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趁暑假「爆改」自己!這屆00後年輕人流行起了自律打卡

2024-07-24社會
近期,不少00後聚在「自律社群」互相push,這裏正成為他們追求更好自我的新興陣地。自律社交,也成為他們之間的一種新型社交關系。
暑假,這個本該是放松與探索的時節。對於一群特別的年輕人而言,卻成了自我超越的新起點。
他們忙著在「早起鳥聯盟」、「學霸集結號」、「健身小分隊」等「自律社群」打卡完成各種小目標。這些社群,成為他們追求更好自我的新陣地。
這些自律社群種類多樣,針對不同的小目標,有學習群、考試群、早起早睡群、讀書群、運動群、健康飲食群等。針對不同的人群,有準大一新生群、大學生群、大女主群,甚至還有中學生群。無論種類如何,都與自律掛鉤。
據記者觀察,這些自律社群通常分為免費和收費兩種,多數自律社群可以免費加入成為群友,但也有部份自律社群需要收費入群,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其中,收費群又分為可退費和不可退費兩種,有的自律群可以透過完成打卡目標退還入群費用,但是有的社群明確表示不退費。
這類自律社群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成員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國外留學生。沖著自律這一相同的目標或者愛好,天南海北的年輕人都聚集在了同一個社群裏,他們相信,透過不懈努力與堅持,能夠讓自律成為通往夢想彼岸的堅實橋梁。
誌同道合,以自律為鑰,開啟新社交關系
「希望共同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是不少自律群的共同slogan,也是這些自律群的社交口號。基於共同的目標,自律社交成為了一種新型社交關系。
深入幾個這樣的自律社群內部,記者發現社群多采用群內打卡或者小程式打卡的形式督促加入的成員完成自己定下的當日目標。以其中一個群為例,該自律社群建立於7月1日,截至發稿,社群內共有46名成員,小程式總打卡數量為459條,打卡率86.93%。
該自律社群群主小陳是一名自律博主,目前大理旅居,是個喜歡折騰、夢想環遊世界的佛氣少女。她23歲畢業入編成為一名教師,在職4年獨自背包旅行、跳傘潛水當沙發客,遭遇很多驚險也遇到很多美好。26歲辭職廣漂,轉行新媒體,熬夜加班拖垮身體。28歲辭職回家,經歷失戀失業,一度迷茫焦慮沈淪很久。今年29歲的小陳決定重新開機人生,開啟自律打卡,用一年時間改變自己,旅居大理,把熱愛做成事業,遇見生命的更多可能性:「希望能遇見更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走出人生的泥濘,相互監督、共同進步,2024共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2003年出生的貝萊是群成員之一,她自稱是高階infj-a女:「就是註意力只在自己身上,不內耗不管別人。」高中時的夢想是做一名心理學專業的臨床醫生,但高考不如意,只上了大專且專業不是心理學。但她相信無論過程有多少挫折最後都會走上自己想走的路。貝萊之所以加入自律社群是因為有好多好多想做的事情,希望有個氛圍能監督自己。大專剛畢業的她在準備自考專升本,希望自考結束後能夠碩士留學,之後讀博。
為了營造一個良好的自律氛圍,小陳給社群定下了嚴格的規則。
盡管如此,記者發現每日打卡人數還是在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變少。從小程式統計的近7日打卡人數情況來看,7月15日有24人打卡,到7月20日時,打卡人數只剩下了14人。
「就慢慢地覺得好像每天要在群裏打卡也變成了一種心理負擔,有點壓力,或者有時候拖延癥上來了,就放棄打卡了。」群友莎莎告訴記者,堅持打卡自律其實沒那麽容易。但也有部份成員是一直堅持在打卡的,比如格格。「我堅持打卡了20多天,覺得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每天目標都很明確,過得很充實,再加上有社群裏小夥伴的督促,也比較能堅持下去。」格格說。
不必強求,放松也是探尋自我的有效方式
自律社群為什麽能受到青年群體的青睞?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上海12355青少年服務台心理咨詢師沈芳,對於在年輕群體中流行的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
沈芳指出,自律社群的興起與大學生及初入職場青年的特定心理需求緊密相關。這類群體在從高度結構化的學習環境過渡到相對自由的大學或職場環境時,面臨著目標分散和外在約束減少的挑戰,這種轉變讓他們感到不適應。
據沈芳分析,年輕人加入自律社群的動機源於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內在需求。參與者往往是意識到自身存在自律性不足的問題,才希望透過社群的力量彌補這一短板。這種行為恰恰也反映了他們內在動力的缺失,需要透過外在環境的結構化來提供方向和動力。同時,加入自律社群也體現了他們對現狀的焦慮和對自我完善的渴望。
加入自律社群真的就能讓人變得自律嗎?對此,沈芳強調,自律社群帶來的效果並非是絕對正面和積極的。雖然它能提供短暫的充實感和價值感,幫助參與者建立自我控制感和提高效率,但過度依賴可能導致自我驅動能力的削弱。
「自律其實不是一種習慣,而是一種能力。」沈芳告訴記者。那麽,我們應當如何培養自律能力呢?她建議年輕人關註自我認知和內在需求。她認為,自律不僅僅是體現在習慣上,更是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體現。暑假期間其實可以不過度追求自律,學會放松也是探索自我的一種有效途徑。重要的是了解「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麽樣的人」以及「我想要什麽」,透過多樣化的體驗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盲目跟風,減少無謂的壓力和焦慮。
沈芳提醒,年輕人在加入自律社群前應審慎思考。加入自律社群應基於個人的真實需求和內在願望,而非盲目追隨。「如果加入這種自律社群導致你產生更多的焦慮和自我貶低,那麽這可能不是適合你的選擇。關鍵在於要區分‘我應該做’和‘我想做’的區別,確保做出的決定是真正符合你個人需求和興趣的。」
你有加入自律社群嗎?對你是否有幫助呢?一起來評論區聊聊吧!
來源:青年報·青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