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探「新」記丨崇尚精英教育的新加坡,如何打造職業技術學校?

2024-08-21社會
憑借極佳的學術表現,新加坡堪稱打造「精英教育」的楷模。在新加坡全民教育中,職業教育占較大的比重,已逐漸成為教育的主體。多層次分流學制及時將新加坡不同層次的人才分流到相應學制的學校,並最終分流到相應層次的職業,滿足了社會的需求,保證了新加坡的社會經濟結構迅速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變。
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ITE(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隸屬於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學院,由新加坡政府全資資助,是新加坡唯一能頒發「國際技術技能證書」的專科學院。前不久,紅星新聞記者跟隨新加坡第十六屆中國新聞工作者存取團,對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進行了探訪。
▲學生上課中
學生作品運用於消防局
探索另一種「精英」教育的可能
目前,新加坡的工藝教育學院有3個校區:中區學院、東區學院、西區學院。工藝教育中區學院(ITE College Central)坐落於宏茂橋,於2011年建成。
據了解,新加坡在發展高等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考慮到新加坡的企業規模較小,沒有成規模大體量的培訓中心,難以完成高質素的技能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之上,新加坡建立了新加坡式的「雙元制」教學工廠。將現代工廠的經營、管理理念引入學校,為學習者提供與企業相似的培訓環境和經驗學習環境,把教學和工廠緊密結合,把學校按工廠模式辦,使學生得以在一個近乎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必需的各種知識和能力。
在探訪工藝教育中區學院時,物聯網和通訊專業化部門科長Low Wai Yee向記者們介紹,學校專門設定了物聯網技術的課程內容。課程中心會和外籍行業合作專案,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際的物聯網專案中,給學生制造更多就業機會。
記者查詢到,Low Wai Yee除了是學校的科長,為行業合作夥伴和學生開發最新物聯網技術的課程內容,同時也是有一位物聯網技術部署的行業顧問,為本地中小企業完成物聯網專案研發。
▲物聯網和通訊專業化部門科長Low Wai Yee
在現場,他介紹了一個學生案例。火災現場可能會存在撲滅後復燃的情況。過去,新加坡消防局需要特意安排消防員進行現場監督,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考慮到這點,在校方老師的輔導下,學院的學生開發了一款系統,可以透過雲端技術對火災現場進行煙霧監測。
「新加坡現在差不多有20多間消防局,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在每間消防局都投入使用。」Low Wai Yee解釋,除了該套用,學院的學生還會和社區合作,給社區提供服務。
比如,社區需要分派免費的蔬菜,考慮到社工要監測冰櫃裏蔬菜的拿取情況,該校的學生利用物聯網技術研發了一套系統,可以有效幫助社工知曉哪些居民分別拿了幾次蔬菜,掌握拿取次數,可以進一步幫助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居民需求,更好地提供後續幫助。
在這所職業學院,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特意設定了李光耀科技獎,該獎項是公益教育學院專為學生設立的,每年進行一次評選,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意在鼓勵學生們勇於創新,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結合現實生活,真正利用起來。
探訪工藝教育中區學院時,記者就發現,這座職業學校的室內設計感和器材精良程度並不輸中國國內的高等學院。在航空服務相關課程的實景教室,空間內甚至設定了多架波音航空公司捐贈的飛機,以及一系列真實模擬航空場景,能讓學生借助先進技術和器材,體驗機場的營運和工作環境,更好地掌握業界所需技能。
▲企業捐贈的實體飛機
培養居民終身學習的思維
不斷適應時代新浪潮
