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上海智慧化改造老菜場 「家門口」開健身房 把社區服務送到「家門口」

2024-08-31社會
「家門口」是老百姓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會治理的「第一道門」。「家門口服務」最早發源於上海市浦東新區。202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下發【關於推廣借鑒上海浦東新區有關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其中,浦東新區「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被歸類在「高效能治理領域」。
3年過去了,如今的上海各區細致做好「家門口服務」,連家門口的健身房都布點妥帖、到位。其余如菜市場、充電服務設施等,均在規劃範圍內。
2022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包括【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等相繼下發,老百姓家門口的「小事」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的基層治理大事。
智慧化「爆改」老城區菜場
走進上海市黃浦區的馬當菜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寬敞明亮的過道,兩旁攤位排列整齊。這個菜場坐落在上海新天地黃金地段的兩個弄堂之間,門面小到很難被外地人註意。然而,「小門面」裏卻藏著「大乾坤」。
在這裏,每個攤位前都立著統一的雙屏智能電子秤。商戶將一顆番茄放在秤上,下一秒,電子秤就能智能辨識菜品,在螢幕上顯示出番茄的單價、克重和總價等資訊。菜場轉角處,一面電子智慧大屏即時捲動著當日的菜品價格、平價菜供應、交易數據和農殘檢測結果。「我們有一個追溯體系,像禽類、肉類、魚類等進貨單,都會公示在這個大螢幕上面。」菜場營運方、上海藍盛副食品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王震介紹。
上海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升級改造80家標準化菜市場」被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專案。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8家標準化菜市場像馬當菜場一樣,初步完成升級改造。
馬當菜場周邊5公裏內有多個社區,既受到附近上班族的喜愛,又保障了周邊居民的「菜籃子」消費需求。今年以來,該菜場積極推進智慧化升級改造實事專案,透過技術賦能,菜場營運和管理實作了數碼化、智慧化、高效化轉變。附近居民虞培紅對馬當菜場的改造印象深刻。她告訴記者,這個菜場歷史悠久,原本買菜要踩著坑坑窪窪的水道才能接近攤位。如今,水道變成了防滑地磚,室內也裝上了空調,她說:「服務態度也很好,有什麽要求,(商戶)都會給你處理好。」
為了讓「菜園子」直達「菜籃子」,馬當菜場還設有農貿對接專櫃,與供應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如果上海有極端天氣,黃瓜或番茄之類的蔬菜沒有了,供應商能保證在兩天之內把產地的產品直接運到我們菜場。」王震介紹,菜場角落還保留了「小曹名表維修」攤位,「我們特意把這些‘小修小補’的便民商鋪留下來」。據悉,該地段的住戶已形成家門口服務「共識」——修手表去馬當菜場,修小家電去江南菜場,縫縫補補就去唐家灣菜場。這些都是馬當社區便民服務的布局「小心思」。
在家門口實作「健身自由」
上海冬天濕冷,夏天酷熱,降雨、大霧天氣占比高,這些對戶外健身運動並不友好。此外,「健身房老板跑路」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因此,如何能在家門口實作「健身自由」,是眾多上海家庭的「小願望」。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動感活力社、輕盈修身室、兒童友好活動空間、科技體育體驗區……斜土社區市民健身中心緊鄰多個居民樓,涵蓋了全年齡段人群運動專案,只需月付99元,即可和家人在這裏待上一整天。跑步機、動感單車、啞鈴、劃船機……記者看到,這個家門口的健身中心裏「五臟俱全」。該中心還推出了500元10次課的套餐,可選普拉提、瑜伽、啦啦操等課程。
斜土街道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負責人馮良介紹,該中心占地1500平方米,自去年啟用以來,日均接待市民300余人次,累計接待12萬余人次。在這裏,市民還可以參與健康運動會、社區乒乓系列賽、白領午間運動一小時等各類活動。
姚佑忠今年66歲,每天中午健身3個小時,是他退休後的日常。相比於商業化健身房,斜土社區健身中心雖然在專業器材上存在一些差距,但由於其便利的地理位置,仍然成了姚佑忠的首選,「走過來10分鐘左右,方便」。
上海市體育局是這些家門口健身中心的牽頭建設單位,體育局群體處副處長黃海松介紹,上海今年將新建類似的健身中心30個,新建和改建市民健身步道60條、市民益智健身苑點600個、市民健身驛站60個、市民運動球場150片。
社區有了共享充電樁
北新涇街道「新涇五村新能源充電業主群」每天都有「充電接龍」——新能源汽車充滿電的業主,把充電樁讓給後來的業主。群裏除了新能源車主,還有保安、物業和電網維修人員。如果發生充電樁故障,維保人員可第一時間在群裏響應。
新涇五村居民劉玉明去年買了一輛新能源汽車,「有了這個共享充電樁,我就放心買了。每當碰到矛盾,大家都很配合」。
記者註意到,充電樁在上海市需求很大。外地汽車牌照在上海市中心限行,上海的新能源牌照目前免費向純電動汽車車主開放申請,因此購買一輛純電車是不少上海市民解決出行需求的選擇。然而,上海停車位少且貴,很多市民沒有產權車位,沒有產權車位就無法安裝充電樁,純電動汽車充電成了一個大問題。目前,在眾多充電方式中,小區自建充電樁電價低、使用方便,是最受車主歡迎的「香餑餑」。然而,受限於停車難、電力擴容難等問題,老舊小區充電樁落地面臨諸多矛盾。
「不一定要每個車位都建一個樁,但可以透過設施共享讓每個居民都能充上電。」上海市發改委能源處一級主任科員關雪飛介紹,從2020年開始,上海把充電樁示範小區建設納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專案。以北新涇街道所在的長寧區為例,該區已累計建成充電樁示範小區46個,完成數量在全市領先。截至2023年年底,北新涇街道已建設26個電動汽車充電服務點(含小區外公共站),共享充電樁197個,實作社區全覆蓋目標。
新涇五村的6個充電樁位於社區活動中心的後門處、小區康養中心的圍墻外。新涇五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馮冰清說,共享充電樁的選址也是個難題,要考慮「從變電站到充電樁的最短距離」,還要不影響居民行走。
隨著車主數量的增加,前幾年的規劃可能會滿足不了未來增量的需求。這個時候,居民自治管理活動應運而生。居民代表邰杉是長寧區的人大代表,最近,他和其他小區居民代表拉著馮冰清搞起了「家門口議事會」,「建議要加強數碼化引領,引入社會化機制;加強居民自治、引入一定的管理措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實習生 俞佳一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