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鄭劍:賴式「台獨」的新特征新挑戰

2024-09-03社會

鄭劍(資料圖)

作者 鄭劍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台獨」從來都不是「假議題」,回顧以往,從李登輝到陳水扁、蔡英文,「台獨」一脈相承、推進從未中斷,節奏與歷史行程、島內外環境條件演變緊密相連,也與「台獨」分子的路徑試探、主導者的個性特點不無關系。到2024年民進黨連續執政,「台獨」分裂勢力氣焰更加囂張,賴清德以比蔡英文更狂妄、沖動、冒險的方式推進「台獨」分裂行程。而美國對華政策調整、戰略競爭十年關鍵期截止日2032年的日漸臨近,又起著推波助瀾作用,導致台海局勢持續向著更高對抗、更強風險方向演變。

賴式「台獨」的新特征新挑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從以往一定程度「假議題」、「工具化台獨」向「真議題」「行動型台獨」方向惡變。 所謂「台獨」是「假議題」、「偽命題」「選舉工具」等說法,是民進黨人時常「自嘲」以對內安撫民眾、對外應對大陸的說法。這個說法需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要看到其欺騙性。回溯既往即可見。從李登輝執政時期到現在,「台獨」已經切切實實在台灣島內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和進展。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從過街老鼠到連續執政,以致打破政黨輪替規律連續執政;台灣社會國家民族認同日趨混亂,「去中國化」、「獨立化」傾向日益嚴重;統一的主張和群體在島內日漸邊緣化,時常成為嘲諷、攻擊的物件;兩岸關系漸行漸遠,「聯美謀獨」成為更多人執念。「台獨」從來都不是「假議題」,從來都是「真議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這個說法也有其真實成分。民進黨及其支持群體中的確有不少人知道「台獨」根本「不可能」,「辦不到,就是辦不到嘛」;是選舉中爭取「台獨」基本教義派支持的策略工具,得不到這些人的支持民進黨政客在黨內無法立足。從這個層面看,「台獨」的確是政治欺騙和操作伎倆。

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是「真台獨」,但策略上懂的些進退、掩飾、面對現實,有不同程度的「假議題」成分。李登輝不但上百次否認自己是「台獨」,還在正式場合大講統一以掩飾「台獨」立場;陳水扁公開否認「台獨」成功的可能性,還以「台獨」掩護貪汙、爭取「除罪」;蔡英文少見公開表白「台獨」,她向「台獨」大佬私下如何表白是一回事,她的公開場合的姿態以及實質政策施政沒有那麽沖動則是真的,她的「安全網思維」戰勝了「台獨」沖動。但賴清德則不然,上台前、選舉中一直堅持「務實台獨工作者」自我定位,上台後不但不收斂,反而直接擺出對抗的姿態宣示推動「台獨」。在兩岸關系定位、台灣民眾認同、台灣地區歷史、台灣「憲政體制」定性等重大敏感問題上直接宣示「台獨」主張,不留白;發誓任內對台灣進行「社會改造、‘國家’重建、洗滌人心」,極囂張!

二是從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不全盤否認歷史文化血緣地理上的連線向「非我族類」「敵對雙方」「生亂生戰」方向惡變。 賴清德從隔斷兩岸歷史連線入手,割裂兩岸認同;汙蔑中華民族血脈傳承,不但直接否認中國人身份,也直接否認中華民族身份,還自我定位為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華人意義上的「華人」「漢人」;繼續攻擊大陸「文攻武嚇」「武力犯台」「威脅滲透」,渲染台海戰爭風險,進一步加大軍費投入,加速整軍備戰,推動台灣「想象的共同體」的「國家民族意識」建構。或言之,賴清德要把台灣同胞洗滌、重建稱中華民族的「非我族類」。他或許認為「非我族類」意味著台灣社會更強烈的拒統「台獨」意識,他應該不明白大陸方面「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主張的全部含義。

三是從「天然獨」向「人工獨」惡變。陳水扁是功利型「台獨」,「格局」不夠。 蔡英文是理念型「台獨」,但極少公開表明「台獨」分裂立場;止步於「中華民國台灣」,且蔡版「中華民國台灣」甚至還帶有與「中華民國」傳統定位一鱗半爪的連線;慣於走間接路線道路,透過回修課綱、「四個堅持」、「中華民國台灣」、「中國」替代「大陸」稱呼、爭取他國升級對台關系及「事實承認」、渲染大陸戰爭威脅推動台灣社會「想象的共同體」建構以及放任「台獨」分子在各領域「去中國化」、建構「台獨」等舉措,實質推進「台獨」,「多做少說」「只做不說」「被動式」為主,意在滋養水到渠成的「天然獨」。賴清德則一反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之「常態」,又做又說、大張旗鼓,甚至做不到的也說出來;直接斷代台灣地區歷史,從400年荷蘭殖民政權出發,定位199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直選為「民主台灣」誕生,宣稱2024年第一次同一政黨連續執政標誌著「孕育無限希望的新時代」;重塑台灣地區稱呼,把「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直接劃等號,稱「都一樣響亮」;發誓任內要「社會改造、‘國家’重建、洗滌人心」,建設「民主台灣」。其立場之鮮明、姿態之高調、氣焰之囂張,歷代台灣地區領導人中前所未有。這是不折不扣的「台獨」立場宣示,是利用政權力量獨斷專行的「人工獨」。

