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總是在討論「年味淡了」,而這份揮之不去的「年味」正是我們小時候年三十的年夜飯,大年初一的小拜年......父母給予我們曾經的快樂,讓我們回味一生!
專家說: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心理營養,分別是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還有一種營養不可或缺——那就是儀式感。
所有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實則意味深長的儀式,都會在孩子的心靈留下一抹亮色,讓他們的童年變得愈發豐盈、溫暖。而過年,就是營造儀式感最好的機會。
01
學習春節的禮儀習俗
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中國年俗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絕對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那麽中國傳統春節習俗都有哪些講究呢?
1、 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竈王爺上天」之日。
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戶還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竈火燒」,或者備竈糖,竈王爺要在這個時間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給竈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2、 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除日。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除舊迎新不可不做哦。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3、 臘月二十五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竈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帝的懲罰。
舊俗還認為竈神上天後,玉皇大帝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察看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六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殺豬割年肉,窮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也是辦年貨的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燉大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裏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之說,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
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
5、臘月二十七
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為什麽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
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
6、臘月二十八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
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7、臘月二十九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國農歷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麽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
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8、臘月三十
大年三十: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年獸。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你了可怎麽辦呢?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9、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裏,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02
和爸爸媽媽一起大掃除
春節前打掃衛生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習俗。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全家上下一起齊心協力,打掃屋舍,拆被洗褥、整理東西,學會收拾自己的衣服,玩具等我們在勞動中收獲快樂的同時,還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東西收納整潔了,家裏幹凈了,心情也不會差。
勞動是每一個孩子的必修課之一,而在過年前給家裏大掃除一番,自有一番獨特的感受。
03
和爸爸媽媽一起寫對聯,寫福字
春節怎麽少得了對聯和福字?
與其購買,不如與爸爸媽媽一起寫春聯,寫福字,我們還可以制作和龍年有關的新年手工,帶有龍主題的新年禮物,在增強我們動手動腦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樂趣和年的氣氛。
如果有書法基礎的孩子,就可以動手為家裏寫一幅春聯,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當孩子把自己寫好的春聯張貼在家門口時,小臉一定藏不住內心的那份自豪和喜悅之情。
如果孩子還不大會寫字,我們也可以握著他的小手,一起寫一個大大的「福」字,在一筆一畫中把全家對新年的期待寫下來。
04
和爸爸媽媽一起買年貨
過年之前有很多事情要準備,置辦年貨就是其中的重頭戲。年貨,顧名思義,即為度過春節而置辦的一些物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等。和父母一起制定年貨采購清單,設定購物預算,在購物過程中把清單由我們保管,每完成一項,用筆劃掉一項。這樣有計劃、有目的的購物,不僅能鍛煉我們做計劃的能力,還能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感受年味,其實就藏在和家人置辦年貨的過程裏。這個置辦年貨的過程,其實是最具年味的過程。
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我們不妨帶著孩子去菜市場、去大超市,在琳瑯滿目的年貨堆裏精挑細選年貨,感受那種濃濃的新年氛圍。
05
張貼春聯
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張貼春聯、年畫和窗花等。在張貼的過程中,就能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習俗的內涵。
如果孩子有一定的繪畫和剪紙的興趣和基礎,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動手畫年畫、剪窗花等,張貼在家中,給全家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06
和爸爸媽媽一起讀關於龍的古詩
【飛龍引】(陳陶)
長洲茂苑朝夕池,映日含風結細漪。
坐當伏檻紅蓮披,雕軒洞戶青蘋吹。
輕幌芳煙郁金馥,綺檐花簟桃李枝。
苕苕翡翠但相逐,桂樹鴛鴦恒並宿。
【奉和聖制龍池篇】(裴漼)
乾坤啟聖吐龍泉,泉水年年勝一年。
始看魚躍方成海,即睹飛龍利在天。
洲渚遙將銀漢接,樓台直與紫微連。
休氣榮光恒不散,懸知此地是神仙。
【春日題龍門香山寺】(楊巨源)
眾香天上梵王宮,鐘磬寥寥半碧空。
清景乍開松嶺月,亂流長響石樓風。
山河杳映春雲外,城闕參差曉樹中。
欲盡出尋那可得,三千世界本無窮。
【龍池寺望月寄韋使君閻別駕】(司空曙)
清光此夜中,萬古望應同。
當野山沈霧,低城樹有風。
花宮紛共邃,水府皓相空。
遙想高樓上,唯君對庾公。
07
為長輩送上新春祝福
中國民間傳統很講究禮儀文化,因此,在年夜飯上不能讓孩子只顧著吃吃喝喝,還有一個儀式要學會,這個儀式就是要如何給長輩送上最恰如其分的祝福。
我們可以提前教孩子學會說幾句吉祥話,在年夜飯上,學著大人舉杯(飲料果汁等)向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長輩送上新春的祝福。
如果孩子有心,也可以鼓勵他們提前制作好新年賀卡,並在賀卡上寫下自己對長輩的祝福,在年夜飯上就可以送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
08
拍全家福
春節期間,大家穿著新衣,帶著新年的喜慶,趁著全家難得團聚的機會,一定不要忘了拍一張全家福,按下快門鍵,把全家人的笑臉定格下來。
在孩子的成長中,不能缺少儀式感。而延續了千年歷史的春節文化,尤其講究儀式感。
和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這裏的春節儀式感並沒有那麽高大上,都藏在生活的細節裏,但這並不影響它的意蘊深遠。
就像我們經常會想起小時候的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飯的情景,從餐桌上全家團聚的那一刻起,其實儀式感就已經不斷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比如,晚輩舉杯給爺爺奶奶送上祝福詞等等,這一時刻,既有儀式感特有的莊重,也有辛勞一年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這給我們的童年留下難以忘懷的回憶。
想要傳承這種春節文化,就需要讓孩子在春節期間好好體驗一下這種儀式感。
對孩子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儀式感本身,而是從體驗儀式中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註,以及自己在動手動腦的參與中所帶來的成就感。
有了這些儀式感,即便歷經歲月流逝,它們也能成為孩子記憶深處最美好、最溫情的回憶。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度過一個祥和、快樂、有意義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