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經觀季度調查|2024年四季度經濟學人問卷調查:宏觀政策加強力度 穩預期與深化改革並重

2025-01-17社會

經濟觀察網 李曉丹/文

經濟觀察網李曉丹 馬政 張景雯 時明月 吳若溪/文

經濟復蘇的積極因素依然強勁,宏觀調控政策空間充足,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的關鍵。

本期調查顯示:63%的經濟學家認為2024年四季度GDP增速在5.0%~5.2%這一區間,24%認為是4.7%~4.9%;與此同時,71%的經濟學家認為2025年GDP增速在4.8%~5.0%這一區間。在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收入,占比77%;在上一季度的問卷調查中,該選項占比為70%。

對於2025年政府投資的重點,本次調查顯示:科技創新占比21%,教育、新型城鎮化、生態環境保護各占比18%,醫療(14%),交通物流重大基礎設施(11%)。

經濟學家建議,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除了可以適度提高赤字率,還需要切實推進地方財權與事權改革,密切關註地方化債情況;貨幣政策在保持充足流動性的同時,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降低企業綜合融資和個人按揭信貸成本。

對於資產市場的波動,經濟學家提醒,穩預期的政策落地需要時間,疊加債券利率和周邊市場震蕩等因素,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考驗。

經濟學人調查由【經濟觀察報】發起,每季度進行一次。受訪者包括投行、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權威經濟學家。本期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66份。

完成5%左右目標

本期調查顯示:63%的經濟學家認為2024年四季度GDP增速在5.0%~5.2%這一區間,24%認為是4.7%~4.9%,7%認為是5.3%~5.5%,各有3%認為是4.4%~4.6%和4.1%~4.3%。與此同時,71%的經濟學家認為2025年GDP增速在4.8%~5.0%這一區間,19%認為在4.5%~4.7%,10%認為在5.1%~5.3%。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預計,2024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4.8%,較第三季度上漲約0.2個百分點;全年GDP增速4.8%,基本達到年初設定的「5%」左右的工作目標。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楊翠紅研究員表示,2025年中國經濟將平穩執行,如果各項促進經濟發展的增量政策措施能夠落地且取得成效,2025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5%左右;分季度來看,預計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呈現兩端高中間低的態勢。

2024年9月26日以來,中央已經出台了一系列力度較大的財政稅收、貨幣金融、投資、房地產、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政策。2024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擴大國內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沖擊,穩定預期、激發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各項政策的部署並能有效執行落地,2025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有可能達到5%的水平。」國家資訊中心原總經濟師祝寶良表示,從宏觀政策取向來看,中國要加大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著力惠民生擴消費,穩定樓市股市,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切實解決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社會信心。

祝寶良進一步表示,當前經濟執行中主要面臨著有效需求不足、部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收入面臨較大壓力、風險隱患較多、國際不利因素對中國的影響加深且不確定性大等問題。

本期調查顯示,在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收入,占比77%;在上一季度的問卷調查中,該選項占比為70%。此外,影響居民收入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對經濟的預期,占比21%。

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指出,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服務消費需求,可以透過推動三個方面的結構性改革來實作:一是以擴大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事權為突破口,加強社會保障和提升人力資本的能力建設;二是要以城鄉結合部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城鄉之間人員、土地、資金等要素雙向流動、融合發展,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三是以調整經濟活動中所有制內容界定範圍為突破口,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創新完善,創造更多的較高收入和就業機會。

劉世錦強調,既要重視刺激政策的短期效應,更要深刻認識到改革的長遠意義與緊迫性,必須清晰地理順刺激與改革之間的關系,運用「刺激加改革」的協同策略,在較短時間內集中精力解決制約消費需求,尤其是服務消費需求擴張的深階層性與體制性難題。

本期調查顯示,2025年政府投資將重點傾斜的領域是:科技創新占比21%,教育、新型城鎮化、生態環境保護各占比18%,醫療(14%),交通物流重大基礎設施(11%)。

值得註意的是,對於如何提高政府投資效率,本期調查顯示:下放審批許可權與強化監管占比45%,建立科學的專案評估體系(34%),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融資渠道(12%),積極套用資訊科技手段(9%)。

