個重要視窗,也是展示中國航空航天以及防務技術的重要舞台之一。
航空工業被譽為「現代工業之花」,是一個國家科技、經濟、國防實力和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國家安全戰略研究學者王強稱,珠海航展成為一張體現中國制造實力的亮麗名片。香港【大公報】評論稱,28年來,珠海航展的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資訊化水平不斷躍升,已經成為世界五大航展之一。有業內專家表示,越辦越精彩的珠海航展,是中國與日俱增的國際影響力和在航空航天領域突飛猛進的技術實力的縮影,也是體現中國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的一個標誌。
除了上述幾大展會外,中國今年還舉辦了大量的不同行業以及不同產品的展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藍慶新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形形色色的展會涵蓋了高質素發展與安全發展的方方面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決心和責任,反映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中國展會搭建了交流平台,精準對接了國際需求,使得貿易投資更加便利化、自由化。在當前逆全球化浪潮湧現的形勢下,極大推動了多邊主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