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迄今為止勝選後的杜林普未對其中東立場有過明確的表態,但人們仍能從新提名的外交團隊以及媒體各種眾說紛紜的爆料中察覺到蛛絲馬跡。一方面,近日杜林普接連提名美國駐以大使和中東特使,另一方面,不同媒體放出了美國伊朗秘密外交的煙霧彈,先說伊朗與馬斯克會談了,爾後又潑了盆冷水,爆出杜林普將重新開機「極限施壓」策略迫使伊朗破產。在正式就任之前,杜林普一系列的中東外交團隊人事安排透露啥訊號?他在中東的開局算盤怎麽打?對伊朗的策略會否故伎重施?
盡管競選期間沒少嘲諷拜登領導的民主黨政府軟弱不堪而無法結束中東沖突,甚至為了拉踩對家多次吹噓上台後一定能「短平快」解決困局。但綜合勝選後的諸多表現看,杜林普當前尚未透露出有能力迅速平息戰爭的跡象。首個任期內持親以色列立場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近日的中東官員提名,更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將繼續在親以之路上走到底。上周二,杜林普宣布前阿肯色州州長米克·赫卡比以及紐約房地產商史蒂夫·威特科夫分別為其就任總統後的美駐以大使以及中東特使的人選。觀察人士認為,這一任命可以看出其中東政策的影子。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楚楚說,這幾位外交官都以語出驚人著稱。威特科夫這個人缺乏外交經驗且高度親以。赫卡比曾說「這個世界上壓根兒不存在巴勒斯坦人」。提名國務卿的盧比奧崇尚對海外沖突實行幹預主義,甚至跟杜林普削減美國的國際責任政治路線並不相同。換句話說,杜林普的外交團隊很可能比他本人更加偏袒內塔尼亞胡,更加強硬對待中東抵抗力量,這個團隊上任後,美國在中東甚至可能會朝著「拱火」而非「熄火」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關於馬斯克與伊朗官員秘密會面的傳言近日也甚囂塵上,但這一訊息很快被伊朗官方打臉。當地時間17日,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堅決否認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與美國超級富豪馬斯克會面。作為杜林普的大金主和顧問,馬斯克與伊朗的會面難免引人遐想。在杜林普正式就任前,美國和伊朗到底會不會開展「秘密外交」?張楚楚說,杜林普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幻莫測,他執政的最大常數卻是他的交易型風格。換言之,杜林普未曾給自己設立原則底線,只要有利可圖,沒有什麽不能做的。
還有西方媒體放出杜林普對伊朗強硬的風聲,據【金融時報】披露,杜林普計劃一上任就重新開機他的「極限施壓」策略,使伊朗「破產」。「極限施壓」策略旨在切斷伊朗的收入,以阻止其增強軍事力量或資助該地區的「代理團體」,但最終目的是推動德黑蘭就一項新的核協定進行談判,並改變其地區政策。在杜林普執掌白宮的第一任期內,先是在2018年5月宣布結束伊朗核問題全面協定,並於當年11月啟動了對伊朗所謂的「極限施壓」行動。張楚楚認為,在中東局勢持續惡化、地區矛盾不斷累積的當下,杜林普當前的策略旨在表示試探和保持模糊。一方面,他的領導班子和親人團唱起了「三簧」,杜林普的兩位女婿、馬斯克和外交團隊分別代表著不同聲音,杜林普則試圖扮演居中角色,為的是自己留出更多的靈活操作空間,一旦他本人遭遇批評時也可以隨時甩鍋給隊友。另一方面,杜林普和他的團隊釋放截然不同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訊息,也是有意試探以色列、伊朗乃至沙特為代表的海灣國家。透過延續美國傳統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疊加杜林普獨有的交易策略,他的算盤是讓地區各方競相開價討好美國,為自己謀取更大利益。值得註意的是,面對杜林普的開局大招,他的老對手伊朗選擇了「接招」,以模棱兩可應對模棱兩可,這也給「懂王」歸來後的中東棋局增加了一層復雜色彩。
本文作者:吳宏浩 黃曉洲
題圖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