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中國,來一次就會有無數次!」

2024-09-02社會
「我們希望延續並擴大這樣有益的交流合作,更希望能夠把這些後續工作帶回國際記者之家。」剛剛接過麥克風,保加利亞記聯主席斯涅然卡·托多洛娃就迫不及待地搶著說。
而斯涅然卡已經是現場第三位希望把「後續工作」帶回「國際記者之家」的記者組織代表。
到底是什麽工作這麽吸引人?為什麽大家都想帶回家?
置身「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論壇國際記者組織圓桌會現場,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會場——與以往很多論壇安排發言、輪流發言不同,這一次踴躍的舉手一直持續到最後一刻,直到主持人不得不因超時結束會議。
(一)
「主持人,請給我一個機會!」
巴西媒體購物行政總裁瑪麗亞·路易莎·裏貝羅高高舉起右手申請發言。
「我希望能依托平台,建立一個持續的溝通機制、增設一些議題、甚至靈活分組,拓展更多的交流空間和機會……」瑪麗亞說,沒想到這麽多來自不同大洲的同行能夠相聚在此,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希望下次還能邀請我出席。
發言結束後,瑪麗亞沒有像完成任務般如釋重負,而是繼續屏氣凝神,傾聽每一位嘉賓的發言,時而做筆記、時而與身旁嘉賓小聲討論,甚至後來還想再爭取發言機會,「在這裏,每一個資訊都是新鮮的,每一次交流都很珍貴。」
「我們看到,在這裏大家都希望說出自己的故事,非常感謝中國記協發揮的作用,建立了一個大家平等交流的平台。」肯雅記聯秘書長艾歷·奧杜爾說。
「不同的人發表不同的觀點,不難。難的是,不同的人都有同一個目標和願景,這恰恰說明,平台建設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尼日利亞記聯主席克里斯托弗·伊西古佐說,大家都希望能夠把媒體間合作、媒體組織間合作繼續下去。
幾位嘉賓都提到的平台,正是「一帶一路」記者組織合作平台。今年是這一平台成立並行揮作用的第5年。5年間,雖然經歷了新冠疫情等人類共同的困難,然而各國記者組織透過緊密溝通、密切協作,先後釋出【「一帶一路」記者組織合作倡議】【「一帶一路」記者組織合作共識】【「一帶一路」記者組織合作平台共同宣言(2020)】【攜手啟航新十年——「一帶一路」記者組織聯合宣言】等眾多合作成果。
這些集納各方意見建議的倡議、共識、宣言不僅增加了各界互信,也透過培訓研修等具體舉措,切實提升了各媒體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以及平台的公信力。
正像也門記者聯盟拉曼·阿爾祖巴瑞說的,「當我在這裏舉起麥克風發言,就已經是非常大的成功,這裏不論國家大小,都能夠平等交流,我身後數百名也門記者對我此行充滿期待。」
(二)
「這個平台建設恰逢其時,應該發揮更多戰略性的作用,這對於建設一個更加公正的世界至關重要」,布宜諾斯艾利斯新聞工作者聯盟主席莉迪亞·伊爾瑪·法卡萊是一位語速極快的媒體人,但為了讓大家都能聽清楚、轉譯得更準確,她今天刻意放慢了語速,「因為我將要說的內容,我認為非常重要」。
「我們記者面臨的輿論鬥爭是非常嚴峻的,來到中國我們更加意識到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扭轉西方國家媒體很多歪曲的報道。正像巴勒斯坦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很難登上西方媒體,它們報道的‘事實’都並非如此。所以未來我們的工作非常艱巨」,莉迪亞說,「一帶一路」記者組織是二戰後成立的最大的全球性記者組織,無論你所在國家的體量規模如何,這個平台都可以透過細致的分類合作凝聚共識,一起捍衛正義、捍衛真相,共同提高新聞的質素,畢竟真實才是新聞本質。
「當然,這其中就包括攜起手一起講述一個真實中國。」莉迪亞用這句話結束了自己的演講,隨後是經久不息的掌聲。伴著掌聲,莉迪亞摘下眼鏡,雙手緊握地看向每一位嘉賓,再次說著「讓我們攜起手」。
這一刻,每一位在場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位世界最南端的媒體人與大家攜手的真切願望。
這場圓桌會是本屆論壇最後一場正式活動,主辦方原本擔心嘉賓會因為重慶40℃的高溫和高強度的行程而疲憊,然而恰恰是前幾天密集的行程,讓嘉賓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與想象中極為不同的中國,更加有感而發。
