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35歲法國總理辭職後,馬克龍為何選中73歲的他|京釀館

2024-09-06社會
▲9月5日,妙思·巴尼耶(前右)和即將卸任的總理阿塔爾(前左)出席交接儀式。圖/新華社
在國民議會選舉失利、前總理阿塔爾辭職51天後,一再拖延的法國總統馬克龍,終於任命了新總理。
據央視新聞訊息,當地時間9月5日,馬克龍任命中右翼資深政治家、現年73歲的妙思·巴尼耶為新一任法國總理。
巴尼耶是一名政壇老將,早在27歲時,他就作為中右翼「戴高樂派」(當時政黨名稱為保衛共和聯盟RPR)候選人當選國民議會議員。1993年,巴尼耶出任法國環境部長。此後曾出任法國外長、法國歐盟事務首席代表、英國脫歐事務歐盟首席談判代表等法國和歐盟要職。
巴尼耶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迄今最年長總理。而被他取代的阿塔爾,恰好是最年輕的總理,這位任期僅8個月的前總理僅35歲。
對參選總統「毫無興趣」的總理
此前,在國民議會選舉中,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獲得相對多數議席,執政黨聯盟「在一起」位列第二,極右政黨國民聯盟(原名「國民陣線」)位列第三。
由於三方均未獲得單獨組閣所需的議席,且彼此間相互拆台,加之馬克龍試圖利用各派間的相互牽制加強自身權力。因此,馬克龍在近兩個月時間裏遲遲未授權組閣並任命新總理,導致出現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馬提尼翁府(總理府)最長的「看守期」。
馬克龍的初衷,是利用三方相互掣肘,以「避免極左極右翼上台」為由,推出由一名帶有調和色彩的總理和一個跨黨派內閣。這樣的總理和內閣勢必弱勢,將確保支持率下降的馬克龍在剩余的總統任期內「安於其位」。
巴尼耶所屬的法國共和黨僅在國民議會中擁有68席,居第四位。一開始,他並不在傳聞中的「馬克龍總理人選名單」上。最初頭號熱門人選為上法蘭西大區地方議會主席貝特朗,在遭到反對後,前總理卡澤納夫被視為最熱門人選。
但上述幾個「前熱門」均無法凝聚各方諒解後,自9月4日午後開始,巴尼耶的名字被頻繁提及,人們發現他出現在愛麗舍宮,不久後訊息被證實。
【巴黎人報】援引一名匿名馬克龍心腹的話,點破了馬克龍任命巴尼耶的意圖:作為弱勢黨的代表,他不會大幅更改前政府既定政策,他和馬克龍「相容」;他和左中右三派都無「深仇大恨」,馬克龍希望提名他不至於引發三大聯盟「交叉將吃」的死迴圈,以便維持內閣的穩定。
該報道還稱,更重要的是,政治重心早切換到歐盟頻道的巴尼耶多次表示對2027年參選總統毫無興趣,且以共和黨的實力即便有興趣也並無勝算。因此,讓他當總理不至於培養一個馬克龍的反對派。
馬克龍的「急」與「不急」
在確定巴尼耶符合心意後,國民議會選舉結束後51天都「不急」的馬克龍,立刻「著急」起來:在正式提名巴尼耶為總理後,兩小時後巴尼耶就開啟交接,成為馬提尼翁府新主人。
在簡短的交接儀式上,阿塔爾毫不掩飾自己的失落,稱法國「政治病了,國家存在悲觀情緒」,呼籲人民停止「把一切看作黑幕」,號召人們「抵制宗派主義」。
巴尼耶則從自己家人開始話題,稱「有足夠時間接受挑戰」,並對前任8個月的「經驗教訓」表示感謝。
他將未來內閣優先事項濃縮為「公共服務、日常安全、移民控制」三項,表示新內閣「不會假裝相信存在一個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在我漫長的公共生活中我了解到,好的想法來自四面八方,通常來自最底層的民眾」。
