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慈善總會官網「河北慈善網」的捐款資訊檢索快速通道,搜尋「李訥」的名字,可以查詢到一條資訊:去年8月7日,河北大暴雨發生洪災,這位老人向河北慈善總會捐贈了一筆善款,而且數額不小。
李訥是主席的小女兒,1940年出生,今年已經84歲高齡。
這麽大的年紀,還能如此關註社會時事,願意為災區群眾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很不容易的,也讓人感到由衷的敬佩。
在網站捐贈來源一欄中,簡簡單單地只寫著「李訥」兩個字,沒有什麽多余的介紹,可以看出李訥行事的低調。
作為萬人敬仰的主席的女兒,主席去世之後,她過著怎樣的生活?鮮少出現在媒體報道中的她,晚年生活如何?去年她捐助的這筆善款又是多少呢?
離開父親以後
李訥早年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在主席1976年9月去世之後,她獨內建著孩子在北京西郊的一套四合院住著,過著平民百姓的尋常生活。
她一個單身女人帶著孩子,穿著打扮很樸素,如果不說她是主席的女兒,很難發現她和普通人有什麽區別。
李訥從小受主席影響較深,喜歡讀文史類的書,後來上的也是北京大學的歷史系。搬出來獨住後,她的日子過得並不富裕,只賺得很少的薪金,什麽都要節省著用,買菜要排隊,買煤球要拉著板車,有時候甚至要靠賣舊書來補貼家用。
當時的李訥還年輕,一個人單著總不是辦法,身邊人也看不過去。
後來,經由主席的衛士李銀橋牽線,她認識了雲南軍區的參謀長王景清,兩人再度組建了家庭。
他們的婚事得到了很多領導的認可,像葉子龍、楊尚昆等人都在婚禮的時候到場祝賀。
當時,劉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很為李訥開心,拉著李銀橋夫婦二人的手說:「你們為李訥辦了一件好事。」
李訥之所以受到主席的深刻影響,一方面也因為她是主席的子女之中,陪伴主席時間最長的一個。
她是1965年大學畢業,去【解放軍報】做過一段時間的編輯之後,便到了主席身邊做聯絡員,專門負責了解北京各大專院校的運動情況。
主席對這個女兒的生活比較關心,曾叮囑她不要找高幹子弟。1970年的時候,還讓她去農村勞動鍛煉過一段時間,這也促成了她的第一段姻緣。
李訥是突然到的農村,難免有諸多不適應。她的性格又比較內向,很需要人陪伴。
當時的五七幹校有一個年輕人,名叫小徐,生性活潑,和李訥投緣,經常邀請她一起散步、打球,幹農活等。
時間長了,兩個人便越走越近,也締結了婚姻。後來,李訥獨居帶著的孩子便是和他所生,名叫徐小寧。
主席對這段婚姻還是比較支持的,曾送過兩人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表示祝福。
他們的婚姻最後沒能長久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性格不和,經歷太不一樣。
小徐是沒有經受過高等教育的,只是一個普通服務員,生性又比較好動,相處的時間久了,觀念差距大,自然容易和李訥發生矛盾,最終導致這場婚姻草草收場。
主席教了李訥很多。在主席去世之後,李訥經常回憶起和父親相處的點滴時光,說他如何在自己三四歲的時候就教自己讀詩,又是如何地喜歡京劇,那時京劇的鼓點聲音是如何陪伴著她慢慢成長。
李訥是在延安出生長大的,她回憶過,自己剛能抱出去的時候,主席便帶著她去延安評劇院看戲。
那時她年紀小,看戲總喜歡問台上的是好人壞人,主席說是好人,她便安心了,在主席懷中甜甜睡去。
在10歲之前,李訥沒有上過學,沒有去保育院,也沒有進過托兒所,一直陪在主席身邊,所習得的知識也都由主席在日常交流中向她傳授。
她還記得一首杜甫的詩,詩裏面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就是兩個人散步的時候,主席看見有微風吹來,隨口念了一句,她便記下了,這樣潛移默化的教學例子還有很多。
李訥將自己的生活過得簡樸平淡,也是源自主席對她的影響。
主席不願意自己的子女搞特殊,從來沒有要求過他們成為什麽了不起的大人物,說他們不需要做科學家、政治家、文藝家,只做一個能「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就好。
李訥從小生活在延安,吃飯都和其他人一樣,從來沒有得到過什麽優待。
李訥還說,她以前看著主席洗衣服都是用一塊小肥皂,衣服上總是打滿了修補程式,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她看在眼裏,也自己學著做。
她回韶山的時候,家鄉人都說她的衣服是不是有些老套了,還是八十年代的風格,勸她也要跟上時代發展。
她卻說,以前父親就是這麽穿衣服的,艱苦奮鬥是他們家的傳家寶,她又有什麽好講究的呢?