2025年1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素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最佳化基金發展環境,落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部署要求,不以招商引資為目的設立政府投資基金,鼓勵取消政府投資基金及管理人註冊地限制,依法依規強化信用約束;同時,指導意見還提出要建立健全容錯機制,遵循基金投資運作規律,容忍正常投資風險,最佳化全鏈條、全生命周期考核評價體系,不簡單以單個專案或單一年度盈虧作為考核依據。

「長期依靠投資和出口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過去40多年,每當出現嚴重需求不足、供給過剩問題時,我們通常透過擴大投資、增加出口來應對。」祝寶良指出,在基礎設施相對落後、房地產需求大、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相對較小的情況下,這一發展模式是有效的,也是成功的,但也出現投資轉化為產能後的一輪又一輪產能過剩;疫情結束後,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比以往更加猛烈、更為突出,連新興產業都出現嚴重過剩。隨著基礎設施投資空間日益收窄,房地產業深度調整,地方政府債務不斷積累,依靠擴大投資和出口的發展方式已經失靈,必須轉向消費驅動、服務業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

祝寶良強調,持續產能過剩和價格回落也意味著微觀市場主體存在結束障礙,並存在過度進入、過度競爭、以及隨後出現高債務問題,低價現象即有國內需求不足問題,也有結構性問題,這與國內統一大市場沒有形成、產業政策缺陷、政策過度幹預有關。

穩就業,穩預期

2024年的就業壓力已經不容忽視,2025年的這一壓力仍然不減,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 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龐大的畢業生數量使得就業市場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劇。

本期調查顯示:當前穩就業的發力點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行切實的扶持政策(占比71%);降稅,包括個人和企業稅收(1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1%)。

相較於2024年,2025年的就業壓力主要在哪裏?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琦表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乎到千家萬戶的生活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國家的長遠發展,2025年就業形勢仍面臨較大壓力,一是就業總量壓力依然較大,截至2024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仍為8億多人,就業總量仍然保持在高位;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尚未完全成熟,部份行業出現崗位縮減,增加了就業的不確定性;三是技術進步對部份傳統崗位產生替代效應,人工智能、自動化等技術快速發展,對部份勞動密集型崗位形成替代效應,要求勞動者不斷提升自身技能以適應市場需求。

張琦進一步表示,年輕人群體就業壓力有所緩解但是仍處高位,緩解年輕人就業壓力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拓寬就業渠道,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繼續透過稅收優惠、社保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二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提高年輕人的就業競爭力;三是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為有創業意願的年輕人提供創業貸款、場地支持和稅費減免等政策,鼓勵自主創業。

在投資領域,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投資領域呈現出一片火熱景象,但其中也隱藏著投資泡沫的風險。一方面,AI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套用前景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湧入;另一方面,很多AI投資專案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北京華夏工聯網智能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喜文表示,近兩年來,隨著ChatGPT和Sora的橫空出世,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迅速崛起,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投資熱潮。然而,這一領域的投資也出現了明顯的泡沫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估值過高,資本市場對AI概念的過度炒作和投資者對AI的過度樂觀預期導致資金大量湧入,推高了市場泡沫,使得部份專案估值過高,遠超其實際價值;二是技術同質化,大量企業湧入AI領域,導致技術同質化嚴重,許多公司缺乏真正的創新,僅僅依賴現有的大模型技術進行微調或包裝,缺乏核心競爭力;三是商業化困難,盡管AI技術在某些領域取得了突破,但許多套用場景的商業化路徑尚不明確,短期內難以實作盈利。投資者對AI的長期回報預期過高,忽視了技術落地的實際困難。

