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蟲本身除了不好看以外沒有危害,大量爆發通常說明水體肥力太高。
可以把它們當作一種指示器來看待,它們大量出現就說明水體有些過肥過老,它們如果也開始死說明水體徹底惡化。
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是投放一些能吃蛋白蟲的魚類,比如瑪麗、孔雀、曼龍之類會在水面和缸壁上積極尋找無脊椎動物的品種,一般也能順帶著清理油膜。問題就是這樣你只是把指示器幹掉了,水體問題本身還是繼續存在著的,而且因為現在沒有指示器顯示更不好觀測了。
治本的方法就是檢查自己平時的養護習慣哪裏出了問題,一般都是過量餵食、飼養密度過高、換水不勤、有動植物爛在水體裏導致的。投放浮萍、蜈蚣草這樣的速生植物可以輔助吸收過多的肥力,但最簡單實用生效明顯的方法還是規律換新水,日常維護不要偷懶。
過濾的作用是吸附雜質+培菌分解,在人工環境下消費者往往遠超生產者和分解者的承載力,所以人類在扮演生產者進行投餵的同時也要協助進行分解,也就是要麽多換水要麽增大濾材體積要麽降密度少餵食。
現在也不知道缸本身長什麽樣,裏面的品種密度如何,投餵換水習慣又是什麽,我也只能給出像這樣比較籠統的建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