「我們應該主動去對抗汙名化中國的說法和敘事」,阿根廷思考的耳朵通訊社主任拉蒙·阿爾貝托·博爾達說,無論是重慶衛視「今日關註」欄目的輿論監督,還是活躍在中國新聞一線的工作者,都與我印象中的不同。
「我非常贊同!」毛里裘斯挑戰報媒體集團總編輯塔盧克·比哈裏說,沒來中國前,我們透過西方媒體看中國,在它們眼中中國媒體沒有監督報道,而這種偏見會因為他們所謂的「公信力」被四處傳播,而來到這裏,我看到中國的同事們,甚至官方自己的媒體都在做媒體監督、不斷為人民服務,這是我非常認同的。
「不僅如此,過去我們甚至認為中國完全沒有言論自由,但現在看來中國發展得很好」,秘魯記聯主席安赫爾·阿曼多·山齊士說,這裏不僅媒體可以監督政府,甚至還有大量的「博主」參與內容創作,其中還包括外籍博主。
「對於現狀,我同意我的同行們,但對於未來,我也有幾點希望」阿曼記協專家、馬幹電視台台長舒利赫·卡西米鄭重地發言,甚至一度讓音響破音,「不得不說,世界仍然缺少對中國立體式的報道,這種立體應該是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法語等多語種的報道。希望中國能有更多阿拉伯語頻道,我們特別想看到的中國故事,去了解中國的詩人們、觀察家們、評論家們,看他們如何介紹自己的祖國、如何看待阿拉伯。這樣才能夠對沖那些針對中國的謠言」。
「從今天起,這不應僅僅是一個溝通的平台,更應該是有效的國際聯盟」,巴西新聞協會新聞部主任莫阿西爾·德·奧利維拉說,越來越多的虛假訊息充斥世界、煽動戰爭,我們應該形成一個國際媒體聯盟,一起反對那些針對巴勒斯坦、針對中國等各類帶有偏見的假訊息。
「團結!團結很重要,我們希望在中國、中國記協的引領下,一起開展討論,團結相關力量,共同推進媒體的交流。」拉美記聯秘書長納爾遜·德爾·卡斯蒂略說。
當同聲傳譯完成上述轉譯,掌聲、點頭在會場像波浪般展開,這恰恰說明大家不是盲從地應和鼓掌,而是傾聽後的認同。
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種族嘉賓的一致認可,瞬間讓人聯想到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後、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致辭的場面。
相同的是,我們給予了每一次交流、每一份溝通足夠的尊重,中國仍然得到絕大多數的支持和認可。而不同的是,這一次同一個屋檐下的命運與共成為了更加清晰的共識。「其實在這幾日的線下參訪交流中,大家都或多或少有這些共識,但沒想到今天集中的思想碰撞直接點燃了共識的火炬,這正是這次會議的意義!」一直在場旁聽的復旦大學教授鄭長忠感嘆道。
(三)
「因為嘉賓舉手都很踴躍,我只能行使一次主持人的一個權力——後排的女士優先」,圓桌會主持人「一帶一路」記者組織合作平台秘書長、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吳旭說,最後一個發言機會有請肯雅MEDIAMAX有限公司電視新聞部主任艾倫·萬吉魯。
「中國是你只要第一次來了,就會有第二次和無數次的地方」,現場頓時發出一片會心的笑聲。一襲白衣的艾倫起身一邊展示著自己的參會證件,一邊晃動著在中國收集的各種徽章、卡片。艾倫說,在會場上她第一次見到世界上這麽多的媒體,聽到了觀點碰撞,看到了培訓機會,也了解了關於體育的「我的馬拉松」全球微影片征集活動,能夠感受到活動種類非常豐富、應接不暇,「時間有限,我就不多說了,但明年我還會來,希望下次能夠有更多的肯雅媒體、非洲媒體參與。感謝中國、感謝所有人。」
「只要來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和無數次。」
這雖然看上去像是一位青年遊客的心聲,但也正是「國際記者之家」建設帶給人的記憶和溫度。如果說會議論壇只能「一年一度」,那我們更希望媒體組織間的聯系與互信能夠「一生一世」。
2024年,22個「國際記者之家」已經陸續掛牌建成,這些依托各地記者組織建設的小家可能沒有豪華的裝潢和昂貴的投入,但這裏一定有一杯隨時等候你的咖啡和與你並肩而立、共同守護真相的媒體人。
9月1日,重慶江北機場,從清晨7點開始,中國記協和西部國際傳播中心的同事們送別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外媒體同行,隨著航線的軌跡在重慶上空逐漸散開,很多同行甚至需要經歷超過30小時的中轉航程,跨越大洲大洋。但我們始終相信,這份「一年一度」的交流,將不斷增進媒體間、媒體組織間的理解信任,進而不斷透過媒體鏡頭逐步聯通、溫熱本應相通相擁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