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父母與這個孩子處理問題的方法如出一轍,不愧是一家人。
孩子沒有征得父母的認可就撿回流浪貓,父母不認可卻沒有堅定反對,不情願地地擱置了孩子的處理辦法和貓留下的事實,但心裏卻非常不甘。
父母沒有征得孩子的認可就送出流浪貓,孩子不認可卻沒有堅定反對,不情願地擱置了父母的處理辦法和貓「借出」的事實,但心裏非常不甘。
父母的不甘最後促成了以借出為名義拋棄流浪貓,孩子的不甘會促成什麽?
這個家庭缺乏的是有效的溝通。
孩子收留流浪貓並沒有與父母達成一致,換句話說,孩子並沒有說服父母養貓。僅是先斬後奏半強迫半哄騙把事情懸在那,期冀生米煮成熟飯,讓父母接受現實。
父母就如法炮製也來個先斬後奏,用出借的名義把貓拋棄,半強迫半哄騙也把事情懸在那,期冀生米煮成熟飯,讓孩子接受現實。
現在孩子問怎麽辦,沒有什麽怎麽辦,認賭服輸,接受貓被拋棄的現實。因為先用這招的是你,現在父母不過是同樣一招奉還而已。出來混,要講道理,許你用這招就許別人還這招。
但,問題不應該停留在這裏,因為這不是貓的問題,而是家庭內部無法有效溝通的問題。孩子需要借此契機,與父母深刻剖析各自想法,交流彼此需求,核定彼此權責界限,明確孩子可以擁有決定權的事項以及遇到預期外事件的決策流程。
孩子成長的經歷其實是一個決策權逐步從父母轉移到孩子身上的過程,沒有什麽不好意思的,該要的權力就去要,該承擔的責任就去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