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哦。
貓與貓之間的友好關系,更像一種臨時成立的組織,用於趨利避害、弱化沖突、共享資源。
彼此之間看似親密無間,但等級過於松散,容易被其他貓咪取代。
即便是多貓家庭的貓咪,彼此之間也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求偶、繁育、取暖等特殊時間除外)。
一切源於獨居所形成的特性。
而伴侶所表現出的依賴或從屬,更多的出現在群居動物之間。
一、貓咪既獨立,又親人
我們都知道,貓科動物大多屬於全肉性動物,對食物有著近乎完美地挑剔。
為了保證食物與繁育,貓科動物一般都有領地意識,對它們來說,任何同類都可能是競爭者,就算伴侶和已經長大的孩子也不例外。
相對於其他大型掠食者而言,貓的繁殖能力強,數量較多,進食量有限,因此領地範圍更小。
當貓族群過大,個體覓食或求偶難免會跨越領地,有時甚至會出現領地重疊的情況。
為了避免爆發無意義的沖突,貓咪們也會出現松散的組織,用於合作或分享,於是出現了極具特色的貓島和貓農場。
只是貓咪的 歸屬感 一般,無法形成嚴格的 等級關系, 一旦出現危險,貓咪也會各自為戰、各自逃跑。
人類的馴化,只是強化了貓咪共享的特性,和降低了個體的攻擊性,讓貓變得 獨立且親人 。
二、野貓一種把自己玩瀕危的「狠」人
貓咪天性為馴化提供了可能性,也為該物種留下隱患,目前 大部份野貓的基因都已經被汙染了 。
無論犬屬還是貓屬,下面的物種都有一定的雜交能力。
犬屬的交配權受等級約束,混亂的關系主要發生在灰狼種下,被馴化後雜交也是受人類主導。
反觀貓咪兼顧獨居和合作的兩種天性,使得野貓會跨族群接觸雌性。
隨著流浪貓增加,家貓基因開始入侵野貓,導致 主要野貓種淪為瀕危物種, 尤其歐洲野貓已經進入了IUCN紅色名錄 [1] 。
三、「伴侶意識」對群居的重要性
對於群居動物來說,等級秩序能夠緩解族群內的矛盾和沖突,是保護個體的依仗。
以狼群為例。
狼群雖然存在明顯的等級制度,但多以家族形式出現,成員之間的關系並不緊張。
每只狼都會為團隊服從狼王的命令,而狼王也不會隨意丟下狼群的成員,這種保護個體的行為,便是伴侶(夥伴而不是夫妻)意識的體現。
本質上合理保護每個個體,也是維持族群秩序的基礎
上圖中三只年邁的老狼、病狼在前開路,一是為了避免掉隊,二是為了控制整個隊伍的前進速度和節奏;
四、結語
獨立的貓咪並不存在「伴侶意識」,因為天性使得它們不需要結交長期的夥伴,配偶也不例外。
母貓擇偶時雖然也會看「貓」下飯 [2] ,但混亂的婚配方式使得它們沒有固定的伴侶。
即便是自己領地下的中央雄性(Central Male),也只是占據交配的主導權 [3] ,而不是所有權。
對於母貓而言,老娘菜不會為了一棵樹,而放棄了一片森林。
參考
- ^ Rodrigues A S L, Pilgrim J D, Lamoreux J F, et al. The value of the IUCN Red List for conservation[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6, 21(2): 71-76.
- ^ Olof Liberg, Courtship behaviour and sexual selection in the domestic cat, Applied Animal Ethology, Volume 10, Issues 1–2, 1983, Pages 117-132, ISSN 0304-3762
- ^ Yamane, A. (1998). Male reproductive tactics and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the group-living feral cat (Felis catus).Behavioural Processes,43(3), 23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