四是從柔性手段、「淺綠恐怖」推動向硬性手段、「深綠恐怖」推動轉變。 蔡英文整合黨內、打擊對手、凝聚社會、對付大陸、推進「台獨」的手段包括大內宣、認知戰、「宮廷鬥爭」、權力運用、司法震懾、「軟性台獨」等,往往循序漸進、瞻前顧後,配合以放低身段、有收有放、暗中勾兌、安撫寬慰、打「正當」旗號掩飾等,剛柔相濟、柔性為主。賴清德個性張揚,對大陸,推動「剛性台獨」「塑造式台獨」,直球對決,吃盡苦頭無路可走才懂得進退,如兩岸雙方圍繞「214金門撞船事件」的較量即是典型案例;對黨內及島內,動用司法手段,第一時間對準黨內勢力頭面人物鄭文燦,殺雞儆猴;四面出擊,黨內各派系、主要政治對手、在野黨一齊打,塑造唯我獨尊地位;綜合施策,辦案、罷免、大法官「釋憲」處分、激進分子上街鬧等齊頭並進,整肅內部、打擊在野黨、嚇阻兩岸交流。

賴式「台獨」戰略沖動冒險的主因有四:

一是外部環境劇變與有關戰略誤判。誤以為無論兩岸關系如何惡化、「台獨」如何囂張、台海之戰如何發生發展,美西方都會無條件挺台且力度超過挺烏(克蘭);大陸已經盛極而衰、改革開放紅利期結束,反「台獨」力不從心;台灣民眾可以永遠被欺騙、恐嚇、洗腦,不會覺悟到「台獨」分裂的嚴重危害及必敗結果。典型如賴清德就職講話的一系列說法。如「台灣已經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台灣……是全球‘民主供應鏈’的關鍵,影響世界經濟發展,以及人類生活的幸福與繁榮」「台灣是‘世界民主鏈’的亮點,‘民主台灣’的光榮時代已經來臨」,等等。這種戰略誤判既缺乏自知之明,又極其危險。

二是「台獨」長期教育灌輸與認同斷鏈現象蔓延。1997年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以來推行一系列新教科書和課綱,以每年二、三十萬人的速度培養著「去中國化」認知的台灣年輕世代。台灣社會中華傳統國家民族認同日趨弱化、汙名化,「天然獨」與「人工獨」認同加速蔓延,「台獨」分裂的社會基礎呈增長之勢。這種狀況與民進黨「台獨」分裂政策施政相互助長、惡性迴圈,形成賴清德之流膽大妄為的社會基礎。

三是賴清德政治個性與民進黨「再極端化」傾向。陳水扁執政時期,推動台灣新一輪民粹政策,一定程度導致黨的極端化思潮蔓延。賴清德上台後,一系列整合內部、挑戰大陸、配合美國的政策策略,加之賴清德的極端色彩,或許以為民進黨再極端化不可避免。賴清德時期的再極端化,在黨內表現為無視不同派系利益,,用司法武器公報私仇、清除異己、懾壓對手,制造獨斷專行、萬馬齊喑局面,實質是「一言堂」;在社會上表現為背離民主原則,以「多數尊重少數」壓制「少數服從多數」,玩弄政治機器、洗腦社會大眾、恐嚇在野勢力、壓制不同主張,維護台灣地區領導人和第一大黨「尊嚴」,實質是新威權主義;在兩岸沖動戰勝理性,直接宣示「台獨」主張,建構「台獨」體制,直球對決大陸,一面倒「聯美謀獨」,實質是冒險主義和投機主義。賴清德的「再極端化」走下去就是新納粹,對台灣島內和兩岸關系的長期影響不可低估。

四是中華民族民族復興與中國統一臨近激發的「台獨」危機感和「最後一搏」意識。這是賭徒心態在作祟。在賭徒頭腦裏始終有孤註一擲、本利雙收的僥幸,在「台獨」分子的頭腦裏始終存在著「台獨」或可成功的僥幸,始終要「向不可能的事務挑戰」,始終不放棄「最後的希望」。不撞南墻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

一方面是賴清德之流的戰略沖動冒險,一方面是則美國隨著所宣示的競贏中國大陸的時間2032年臨近所激發的危機感,兩者疊加,賴清德的戰略沖動冒險更危險。梳理美國杜林普政府2019年12月正式發起對華戰略競爭以來所開辟的各條戰線,可謂處處打敗仗、處處得失相抵甚至得不償失,唯有在台灣問題上因「台獨」分子裏應外合而尚有施展空間,無論牽引遏華「價值觀聯盟」、經濟科技「脫鉤斷鏈」,還是推動軍事安全聯盟及策動對抗牽制態勢等,均有不同程度收獲。可以預計,下一步美國無論民主黨繼續執政還是共和黨奪回政權,更加集中打「台灣牌」、更加焦慮打「台灣牌」、更加急功近利打「台灣牌」的戰略沖動勢必強勁,繼續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訊號的動力很難削減。美國突破對華戰略競爭困境的戰略企圖,與賴清德「聯美謀獨」的戰略沖動相結合,必然進一步增加台海局勢的變數,進一步推高戰爭危機的風險。也就是說,台灣地區的賴式「台獨」與美國對華戰略對決同頻共振,意味著中國人民的「反獨促統」鬥爭進入新階段。

在新的階段,要看到美國繼續集中打台灣牌是其戰略上黔驢技窮、亂了方寸的表現,我們要高度自信。同時當然要高度重視、堅決鬥爭,讓美國在台灣問題上進一步體認到自己的能力所限和止損所需。面對「台獨」分裂勢力和國際幹涉勢力前所未有的嚴重挑釁,必須以更強有力的措施迎頭痛擊,讓他們不斷吃苦頭、得不償失;每挑戰、挑釁一次就反制、打擊一次,敵進我進、漸進統一,直到他們罷手為止。戰爭與和平之間沒有非此即彼的界限,為了正義的反「台獨」、促統一事業可以使用一切雷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