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多座高鐵站荒廢,數十億資金打水漂,過度基建誰之過?
今年10月中旬,海南環島高鐵和樂站正式開通營運。這個高鐵站在2010年建成後,一直沒有投入使用,足足荒廢了14年。 之所以長期閑置,原因就是客流量不足,投入使用會產生更大的虧損。
那現在開通營運,是因為客流量上來了嗎?並不是,而是被媒體報道後,引發了關註,才不得已開通。據說為了順利開通,萬寧市政府投入了2700多萬元。
同樣是海南環島高鐵, 另一個海頭站,投資4159萬元,在2015年建成,但一直沒有開通。 去年7月,官方回應稱海頭站日客流量不足百人,如果開通營運,儋州每年要補貼500萬元。後來在輿論壓力下,去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
實際上,不只是這兩個高鐵站,全國有20多個高鐵站長期處於荒廢狀態。有些是建成後就一直沒開通,比如北京亦莊站,2008年建成後未開通,至今16年,直到今年10月才開通。
有些是短暫營運後又關閉,比如沈陽西站,2018年投入使用,2019年停止營運,至今沒有再開通。
這20多個高鐵站的建設成本少則幾千萬,多則達到幾個億,合計算下來也有數十億。如果不開通,這些錢不就打水漂了嗎?但如果開通,每年又要面臨巨額虧損,給當地財政造成負擔。
高鐵站造價不菲,閑置不用就是巨大的浪費。這類無效基建到底是怎麽造成的?誰應該對此負責?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迎來了高鐵建設潮。 十幾年來,修建了4.5萬公裏高鐵,投資大概9.5萬億元。 在追求‘大幹快上’的氛圍下,幾乎每個城市,每個縣,甚至一些鎮,都想圓「高鐵夢」,以為開通了高鐵,經濟就能騰飛。
所以,各地都會積極爭取在當地設站,並承諾投資,這就造成了不少盲目的投資行為,明明客流量沒多少,非得建個高鐵站,到最後因為虧損,一直不敢開通,或者是營運一段時間後,被迫關閉。
典型的例子比如 湖南株洲九郎山站,在2016年12月26日開通後,初期日均客流量就不到100人,到2021年更是下降到不足10人。一天連10個人都不到的高鐵站,連電費都支付不起。
再比如上面說的萬寧和樂站,萬寧是一個縣級市,人口才55萬,竟然建了三個高鐵站,另外兩個早就開通了,和樂站閑置了14年才開通。還有海南儋州,人口100萬,也設了三個高鐵站,海頭站也一直未能開通。
更誇張的是廣西桂林,竟然有9個高鐵站,每個高鐵站的距離並不遠,客流量嚴重不足。
除了客流量不足外,一些地方的高鐵站選址非常不科學,距離市區很遠,周邊沒什麽配套,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即便是建好了,也沒多少人,導致不得不暫停。 比如南京市的紫金山東站、江浦站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建成,但一直未能投入使用,就是位置太偏遠了。
不考慮經濟實力,不考慮客流量,盲目上馬高鐵,無疑給一些地方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就說上面提到的和樂站,雖然閑置了14年,終於開通營運了,但投入2700萬,數額真的不小,因為萬寧市去年的財政收入不到20億元。
說實話,造成今天不開通,之前的投入就打水漂,開通還要虧損,繼續投入的尷尬局面,是一些地方盲目投資,為了政績工程,為了形象工程。所以, 有專家建議,建立高鐵站決策終身負責制度,對長期閑置的高鐵站的規劃和決策者依法實施追責。
「高鐵一響,黃金萬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很多地方高鐵開通後,經濟並沒有騰飛,反而被虹吸人口,經濟反而掉隊了。高鐵建設是時候降溫了,特別是中小城市,開通高鐵站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