人們都說她回韶山,情緒是一年年高漲,但衣服卻一年年落伍了。
在父親身邊,從小到大過的都是這樣的生活,接受著這樣的訓導,李訥把清苦的日子過成了習慣,自然會甘之如飴,不抱怨自己,也不羨慕他人。
晚年的生活
李訥是在1990年退休的,之後便住在北京海澱區萬壽路的一套普通幹部住宅裏。她的個人生活很低調,一直深居簡出,也沒有接受過什麽榮譽頭銜,只是偶爾露面參加一些紀念老一輩革命家的公開活動,這應該也與她內向的性格有關。
「君子欲訥於言,敏於行。」李訥的名字裏面藏著主席對她的期待。
為人低調,少說話,多做事,李訥從始至終都將這一點貫徹在自己的個人生活當中,年老之後依舊堅持。
李訥在采訪中還說過一個小時候主席教她學遊泳的故事,主席教學很嚴格,堅持不讓她用遊泳圈,台風天照樣下水,以此學著用本能和風浪抗擊。
後來,李訥那種在貧苦生活中堅韌不拔的精神與鬥誌,大抵與此相關。
1993年,53歲的李訥和友人再度回了一次韶山。人生走過半程,她看到爺爺奶奶的墳墓似乎特別有感觸,痛哭了好幾分鐘。
他們還參觀了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詩詞碑林等地方,李訥為紀念館題詞,寫道「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盡顯振奮的情緒。
重訪父親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李訥的心裏是惆悵的,但也一定感受到了力量。
人生到了晚年,或許才能更好地理解上一代人,就像她在滴水洞寫下的那五個字「永遠的懷念」,也是永遠的鼓舞,永遠的陪伴。
李訥晚年的生活,是在與王景清的相互扶持下一路走過來的。王景清大她10歲,在生活中對她多有照顧。
2013年,兩人相伴去濟南參加毛主席誕辰120周年的一個紀念活動。李訥腿腳已經不是很方便,是在王景清的攙扶下才走出了車門,坐上了輪椅。
當時,兩個人的衣著都很樸素,李訥穿的是灰色棉布套裝,黑色北京布鞋,王景清穿的則是一件淺灰色的套裝,洗得都有些發白了。李訥的簡樸習慣已經深深影響到了自己這位丈夫。
這兩位老人一生中都經歷了不少的風波和坎坷,晚年的身體不是很好。
除了出行要坐輪椅,李訥的失眠也比較嚴重,經常感覺四肢無力,還遭受著腎病的困擾。
王景清心疼妻子,經常陪著她去解放軍305醫院看病。
他們去醫院不打車,都坐公交。王景清還特意買了一輛三輪車,自己蹬著,帶著李訥去看病。
王景清比李訥年紀大,戰爭期間還受過傷,眼睛、肩膀和頸椎都不太好,還能這般照顧李訥,很不容易。李訥也關心這位老伴的身體。
70多歲,王景清開始寫劇本,李訥擔心他太勞累,總提醒他要註意休息。
兩位生病老人的感情與陪伴,便是如此的真實,又是如此的簡單。
大方的捐助
李訥晚年過得如此艱難樸素,還能想到給河北受災群眾捐款,屬實不易,而且她這次捐助的金額有1萬元人民幣,雖不是天文數碼,但對於像她這樣的老人來說,還是很不容易的。
這些年,李訥與河北的緣分實在不淺。2013年4月,河北臨漳縣柳園鎮劉廣營村建了一個毛澤東銅像廣場,她就到過現場揭牌。
想必,在李訥心裏,河北這塊地方是和主席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聽到河北人民受災,她一定也想到了主席平日對她的教誨。身為主席的女兒,看見老百姓受苦,又怎能坐視不管。
