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英國「三舌外交」為中東埋禍根

2024-09-11社會
王 晉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協約國列強之間在鄂圖曼帝國問題上出現分歧。英國面對戰場壓力和盟友之間的關系,選擇同法國、沙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和猶太復國主義者,達成不同的戰後瓜分意向。這些歷史之中的倉促選擇,對後世中東政治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學界稱英國此舉為「三舌外交」,諷刺英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協約國列強都對鄂圖曼帝國「有想法」
沙俄希望獲得鄂圖曼帝國控制下的高加索地區,並且打通連線黑海和地中海的海上通道,讓自己的艦隊可以在地中海暢通無阻。
法國對鄂圖曼帝國虎視眈眈,尤其希望獲得其治下的大敘利亞地區。這一區域同法國南部的商業社團關系密切,且很多大敘利亞地區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很早就到法國宣傳阿拉伯民族獨立思想,呼籲法國支持他們脫離鄂圖曼帝國管轄。
英國對鄂圖曼帝國也有自己的想法,19世紀以來,英國保守黨一直希望扶持鄂圖曼帝國,阻止沙俄艦隊進入地中海威脅英國航運安全。但英國自由黨掌權後,英國政府的態度發生較大變化,在宗教情感上,英國自由黨政府更同情鄂圖曼帝國境內的基督徒,批評鄂圖曼帝國對少數族群的排斥。
與此同時,一戰復雜的戰況更加讓英國「陷入頭腦風暴」。一戰期間,列強之間的戰鬥充滿不確定性,鄂圖曼帝國是英國、法國和沙俄的強勁對手。戰爭初期,鄂圖曼帝國不僅成功頂住了沙俄軍隊的狂攻,還長期將戰場前線穩定在高加索和小亞細亞半島東部,極大消耗了沙俄的戰爭資源;在加利波利登陸戰期間,鄂圖曼帝國曾將英國、法國等協約國的約50萬軍隊限制在土耳其海峽,讓協約國損失慘重。
此外,鄂圖曼帝國君主擁有伊斯蘭世界「哈裏發」的頭銜,在宗教法理上能夠「一呼百應」,號召全世界的穆斯林起兵,威脅英國在印度、埃及的統治,以及沙俄在中亞和高加索的統治。
「四處出擊許下諾言」
為了拉攏盟友,贏得戰爭,英國在一戰期間「四處出擊許下諾言」。其中最為重要的3個就是:英國和法國簽署的、瓜分鄂圖曼帝國亞洲部份的「賽克斯-皮科協定」,英國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麥克馬洪—侯賽因通訊」,以及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民族之家」的「貝爾福宣言」。
1915年至1916年,英國和法國舉行了多輪談判,最終英國政治家馬克·賽克斯和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喬治-皮科作為代表簽署協定。「耶路撒冷安全與外交事務中心」網站報道稱,1916年5月,兩名外交官在一張1平方米大小的地圖上用一支筆畫出了邊界——這條線從摩蘇爾畫到海法,將中東劃為兩大部份,北部地區歸法國管,南部則歸英國管。巴勒斯坦成為共管地,法國、英國、沙俄各管一部份。
而為了應對1915年前後鄂圖曼帝國軍隊對埃及的威脅,英國希望鄂圖曼帝國治下的阿拉伯人能夠起兵。在此背景下,從1915年至1916年,英國駐埃及的高級專員亨利·麥克馬洪同阿拉伯半島麥加的謝裏夫侯賽因之間通訊10封,英方許諾幫助侯賽因建立獨立的阿拉伯王國。
隨著一戰進入1917年,英國國內出現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危機。為了動員更多在英國的猶太人參軍入伍,同時希望國際猶太財團支持英國,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去信給英國猶太人領袖,表示「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但是同時要求「不得損害巴勒斯坦現有非猶太社區的公民權利和宗教權利」。
留下更復雜的矛盾
「賽克斯-皮科協定」「麥克馬洪—侯賽因通訊」和「貝爾福宣言」讓英國在中東的角色更為微妙。
不可否認,一戰後,英國推動的一系列中東政策都在努力平衡這3個「諾言」的內容。比如英國「托管」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接納猶太移民,但同時也希望維持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關系;在同法國的關系上,贊成法國「托管」敘利亞和黎巴嫩,但同時也希望安置被沙特家族擊敗、北上流亡的侯賽因家族成員。
英國「三舌外交」的出發點是維持不同盟友的關系,安置不同盟友的利益,但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麽順利。「耶路撒冷安全與外交事務中心」網站報道稱,「賽克斯-皮科協定」和「貝爾福宣言」的曝光激起阿拉伯世界的抗議,他們認為這是對「麥克馬洪—侯賽因通訊」的藐視。
而為了安撫阿拉伯世界,英國在「貝爾福宣言」之後又發表白皮書表示,「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規定不適用於約旦河以東地區。」英國的「多方諾言」在中東留下了更為復雜的矛盾關系。▲#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