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親戚」走不起,而是「斷親」更具性價比。
今年春節期間,關於「農村出現以家庭為單位的斷親」的話題登上熱搜,「斷親潮」的現象在年輕人回村被催婚、催育、攀比後,進一步擴散。
其實,這樣的現象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點話題,不足為奇。盡管很多年輕人認為「斷親」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家庭功能、減少宗親互助,但對於個體而言,需要透過「斷親」減少無效社交。
因為隨著年輕人個體抗風險能力的提升,他們不再完全依靠農業社會下的親緣關系,自然而言就有些「親情淡漠」。而斷親現象背後,是「Z世代」消費習慣的變遷。種種表象背後的成因,才更發人深省。
「斷親潮」形成的根源
在幾百年前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每個家庭需要相互幫襯,親戚關系是基於生育和婚姻事的社會關系。這種背景下,親戚關系顯得更加重要,大家都會為了提升擴大家族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去維護小家庭的親緣關系。所以遠親勝過近鄰,想方設法維護親戚關系是一種「生存智慧」。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不斷演進,晚婚晚育等現代性觀念開始蔓延,外出務工潮在全國範圍內進一步擴充套件,越來越多的80、90後的農村人在鄉土遷移過程中出現「斷親」行為,從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兩個維度離開老家。
這使得中國家庭結構、居住形態、社會資本、情感需求、生活方式等變遷。也有一種看法是「父輩們花費時間、精力、財力維護的親緣關系,年輕人卻並不看重」,此類言論略顯片面。
在現代生活快節奏、強競爭之下,年輕人十分渴望家庭親緣關系可以成為他們依靠的港灣。但很多親戚之間沒有了利益關系,還因「尬聊」、互相攀比產生了不信任感。所以「斷親」並不是疏遠,而是敬而遠之的態度,和對彼此的解脫與放過。
與此同時,隨著現代化、開放性、高流動型的社會發展,中國人的社會資本網絡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學緣而非血緣的同學關系、校友關系逐漸占據了社會關系的重要方面。中國基於學緣與地緣的社會資本結構長期存在,但在傳統社會中學緣和地緣並沒有直接替代血緣聯結中的堂表兄弟關系。
總之,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社會發展都要經歷一個必然的轉向,那就是從依托親戚、朋友、鄰居等熟人關系,轉變為依托道德、法治、契約等規則關系。「小家」經濟的獨立性與穩固性不斷提高,對於由親戚組成的「大家」的依存度也就不斷降低。
更值得關註的是,年輕人斷親背後的經濟鏈也在發生變化。 父輩熱衷於春節走親戚,買各種拜年禮盒、煙酒、保健品。老一輩人相聚一堂,對後輩所言多為說教,並不關心年輕人的真實生活和心境。斷親潮出現之後,年輕人會更喜歡用「悅己」方式過年。
他們會選擇去旅遊、看電影、和同齡友人相聚,或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種消費趨勢越來越明顯。年輕人的悅己,和父輩的禮品式社交,形成鮮明消費差異,是斷親現象發展的經濟規律之一。
並且,由於送禮傷腦筋,禮品中容易摻雜攀比性和功利性,這樣容易讓送禮「變味」,變成一種「人情債」。但年輕人也不是不會送禮,只是對非直系親屬送禮的消費額有所下降。
此外,根據2024年凱度釋出的報告顯示,旅遊出行的花費在年輕人新年消費的選擇排名前列,有36%的消費者計劃增加旅遊出行的花費。像旅遊等各種個人化的消費,會越來越呈現多元化趨勢。
透過春節消費看「斷親潮」
斷親潮後,年輕人的悅己消費在春節檔盡顯。
先看影視行業,在新年之際,不看一場賀歲電影,總覺得缺了點兒年味。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2月17日,2024年春節檔(2月10日—17日)總票房突破78.43億,超2021年春節檔78.42億票房成績,重新整理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紀錄。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統計,票房排名前四的電影分別為【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熊出沒·逆轉時空】【第二十條】,單片票房都超過10億元。從電影春節檔的爆發式增長,也能看出對年輕人來說,看一場喜歡的電影,比親戚之間尬聊要有意思。
