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從北京南站駛出,熟悉的樓宇從眼前滑過,我看了一下手表,車行了8分鐘才完全告別城區,前路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車速也迅速提升到300公裏每小時。看著窗外熟悉的田園、工廠、樓宇,我的思緒往往飄得很遠很遠……
我出生在大別山深山裏,從記事起,交通不便一直困擾著家鄉。小時候,我們鎮(那時叫公社)還沒有一寸公路,途經家門口的是一條連線我們縣與長江中下遊平原的古道,平均寬度不足兩米,陡坡路段零散地鋪有石板防止雨水沖刷。道路的歷史不可考,但每隔10裏設有一個亭子供人歇息,印證著道路曾經的不凡。
我家離縣城大約20華裏,至今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跟著大人沿著古道步行去縣城走親戚的片段:在塔竹嶺十裏亭討茶喝,三四歲的我堅持自己走得到大人誇贊……
到上世紀80年代,鎮上有了土質公路,有大篷車通往縣城。鑒於車費要昂貴的二毛五分錢,去縣城上學的許多同學還是選擇沿著古道步行。記得有一個周末我孤身一人回家,走到半道已是漆黑一片,毗鄰水庫的一段路荒無人煙且有墳塋散落,我被山林裏的異響嚇得頭發豎立落荒而奔……
包產到戶後,鄉親們除了溫飽之外稍微有些錢,單車開始流行。可是,從我家到鎮上有大約3公裏,只有一半道路能騎單車,另一半由於太崎嶇陡峭連單車都騎不了。我的辦法是,先騎一半,而後把車寄存在半道的一戶人家。至今回鄉,見到這戶人家依然很親。
新世紀之初我到歐洲工作,見識了另一世界的交通情況。在中國秦朝,秦直道為代表的交通網絡溝通起一個龐大的帝國。而在歐洲,古羅馬建造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約8萬公裏的交通體系,因而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在意大利龐貝古城,拂去火山灰,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相當於中國漢朝時期原汁原味的羅馬道路:石條鋪路,車轍印痕深厚,街道兩旁建有完整的輸水排水體系。
從現代交通來說,英國是鐵路交通的發祥地,法國與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了一些時速超過200公裏的鐵路。德國是高速公路的起源地,在德國乃至整個西歐,高速公路路網密度與質素首屈一指。德國高速絕大部份路段不限速,我經常可以體驗時速200公裏的駕駛樂趣。讓我最羨慕的還是西歐的鄉村,哪怕最偏僻的村舍都通有柏油馬路、上下水。徜徉在湖光山色的阿爾卑斯,我常想起故鄉:若中國農村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能達到如斯水平,中國的強國夢還會遠嗎?
夢想實作的步伐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2010年當我離歐回國時,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展現在我面前,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跟上節奏。中國不僅超越英法德日等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可感知的道路交通來說,貫通全國的高速鐵路網與高速公路網在迅速地成長。中國快速步入汽車社會,高鐵裏程傲視全球。中國高鐵走出國門,連德國都開始進口中國的高鐵產品與配件。
高鐵改變了全國人民的出行習慣。記得30年前我第一次坐火車從合肥到北京,要近20個小時,而今只要不到4小時。京津之間高鐵基本實作公交化,區間34分鐘左右,非常方便。
飽嘗交通不便之苦的老家也開始跟上。記得我上大學時,從我們縣到省城合肥坐大巴走國道要六七個小時。冬季大雪封山,我們縣與外界會交通斷絕,每年春節回鄉過年,交通問題往往成為我們的噩夢。前些年我們縣不僅通了高速,而且成為兩條高速交叉的十字路口,從縣城駕車赴合肥只要不到兩小時。最近,高鐵建設也已開始,老鄉都在興奮地展望未來從北京坐高鐵回家的日子。
記得十幾年前回國前夕,母親在電話裏高興地告訴我,家門口開始修公路了。回鄉時看到,故鄉已開啟一場改變千百年面貌的基礎設施建設。且不說祖祖輩輩居住的土坯瓦房讓位於紅頂白墻的小洋樓,從鎮裏通向我們村民組的公路也已修通,那年春節我開車直接到了家,騎單車只能丟半道已成歷史。又過了幾年,這條鄉村公路硬化成水泥路。緊接著,「戶戶通」工程實施,連線各家各戶的道路也實作了硬化。
今年春節回鄉過年,大年初一「登高」,我本計劃陪家人沿著古道、山道攀爬小時候打柴的山峰。當年的十裏長亭早已不見蹤影,昔日我曾無數次挑柴走過的羊腸山道已被瘋長的林木遮蔽,取而代之的是一條之字形走向的水泥公路,延綿數公裏。沿著公路散步,登高望遠,但見諸多當年的打柴山道蛻變為一條條鄉村公路,如虬龍向多個方向延展,讓人不禁有滄海桑田般的感慨。
看了一下官方數碼,截至去年底,中國農村公路總裏程達到460萬公裏,相當於繞赤道115圈。縣道溝通城鄉、鄉道往來交織、村道阡陌縱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一張「外通行內、通村暢鄉」的農村交通網絡已基本形成,農村公路普遍硬化,從「走得了」轉向「走得好」。
隨著交通的改善,昔日大別山裏的窮鄉僻壤蛻變為網紅打卡地。去年回家探親發現,昔日最偏僻的深山已有了寬闊平整的柏油路,民宿與鄉村旅遊紅紅火火。相比之下,我們村的水泥馬路因為偏窄會車不便而略顯寒磣,鄉親們頗有閑話。日前跟家人通話,我姐告訴我,家門口的路已經開始拓寬。想到昔日單車都不能騎的山路,如今蛻變為雙車道的寬闊馬路,幸福感油然而生。若再訪歐洲鄉村,恐怕不會再對人家的道路欽羨吧? (吳黎明)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