王喜文進一步指出,對於當前的AI投資熱潮,應該客觀看待,首先,要認識到AI技術的發展的確具有長遠的前景,「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其次,要警惕投資泡沫,應更加註重技術的實際套用和商業化潛力,避免盲目跟風;最後,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努力,最佳化創新環境,引導資金流向真正具有發展潛力的專案,以促進人工智能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本期調查顯示:56%的經濟學家認為2025年國內股市在3000點~3500點,33%認為在3500點~4000點。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分析師、市場研究總監桂浩明表示,市場對2025年的股市走勢總體預期還是偏樂觀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2024年「924」後出台的政策有利於市場發展,特別是央行的互換便利再融資等政策,為資本市場註入了較多資金;第二,一攬子增量政策還包括了穩經濟預期和消費的政策,這也是投資者信心的重要支撐;第三,從市場的投資機會來看,目前國債利率已經很低了,黃金價格又一路走高,投資保值增值的難度越來越大,相比之下,股票市場還是比較便宜的,包括藍籌品種,那些更強調成長性的題材類品種,目前的壓力會更大。因此,在當前資金比較充裕又缺少投資機會的情況下,股票市場的預期就會回升。

桂浩明也提醒,政策落實需要時間,消費復蘇也沒有預期中的那麽強,美國換屆之後對中國的外貿影響等因素,會讓資本市場產生偏空準備或者謹慎性防禦等行為。

「一方面,由於此前預期過高,再加上跨年行情出現了調整;另一方面,經濟數據、債券利率和周邊市場等因素疊加,導致了目前股市的波動,這種格局還會維持一段時間,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考驗。」桂浩明說。

本期調查顯示,60%的經濟學家認為黃金價格會在2025年繼續上漲,12%認為會回落;對於黃金價格下降的拐點,各有28%認為是在2025年三季度和四季度,25%認為是在2025年二季度,11%認為是2025年一季度;此外,82%的經濟學家認為,2025年的美元兌人民幣的波動區間是7.1~7.5。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原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晉斌認為,2025年人民幣匯率的走勢可能與2024年有所差異,這種差異可能不是來自一般的經濟因素,可能是由地緣政治因素引發,特別是杜林普政府可能會再次針對中國實施關稅摩擦,以及對中國產供鏈實施擾動策略,會對中國出口造成負面影響,不利於人民幣對美元雙邊金融匯率的穩定。

「如果杜林普針對中國采取貿易、投資和技術限制,對其他非美元主要貨幣影響相對間接,從而約束了人民幣對其他非美元主要貨幣的強勢程度,那麽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方向就會體現在貿易匯率(CFETS)的變動方向上。」王晉斌表示,2025年人民幣匯率依然會堅決防止出現匯率超調,央行有足夠的工具實作這一點。

宏觀政策重落實

當前,中國經濟需要重點關註的問題有哪些?本期調查顯示:房價大幅下跌(占比29%),就業壓力(24%),包括金融和外貿在內的外部影響(22%),債務風險(13%),股市過快回呼(6%)。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2024年,房地產市場仍然處於調整時期,長期來看,人口周期導致房地產需求長期放緩,房地產工程建設活動仍將相對疲軟;2025年,穩樓市住房金融政策將再度發力,預計房地產銷售、房價及投資等關鍵指標可能呈現前低後高的態勢,房企資金緊張的狀況略有好轉,預計全年住房銷售面積下跌5%左右,新房價格跌幅明顯收窄,投資同比下跌6%,跌幅有所收窄。

連平表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擔當宏觀調控的主力軍,呼叫更大規模的財政資源加大支出強度,全年財政赤字率有望達到4.0%及以上,赤字規模超過5.5萬億元;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規模有望超過11萬億元,進一步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地方專項債發行額度有望達到4.5萬億元以上,將進一步拓寬投向領域和用作專案資本金範圍;預計增加發行2萬億元以上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範圍拓展至補充國有大型銀行資本金與民生消費領域;廣義赤字率有望提升至9%左右。

本期調查顯示:50%的經濟學家認為,2025年中國赤字率會上升至3.6%~4.0%,36%認為是4.1%~4.5%,7%認為會提升至4.6%~5.0%。與此同時,68%的經濟學家認為,杜林普政府會擴大美國財政赤字。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表示,現在需要討論的一個更深的問題是,財政可持續到底要依靠什麽來實作?過去認為財政可持續靠收支平衡,收支平衡就是赤字越小越好,最好赤字等於0,就是平衡了;如果說在經濟迴圈不暢通、宏觀經濟失衡的情況下,財政平衡也就無法持續,因此要跳出財政來看宏觀經濟。

