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走進嫦娥六號背後科研團隊,看科技創新如何探索無人之境!記者觀察→

2024-07-17社會
(央視財經【經濟資訊聯播】)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開會議,會議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台財經節目中心為此推出特別報道【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高質素 科技創新「一步一個腳印」
自主力量探索無人之境
不久前,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作月球背面自主采樣返回。月球背面的特殊性,讓許多關鍵環節不得不強化航天器的智能自主能力。在這個史上最復雜的無人月球任務中,多個環節面臨「第一次」的挑戰。跟隨記者,走進嫦娥六號背後的科研團隊,看科技創新如何探索無人之境?
06:48
手握日月摘星辰 江河萬裏放行舟
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科技水平的提升,與高質素發展的行程息息相關。如何以科技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程?
03:18
地球是圓的嗎?人類可以飛上太空嗎?月球的背面又是什麽樣的呢?千百年來,對前沿科學的不懈探索,讓曾經的未解之謎,漸漸有了清晰的答案。一個個裏程碑式的科技突破,讓我們一步步接近未知的真相。
科技又能帶來怎樣的突破呢?月亮或特許以回答這個問題。
三十八萬公裏之外,嫦娥六號剛剛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又一個來自中國的銘印,還帶回了人類第一份采自月球背面的樣品,這將由此揭開這個古老星球的神秘面紗。
科技現代化,是手握日月,可摘星辰。月亮從不轉身,但我們可以向它的背面走去。用二十年時間,中國從地球走到了月球的另一面。
從虛擬走向現實又需要多久?AI或特許以回答這個問題。
自動駕駛、無人工廠、氣象預警、遠端醫療,這樣的場景不再只是科幻電影裏才有的畫面。今年以來,中國人工智能系列成果頻頻問世,位居全球第二位的算力水平支撐起了超過5000億元的產業規模。一部手機、一輛汽車、一個智能硬件,科技感十足的生活已經在你我身邊觸手可及。
科技現代化,是深水行舟,百舸爭流。
每一次技術突破的臨界點,都是產業變革的起跑線。站在新的起跑線,我們依然好奇,宇宙的起點究竟在哪兒?「拉索」或特許以回答這個問題。
在海拔4400多米的青藏高原,這個名叫「拉索」的大科學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成功確認了首個超級宇宙線加速源。微中子、核聚變、海洋科考、宇宙起源……今年以來,中國的大科學裝置捷報頻傳。近十年間,中國布局建設的「科學重器」近半數從圖紙變為現實,其中部份設施已經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科技現代化,是聚沙成塔,潤物無聲。從基礎設施投入到體制機制完善,從人才培養到國際合作,創新驅動、改革先行,正在成為支撐科技領域發展的不竭動力。
來自數十億年前的宇宙射線,讓我們看見了今天的日月星辰,還留下了更多待解的難題。中國的科技創新,正在用耐心的投入,成為時間的朋友;以專註的力量,積蓄澎湃的動能,奏響中國式現代化的序曲。
吳曼青: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引領工程科技創新
04:24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中國不斷攻克科技難關的背後,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面向2035年要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科技領域將如何透過深化改革實作創新突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又將承擔怎樣的角色?記者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吳曼青院士進行了獨家專訪。
總台央視記者 蘇童: 距離2035年要建成科技強國這樣一個目標,只剩11年時間。您覺得我們應該怎麽去規劃這11年當中的工作?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吳曼青: 其實留給我們的時間不長,兩個詞更加讓我感到緊迫。一是「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二是「引領」工程科技創新。要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和氣魄去「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當然,中國工程院需要明確地布局,哪些是必須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哪些是未來發展需要攻克的關鍵技術。
總台央視記者 蘇童: 您提到工程科技的創新,工程領域在創新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麽?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吳曼青: 歷史上特別有名的叫「巴斯德象限」這種創新範式。某種意義上說,工程科技引領下的基礎創新也是科學研究的一種範式,既可以支撐產業發展,也可以引領基礎研究向前邁進。新能源汽車從電池續航時間不夠長,到現在基本上不用擔心電池問題。工程科技每進步一步,也會帶動新型電池的研究。所以需要對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當中所蘊含的工程科技發展的大趨勢要作出研判。更重要的是要把這種研判固化為工程科技領域發展的具體科技方向,要立起工程科技前進的標桿。
總台央視記者 蘇童: 接下來幾年我們國家在哪些產業也會有這樣的工程創新,能夠倒逼基礎科研?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吳曼青: 現在低空經濟已經成為一個熱詞,2024年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產業的背後就是技術,從技術到標準到產品,包括到服務模式,其實都需要開展研究。能不能把低空經濟的蛋糕做大的同時引領產業創新。再比如,現在最熱的詞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現在有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那是不是也可以AI for engineering(工程智能)。在這一輪浪潮中,我們能不能建立自立自強的技術體系,需要共同努力。
總台央視記者 蘇童: 您認為中國工程院就是要為國選才,同時要為國選題。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吳曼青: 中國工程院建院30年來,結合我們廣大院士跨領域、多學科的交叉的優勢,開展了一系列的重大工程的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的研究工作,為決策提供了很好的支撐。我們正在謀劃,面向2035年能不能提出一批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專案。我想透過明確方向,設立題目、謀劃重大工程、團結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來更好地服務科技強國的建設,這是我們應該擔負起的責任和使命。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