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台軍大造反艦導彈基地,美軍測試「敏捷作戰部署」

2024-09-04社會
近期,圍繞阻擊解放軍這一主題,美台又有新動作。
美空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組織了代號「竹鷹24-3」的演習,重點測試所謂「敏捷作戰部署」。台軍方面則於近日揚言在台南、高雄、屏東、台東等地打造至少5大營區,部署向美國采購的岸基「魚叉」反艦導彈系統,以「嚇阻」解放軍軍艦。

與其說這是美台勾連,不如說是美方主導、台軍執行,「台獨」武裝反倒更像配角。 長期處於被支配地位的台軍在戰略及戰術安排上毫無話語權,早已被美國置於「第一島鏈」中最靠前、也是一旦沖突爆發犧牲最大的位置上。 美空軍演習與台導彈基地建設,看似同步上演,暗含「內外配合」之意,但在邏輯上卻存在著十足的硬傷。

「敏捷作戰部署」是美空軍2017年為應對中俄等對手的導彈系統威脅而提出的應對方案,意圖改變在大型電腦場集中部署大規模機群的傳統模式,轉而在更多、更分散的小型機場或臨時機場分散部署, 簡單說就是「化整為零」,以增強美空軍作戰體系的韌性。

但與美方隨時可以機動的戰機不同,美方命令台軍建造的導彈基地卻是無法移動的固定標靶。在當前島內軍事部署幾乎全透明的背景下,這些基地很難發揮出其不意的打擊效果, 極有可能在威脅到解放軍軍艦前就被遠端火力逐一「點名」。

更糟糕的是,其中不少基地距離居民區很近,直接增加了平民在沖突中被意外波及的概率,這也導致島內民眾抗議聲不斷 。從台軍最新炒作的5大營地選址可以看出,大部份位於綠營執政縣市。這說明民進黨當局對民眾抗議早有預期,但認定「鐵票區」民眾較容易安撫,於是先從「死忠粉」開坑。

對美軍來說,增加島內導彈基地數量,等於增加解放軍打擊目標,拉高攻擊成本。同時還能為美軍及時反應爭取時間,發揮「敏捷作戰部署」優勢 。事實上,除空軍外,美國海軍、陸軍以及海軍陸戰隊近年也紛紛提出「分布式殺傷概念」「多域特遣部隊」「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等類似概念,主打一個「跑得快」。

然而,即便這一戰術想定置島內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於不顧、完全把台軍視為「肉盾」和「炮灰」,在實戰中也未必能如美軍所願。對解放軍而言,集中火力打擊大型電腦場的大規模機群,與同時打擊多個小型機場的小規模機群,在技術層面並沒有太多差別, 在打擊效果上同樣可以實作短時間徹底清除。

除了對潛在對手能力的低估,美軍策略還有另外一層更為現實的困境,那就是對台軍售的到貨率。 國民黨「立委」羅智強今年7月質疑,台軍向美采購的32套系統、128枚岸基「魚叉」導彈原預計2026年交付,但從美方公開資料可知,這份2020年簽署的合約,預計2029年3月才能完成。

台防務部門對此回應稱「已要求美方如期交裝」。該回應只表達了台方立場,沒有回答「立委」的質疑,也沒有談美方態度與相關訂單的實際進度,等於預設裝備交付必定延期。 屆時即便民進黨當局如期造好導彈基地,也將面臨「有基無彈」的尷尬。

長期以來,美方靠著軍事霸權在全球橫行霸道, 但在台海區域以及更廣大的中國周邊海域,美軍的能力早已無法支撐其野心。 無論是類似「敏捷作戰部署」的戰術調整,還是強迫日、韓、菲等盟友出地、出錢、出人以分擔成本,美國所謂新概念與新戰法,事實上都在打退堂鼓。

在一通折騰之後,美國應捫心自問, 其對距離自己國土萬裏之遠的東亞局勢,是更具掌控力了,還是更加力不從心了?盟友們對美國能夠取勝的信心,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事實證明,美國透過軍事霸權奪取的話語權正在急速消減之中,回歸和平與發展的大主題,順應交流與合作的時代潮流,才是正道。反之, 試圖搞「新冷戰」,搞「小圈子」,搞「以台制華」,只會讓美方收獲更加刻骨銘心的失敗。 這一點,美方與民進黨當局都應該看清楚。

來源:海峽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