他用「既會有延續性也會有改革性」的含糊語句,小心翼翼地定義了自己與馬克龍未來相處的基調,承諾將「尊重所有政治力量,尊重社會夥伴、經濟夥伴」和法國各地民選官員,並向他們致意。最後,他以「我將盡一切努力不辜負法國人民的期望和希望」作結。
▲資料圖:妙思·巴尼耶。圖/新華社
左翼政黨的抵制和謹慎的極右翼
一些親近馬克龍的政治人物表達了對巴尼耶的支持和看好。
老牌中間派政治家貝魯認為,巴尼耶有自己的突出優勢,包括經驗豐富,曾擔任許多要職,遊離於國民議會三大黨團之外,且在參議院中有不少盟友,或可另辟蹊徑打破法國當前政治僵局。此外,他在歐盟和不少歐洲國家中享有知名度,擔任總理「令人放心」。
薩科齊時代的知名政治人物巴什洛對巴尼耶表示祝賀;此前的熱門人選卡澤納夫稱贊他是「一個有品質的人」;莫城市長科佩認為選擇巴尼耶「符合邏輯」,這位中右翼政治家表示「這樣至少可以不讓左翼成為贏家」。
有觀點認為,選擇巴尼耶意在「解套」,因為在馬克龍看來,巴尼耶「右翼會認同,左翼也不至於太受刺激」。而在國民議會選舉前夕被國民聯盟策反,從共和黨中拆夥而去的共和黨前黨魁西奧蒂稱,巴尼耶「是個令人尊敬的人」,但警告他「不要和馬克龍同流合汙」。
不少人表達了對巴尼耶的支持,然而,反對和抵制巴尼耶的聲音也不少。
「總理可以不是我,但總理人選首先應來自新人民陣線」,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總理候選人卡斯泰發表聲明,重申新人民陣線應合法享有優先組閣權。有綠黨領袖預言,「法國會因此陷入混亂,責任只能歸咎於制造這一切的馬克龍」。
「不屈的法蘭西」領導人梅朗雄則指責馬克龍「竊取法國人民的選舉結果」,重申了在9月7日舉行大型抗議集會的號召;社會黨第一書記福爾指責,選擇巴尼耶是「讓法國進入一場政權危機」。
所有加盟的左翼政黨均明確表達了對巴尼耶內閣的抵制和對馬克龍此舉的憤怒。可以斷言,馬克龍此舉的一個主要目的——分化瓦解新人民陣線左翼大聯盟的想法失敗了。
極右翼是此次國民議會選舉最大的失意者,一心「奪取執政權」的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卻僅位列國民議會第三大黨團。
對於歐盟色彩濃厚的巴尼耶,國民聯盟副主席切努明確表達了反感和抵制。但隨後國民聯盟的巴爾德拉發出了一份謹慎的聲明,稱如果未來幾周內新內閣在「購買力、安全、移民問題等法國人關註的重大緊急情況」上的表現令他們滿意,將相安無事,否則「我們保留任何政治行動手段」。
在任命巴尼耶問題上,執政黨聯盟中的一些政治家也提出相左的意見稱——「共和黨輸掉了歐洲議會選舉,在法國國民議會選舉中只是第四名,這樣一個政黨中產生一名總理,何以服眾?」
共和黨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中右翼政治家、法蘭西島大區主席佩克雷斯指出,在其看來,共和黨人此時不應接馬克龍刻意扔過來的燙手山芋,並表示「馬克龍至少應象征性地讓新人民陣線嘗試組閣」。
有觀察家認為,目前的情況是,第一大國民議會黨團新人民陣線秉持抵制態度,第三大黨團國民陣線聯盟待價而沽,但靠「阻擊極右翼執政」口號換來如今格局的馬克龍幾乎不可能與之積極合作。加之執政黨聯盟內部意見不統一,巴尼耶所在的共和黨在國民議會話語權不大,巴尼耶的總理之路或許會面臨多重困難。
因此,除了9月7日「不屈的法蘭西」號召的抗議集會外,接下來必須在國民議會中表決透過的預算案,將成為對新總理和內閣的第一次「大考」。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