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劉世昕 )2021年起實施的醫保支付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26個省份所有統籌地區實作了支付方式改革的全覆蓋;全國95%以上的統籌地區都已經推行了按病組或者按病種分值付費的改革。
這是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的第三屆大會上所作演講披露的資訊。
按照三年行動計劃,到2024年年底,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全部開展按病種或病組付費方式改革工作。
「改革覆蓋面的推進比預期快。」黃心宇說。
成立於2018年的國家醫療保障局,自2019年起就把醫保的支付改革作為工作中心,並啟動了按病組、按病種付費的改革。改革的出發點包括:保障醫保基金的穩定、安全;提供更加精細高效的管理工具;倒逼醫院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群眾看病的支付負擔,據不完全統計,改革地區2022年參保人個人負擔較2021年累計減少約215億元。
改革的重點,就是將過去醫保基金向醫療機構「按專案付費」為主,改革為「按病種付費」為主。按照國家醫療保障局官方的解釋是,「按病種付費」可以實作醫保、醫療雙方用治療多少病種、病種的難易程度如何來對話,使醫療服務可量化、可比較。
黃心宇說,在按專案付費的情況下,就是「你點單我付錢」,醫保是純粹的支付方。改革後,醫保支付的杠桿能夠向上遊傳導醫保管理的意圖,引導醫療行為更加合理規範。
在改革過程中,國家醫療保障局不斷匯總、探索不同地區對按病種支付的經驗,並提出了分組標準,後續會持續叠代。
黃心宇說,改革的同時,國家醫療保障局還透過談判協商、爭議處理、特病單議等方式,更加合理地確定權重,包括支持新技術、新專案的套用等。
在實踐過程中,也有醫生提出按病種付費,名單裏的病種並不能覆蓋所有現實中的疾病。黃心宇說,透過制度設計可以給危重病人、急治病例、新技術、新專案留下一個出口,包括特病單議的方式,也希望醫療機構可以用好政策。
實際執行中,新的支付制度也倒逼醫療機構關註成本,規範管理流程。
「醫院的內部管理流程更加高效,醫院更傾向於向內部的管理要效益,而不是向鋪攤子要效益。」黃心宇說。
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李滔提供了進一步的資訊,她說,2023年,在全國醫療機構服務量明顯增長的情況下,醫保基金支出增長保持穩定。
在東北、中西部等醫保基金收支壓力統籌較大的地區,實施按病種、病組支付改革以後,醫保基金總體保持平穩執行,實作了花同樣的錢購買到了更高效率的醫療服務的目的。
改革也使得醫療機構收治的病種更加合理,醫療服務的效率得到提升。黃心宇說,診療的時間和費用消耗的指數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下降。
大醫院會更關註收治與自身定位相匹配的疑難病人,把難診療的患者留在大醫院,輕癥的病人更多到基層醫療機構。黃心宇說,改革的目標也包括,讓醫院收治的病人與定位更加符合,從而提升效能。
在此次論壇的討論中,有專家提出,按病種支付的改革,針對急性發病期的患者有較好的支持,康復期的患者如何享受醫保的普惠?有專家回應說,一些地方在同步推進康復、精神、安寧療護的多元支付方式,支持優質資源下沈。
李滔說,未來將充分發揮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引領三醫聯動的牛鼻子作用,以及調節醫療資源配置的杠桿作用,不斷將改革推向前行。
改革的舉措方向包括,推動支付方式改革全面覆蓋,支持以省為單位統病種、病組分組,促進醫療體制改革,逐步釋放改革紅利。同時,加強醫保與醫療機構改革協同,準確將改革的意圖轉化為改革的紅利,廣泛聽取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參保人等多方面的意見,將醫保目錄調整、醫保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價格改革等協同推進。
李滔還提到,要研究完善DRG、DIP支付方式的分組動態調整機制,指導地方用好協商談判、意見搜集、特例幹預等方式,支持醫療機構收治疑難危重患者,積極使用新藥新技術,提高醫療質素和水平,更多地惠及百姓看病就醫。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