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說我的建議,有條件就學,主要指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為什麽要學,你可以想象這麽一個例子。有一個學生從進高中開始就每天不間斷的努力學習,成績穩定前30,最後高考發揮理想,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了。假如這個學生從高一下學期開始花大部份精力在競賽上,不論結果怎麽樣,你覺得他上理想大學的概率是變大還是變小了?
難道只有每天不間斷的學高考內容才能考出想要的分數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課內的東西學一遍之後,就是不斷地重復性訓練,能有質的提升是很難的,比如數學最難一題從「可以做」到「一定能做」,這是簡單透過訓練就可以完成的嗎?這時候就要講究一個性價比的問題了,既然是在湖南,沒進省隊也可以有高三一整年的課內復習時間,我覺得很足夠了。進了省隊,就是沖集訓隊沖金保銀的情況,起碼強基計劃可以破格入圍。破格入圍+校測優勢,這兩點難道不比每天重復鞏固高考知識更具性價比嗎?我不知道你說的競賽血淚史是什麽,但是如果有人將一時的不理想歸咎於競賽上,我覺得實屬搞笑,自己不夠強,能怪誰呢?大家都在一個遊戲規則下,總是會有贏家和輸家。如果競賽失利、高考還失利的話,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毛病。有些人把競賽當作捷徑,但這東西的初衷應該是讓一些學有余力的人能夠盡早學習一些有趣知識,他們在這場遊戲裏終究只能是玩家,而不是職業選手。
最後我客觀的說一下,家長應該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但不一定是決策人。這個年級的學生也不全是小孩了,有時候需要考慮小孩的想法,像這種問題我是建議把決策權交給孩子, 他覺得自己能行,他自己想學,那你就讓他學 ,畢竟自己選擇的路還是得自己走。換個角度看,如果小孩想學,但是你不讓小孩學,假如真的是因為這樣錯失了一些機會,那家長要負全責。
話說得有些重,但是身邊確實有些家長一直在做不那麽「正確」的事情,你沒有走過的路有時候就不要以為真的能弄明白。如果你不清楚,就交給負責任的老師來給你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