再看旅行層面。年輕人紛紛選擇「反向過節」,買票出行。當他們發現某個旅程的費用較低時,便會火速出發。
去哪兒平台上的景區門票春節假期單日預訂高峰超2019年峰值,「小機場」城市景區預訂量同比2023年增長1.8倍。截至2月17日,台州、佛山、上饒、廣元、漢中、龍巖、池州、洛陽、延安、九江等目的地景區門票預訂,同比去年增2倍以上,便利的交通成為「小機場」城市的吸客引擎。
年輕人對春節假期出遊的品質化要求也在升高。攜程平台上,客單價更高的客製遊,憑借自由、個人化的旅行體驗在假期增長明顯。據介紹,客製遊訂單同比增長超5倍,西安、麗江、閬中等地區的年味主題客製路線今年春節訂單同比增長超10倍。
出境遊市場的需求和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成為旅遊市場的一大亮點。來自支付寶數據顯示,8天長假期間,平台上使用者境外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40%。其中,東南亞地區受免簽政策推動,消費金額同比激增580%。
當然,單身遊也是春節期間的熱點之一。很多年輕人厭倦了老家的催婚、催育,就直接從出租屋出發,到北京、三亞、馬拉西亞,享受平靜的假期。或許以後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人,回老家的越來越少。這種單身經濟的趨向,印證消費習俗的變遷。
除了看電影和旅行,年輕人也會選擇「送禮」。只是Z世代的眼光和老一輩不同,他們更喜歡實用性強的產品。比如能測心率的智能手錶,能自動換套的智能坐便墊,能語音控制的智能晾衣機,能持續發熱的飯菜保溫板。在年輕人眼中,這比各種各樣放在倉庫「吃灰」的補品更實用、劃算。
據京東消費數據顯示,「00後」在2024年春節期間成為新型小家電產品的購買主力,電烤箱、切菜機、多功能鍋等小家電成交額同比增幅均達10倍以上。
年輕人的新春消費觀正在沖擊著以往的消費價值體系。隨著未來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年輕人的悅己、實用型觀念會越來越明顯。正如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書中提到的「低欲望社會」一樣,在人口減少、超高齡化、失去上進心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等跡象出現時,低欲望社會就會出現。圍繞個人小單元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會不斷顯現出來。
年輕人的「親緣傳遞」
關於斷親潮帶來的影響,眾說紛紜,褒貶不一。
但因計劃生育政策後的獨生子女、農村二孩群體,以及「00後」,他們的低生育意願越來越低已是事實。盡管有各種生育政策,年輕人依舊不願生育。
或許等這批「90後」「00後」逐漸走入婚姻並成為父母之後,角色、心態、責任感都會發生改變。這批年輕家長,在孩子的哺育成長、教育中,都會形成不同以往的心理。他們更註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質方面。
大部份中國的家長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有禮貌、有情商、合群。這些期盼會在無形中,讓孩子對親戚之情有所認同。只是這種現象更多體現在直系親屬中。
另一方面,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維系親戚情分。他們渴望的親情不只建立在血緣關系上,更基於理解、尊重和情感的共鳴。如今90後、00後,這代人父母的成長,離不開兄弟姐妹的相互幫助。這份感情傳到下一代,讓不少年輕人對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之間也形成了親切、緊密的團結聯系。所以才會有「外甥隨舅舅」、「姑姑親侄子」等傳統說法。
根據「青春浙江」釋出的【關於年輕人「斷親」現象】調查結果顯示,49.2%的年輕人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不會找親戚幫忙。可以看出,年輕人依舊渴望親情,只是希望從親緣關系中得到有效溝通和平等祥和,而非指指點點、居高臨下。
也就是說,不管時代如何變遷,親情不會消弭,它只會在某個時期以新方式重新構建。比如,年輕人更喜歡用影片通話、互關互贊等新社交方式來維系關系。還有很多年輕人,下載了上一輩人喜歡用的表情包,能聊各種養生資訊,也能在網絡上充當起了長輩親戚們的健康顧問、辟謠專家,這都是親情在新時代的表現方式。
年輕人的斷親、春節旅遊、送實用禮物,都是以一種新方式重新構建孝老愛親的文化傳統。
親緣關系的真正價值,就是要讓年輕人大膽地探索「悅己」消費,再悅他人。少些虛榮和攀比的新風氣,讓斷親背後的問題顯露,讓親緣關系回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