「從理論上來講主要有兩個迴圈,一個就是債務與資產的迴圈,一個是債務與經濟增長的迴圈,這兩個迴圈暢通了,財政才可以真正實作可持續,至於赤字率有所提高、債務有多大,這些都是次要問題。」劉尚希進一步表示,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利率,如果經濟增長率高於政府債務的利率,實際上就可以實作財政的可持續,不是單純看平衡不平衡,這個平衡不重要,因為財政本身具有貨幣效應,利率等於0的時候,國債就相當於貨幣,它是不需要還本的;如果認識到這個問題,我們控制好利率就行,控制利率的前提不是說降低利率,而是怎樣提高經濟增長率,讓債務發揮更好的效果,能促進經濟的增長,形成這個迴圈以後,財政就可持續了。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2025年整體財政將更為積極地擴張,預計2025年財政赤字率可以擴大2個百分點,2026年繼續擴大1個百分點。

汪濤分析,2025年廣義財政擴張包括,一般公共財政預算赤字率擴大至接近4%,特別國債發行規模上調至2萬億元,增發5000億元至1萬億元特別國債用於向國有銀行註資,地方政府專項債新增限額增加至4.5萬億或以上、用於支持地方債務置換和房地產去庫存,2025年政府債券發行總額可能較2024年增加3.5萬億元。

對於地方化債的情況,本期調查顯示:72%的經濟學家認為,目前處於化債初期,仍需密切關註;28%認為已經處於中期階段,風險基本可控。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袁海霞表示,2025年,在地方財權與事權方面的改革上將有進一步推進,首先,進一步理順央地關系,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在更多領域推動央地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並深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最佳化轉移支付結構、完善分配方法、強化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其次,持續深化稅制改革,加強地方稅建設,健全直接稅體系,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將部份消費稅征稅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還需規範非稅收入征管,增強合理性和透明性;再次,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加強預算管理頂層設計,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在更大範圍內嘗試零級預算試點,由部門逐步上升至區域,提升預算資金效率,避免傳統預算模式中的「路徑依賴」和「慣性增長」問題。

袁海霞認為,要實作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政策上需要更好配合,一方面,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另一方面,財政支出結構應與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從「以投資為主」轉向「投資與消費並重」,從建設型財政向民生型財政轉變。

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25年貨幣政策的基調為「適度寬松」。祝寶良表示,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高於預期的實際經濟增速和通脹目標之和,保持流動性充裕;同時,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實作擴投資、帶就業、促消費綜合效應,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降低企業綜合融資和個人按揭信貸成本。

本期調查顯示,2025年全球經濟最大的擾動因素是貿易摩擦(占比80%),地緣戰爭(26%),金融風險(7%)。

汪濤認為,雖然美國可能對中國加征關稅並收緊對華限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依然重申了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融入全球供應鏈,此外還再次提及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意味著央行或許會允許人民幣兌美元貶值5%~8%,以部份緩沖美國加征關稅的外部沖擊,但央行不會主動利用匯率貶值作為宏觀工具。

在當前的經濟執行中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眾多領域開始「內卷式」競爭,企業主要透過低價來搶占市場,地方政府則在招商引資時違規實施各類優惠,人為制造「政策窪地」,這些導致了無序競爭和資源錯配,無法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內卷式」競爭指資源在內部過度耗用、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效率下降和無序競爭加劇。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當前,「內卷式競爭」在哪個領域體現得最為突出,如何避免「內卷式競爭」?啟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這種現象在地方政府之間和企業之間均有體現,在企業方面,新興行業中以「光伏」、鋰電等行業為代表;要避免「內卷式競爭」,除了行業協會倡議等自律措施外,還可以透過光伏出口退稅率下調、行業規範更新來進一步控制新增產能,防「內卷」的關鍵在於創造公平競爭環境,讓低效產能市場化出清,同時有效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營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