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意大利前總理德拉吉:面對來自中美的挑戰,歐盟不能效仿美國訴諸保護主義

2024-10-02社會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我們與美國不同,我們不能建造一堵保護主義之墻。」當地時間9月30日,意大利前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在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主辦的一場活動中呼籲,歐盟在保護自己免受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挑戰之時,切勿訴諸保護主義。
「我們不能這樣做,即使我們想這樣做也不能如此,因為這會傷害自己。」德拉吉強調:「歐盟是一個開放的經濟體,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加開放。我們GDP中的50%來自貿易,而中國和美國的這一比例分別為37%和27%。」
他表示,面對來自國外,尤其是中美的威脅,應該采取「非常謹慎的、分門別類的」措施,「直接針對的問題是讓競爭環境保持公平」。
意大利前總統德拉吉歐洲媒體圖
中美已投入數十億美元在本土開發清潔技術,歐洲擔心這將使其工業進一步落後於他們。活動上,德拉吉指出,海外競爭受到創新的推動,「但也受到補貼、產業政策、國有化和其他做法的推動」。
他認為,歐盟的首要任務應該是「重建」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的尊重,但他也承認,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他還聲稱,相比於美國,歐盟已經對中國采取了更為謹慎的行動。
法新社指出,美國已將中國制造電動汽車的進口關稅提高三倍,達到100%以上;而與此同時,歐盟目前對所有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的關稅,但近期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最高35.3%的關稅。預計,歐盟27個成員國本周將進行投票,決定是否要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德拉吉因在2011年擔任歐洲央行行長時解決了歐元區債務危機,而有了「超級馬里奧」(Super Mario)之稱。一年前,歐盟委員會要求他撰寫一份報告,闡述在全球摩擦加劇的情況下,歐盟應如何保持其綠色化和數碼化經濟的競爭力。一年後(9月9日),這份名為「歐洲競爭力的未來」的報告終於釋出。
據路透社、香港【南華早報】此前報道,這份也被稱為「德拉吉報告」的近400頁檔指出,歐盟如果想在經濟上跟上中國和美國的步伐,就必須要有更加協調的產業政策、更快速的決策和更大規模的投資。然而,他也坦言,「目前的情況確實令人擔憂」。
德拉吉在報告中表示,為確保與中美競爭,歐盟每年需要投資7500至8000億歐元(約合5.8萬億至6.2萬億人民幣),占GDP的比例高達5%,這甚至遠高於二戰後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占歐盟GDP的1%至2%。且歐盟必須在多個方面采取行動才行。「要麽就‘這樣做’,要麽就緩慢接受痛苦折磨。」德拉吉警告稱,如果歐洲想要縮小與中美的創新差距,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這種水平的資金是必不可少的。
德拉吉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展示報告封面歐洲媒體圖
當被問及這份報告是否意味著歐洲應該對中國更加強硬時,德拉吉的說法是——歐洲需要更聰明一些。「貿易政策必須務實……你問我,是軟化還是強硬?」他補充說:「我們不能在所有方面都軟化或強硬,我們必須著眼於具體領域,並決定我們想做什麽。」
德拉吉認為,所謂「務實主義」的一個例子是,歐盟應當避免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關稅,歐洲產業在這方面沒有競爭的機會。在他的報告中,他將這種情況下消費者的額外成本描述為「無謂負擔」。不過,報告又稱,在某些情況下,「為了避免產生損害歐洲工業的不正當激勵措施」,歐洲應該對使用關稅持開放態度。
【南華早報】形容,德拉吉對於歐洲經濟而言,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一年前接受歐盟對其發出撰寫報告的要求,是為了「拯救歐洲經濟免遭遺忘」。法新社則稱,德拉吉目前正努力確保他所發出的這些警告,能夠得到歐盟政策制定者的重視。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安德魯·肯寧漢姆(Andrew Kenningham)認為,德拉吉報告中的提案有許多是合理的,但其中許多都不太可能被采納。他提到,意大利前總理恩裏科·萊塔(Enrico Letta)和馬里奧·蒙蒂(Mario Monti)分別在今年和2010年也曾提出過類似報告,「但大部份提議都未獲采納」。
盡管如此,【南華早報】指出,仍有德國政界人士證實,這份報告將為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未來五年領導政策制定指明方向,這就意味著,中歐未來幾年將面臨經濟和安全問題交織的艱難時期。
9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曾指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方高度重視中歐關系,始終認為中歐關系的正確定位應當是夥伴而不是對手,主流基調應當是合作而不是競爭,關鍵價值應當是自主,而不是依賴,發展前景應當是共贏,而不是對抗。
她表示,明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中方願同歐方一道堅持夥伴定位,深化戰略溝通,開展對話合作,妥處分歧摩擦,特別是要深化人文交流,共同打造新時代的馬可波羅,進一步提升中歐關系的穩定性、建設性、互惠性和全球性,為增進雙方人民福祉,促進世界的繁榮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