現代化職業技術人才需要現代化職業技術學校來培訓,創造現代一流職教培訓基地耗資巨大,單憑本國投資無疑是困難的,但新加坡的職業學院卻能建設到如此規模,在這點上,新加坡在發展職業時是如何破題的? 紅星新聞記者專門向工藝教育中區學院的副校長張良發進行了提問。
這位副校長認為,工藝教育中區學院並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工業教育學院有23年歷史,早在之前,新加坡就已經在為在職人員提供工藝教育。工藝教育學院分為三個校區,這所學院的發展借鑒了之前工藝教育的經驗,不是一次建三個校區,而是逐步、分階段而來,在建新校區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考慮之前所遇到的問題。」
據工藝教育中區學院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工業教育學院會和企業加強合作,而新加坡企業也意識到培養對口專業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會向學校捐贈器材。
除了企業發力,張良發表示,新加坡的職業學校會考慮和各業界合作,把握社會發展與產業結構,適時設定專業和開發課程,為新興領域培養專業人才。學校會實際考慮終端的市場有什麽要求,設計學校設施,確保設施能夠滿足業界要求。同時,學校很多職員都是有實操經驗的工作者,來自於各業界。
為了直接應對市場的需求,各個職業方向的學生也會進行一定比例的分流。「新加坡學生中考以後,會有25%畢業生上科技學院,40%的學生去理工學院,25%的學生去工業教育學院。這個比例是政府根據市場人力的需求規劃的,教育部會和各個大學、職業教育學院一起進行探討,再根據業界需求做規劃和安排。」張良發說。
▲學生學習飛機修理
除了政企校一起發力,在構建職業教育方面,學生「意願」也是最重要的一環節。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切實解決就業問題,讓學生學了能「用」。新加坡在學生的初中階段,組織學生們參觀職業學院,對進入工藝教育學院的學生,進行職業輔導,並讓學生了解市面上自己可以勝任的工作。學校還會提供相應學習機會,精進學生的技能。
另一方面,學校還會培養學生對職業技能的興趣,透過廣告傳播,讓學生能夠了解他們有哪些選擇、有哪些機會。在薪金方面,校方表示,目前工業教育學院的電商專業的起薪約為2300元新幣。這對於畢業生而言,在當地是相當可觀的收入。
面對職業化浪潮不斷地改變,新加坡職業學校如何能夠一直保持敏銳眼光,不斷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尤其是在舊職業被新興技術沖擊的環境之下。張良發認為,如何預測接下來有發展前景的工作,這對於任何政府、學校和教育機構都是困難的,所以新加坡的教育體系,相對於是培養不斷地適應社會的技術人才,並註意後續的長效跟進。
張良發解釋,工藝教育學院還在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精神。「我們有許多短期的課程,鼓勵學生不斷地學習。態度和思想也許比實際掌握某一個技能還要重要。」
後續采訪中,新加坡教育部部長陳振聲同樣發表了類似的看法,面對記者們統一提出的問題——「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成功在哪裏?」,他給出一個關鍵的回答:永續性。
陳振聲認為,教育制度的成功並不是在短期之內可以衡量的,教育制度想成功,需要有一種可持續性的做法。
「我們應該怎麽樣衡量教育的成功?很多國家的想法是指標,但我們應該退一步問自己,某個排行榜真的能代表我們教育的職能體系麽?十年樹木,百年樹木,教育的成功不是在今天和明年,更重要的是在未來。學生在未來成年以後,離開學校,是否有上進心去求學。所以,我們不是不看重所謂的排名體系,而是我們對所有的指標都帶著一種心態,即不要以指標來引導我們的教育政策。」陳振聲說。
記者手記
新加坡教育部部長陳振聲在接受采訪時解釋,新加坡在職業學校硬件和軟件上的大力投入,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職業學校的學生能感受到尊重和體面。信心和希望是新加坡職業教育體系中非常看重的一環。
跟隨代表團的轉譯員Joo Gojh女士,過去也是一位記者,大學讀的是華文專業,如今以自由職業的身份參與一些轉譯工作,她向記者解釋,自己已經五十多歲,考慮到目前的身體狀態,正在考慮轉行,換個職業方向。當記者詢問「這個年紀還有新的可能性麽?」她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的,可以的。」
紅星新聞記者 昌娟 攝影報道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