歷史上,河北的水災有很多先例。1963年,主席就曾憂心過當時的洪災情況,還在抗洪搶險鬥爭展覽會上的題詞中寫道「一定要根治海河」。
去年,河北發生的暴雨洪災是受到了台風「杜蘇芮」的影響。
在7月29日到8月1日4天的時間裏,持續性的強降雨給當地人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報道中說,暴雨導致了全省87個縣和54萬余人受災,其中9人死亡,6人失蹤,經濟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
李訥捐助的1萬元善款看似微薄,為受災群眾提供的幫助卻是切實的。
河北涿州是當時受災比較嚴重的區域,市裏多條河道水位上漲,有市民反映自己居住的小區水漲得厲害,很快便成了汪洋,連自家車子都被淹了。
因為受困嚴重,市民家裏的飲用水和食物也出現了短缺,水電氣全面告急,叫人看得揪心。
當時,受災的還不只河北一座城市,北京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災情,社會各界都給予了關註,紛紛捐款。
其中,理想汽車、小米公益基金會,還有阿裏巴巴公益基金會的捐助金額在2000萬到3000萬元不等。
李訥一定也是看到了這樣群策群力的社會局面,才會想著也要出一份力。
在對外捐款方面,洪災中的這1萬元也並非李訥最大手筆的一次。
2007年,她向河南漯河南街村捐助10萬元善款的事情,也得到過新聞媒體的報道。
她和王景清很早就是南街村的榮譽村民,經常來看望村裏的父老鄉親。村裏有主席的一座漢白玉雕像,李訥來這裏參觀,坦言有「回到了家」的感覺。
李訥對這個村子的發展很關註,這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取得了比較快速的發展,村民的吃飯看病上學住房等問題都得到了比較妥善的解決。
李訥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感嘆「很了不起」,還在村裏寫下過「騰飛」兩個字。
她那次捐出的10萬元,原意是讓村領導班子改善個人生活的,以更好地為村民謀福利,但村領導在收到善款後,都不願意挪作個人所用,想用於南街村的建設發展,為村民帶來更好的生活。
村領導們感受到了李訥的心意和善意,也想讓這筆錢用在真正發揮出它價值的地方。
在李訥之外,還有很多的毛家後人熱衷於公益慈善。
毛新宇、孔冬梅和王效芝分別是主席的孫子、外孫女和外孫,他們在2008年汶川的時候,慷慨解囊,向災區群眾捐出了10萬元的善款。
其中,王效芝就是李訥的兒子,他和李敏的女兒孔冬梅一起,分別捐了6.6萬元。
孔冬梅在采訪中提到了他們一家人這次一齊捐款的原因。
她說,看到四川訊息的時候,她的母親就哭了,覺得應該為受災的群眾做點什麽。
他們這些孫子輩的是代替長輩們出頭行動,他們的捐款裏面也有著上一輩人的心意。
正是在這樣的行動中,我們看到了毛家人的代代傳承,他們對社會的關切。
不管是李訥老人,還是其他毛家人,捐贈金額的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始終將上一輩的精神和意誌謹記在心中,身體力行,將這些愛意和正能量不斷擴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