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我發現彼此喜歡的人,都會說「嬰語」

2024-12-06親子

最近和朋友們一塊參加婚禮,我們坐在台下,共同回憶和新娘的友誼。

聊著聊著大家發現自己都有過被新娘「治愈」的微小經歷: 不論是在失戀、被裁員、親人離世的低谷期,還是有好訊息想和人分享,需要有人傾聽和積極回應的時刻……都能在與她的交流中,感受到溫暖的能量。

她說話的方式似乎有一種特殊的「魔力」,總能讓聽的人感覺自己被像小嬰兒一樣被對待—— 你可以放心地哭,也可以盡情地大笑。

沒想到,後來我真的在心理學研究中找到了這種魔力對應的概念: 嬰兒語 (babytalk) ——指成人與嬰幼兒說話的方式,也被稱為父母語(parentese)。

更關鍵的資訊是: 對成年人來講,說「嬰語」能幫助我們自身獲得安全的依戀模式、更好的溝通體驗、建立更穩定的情感聯結。

圖片來源:【摩登家庭】

成年人說「嬰語」

是什麽樣的?


  • 從表層來看,「嬰語」具備以下特征:

  • 親昵的稱呼,專屬的詞匯

  • 比平常說話的音調更高,語速更慢,旋律帶有韻律

  • 使用的詞匯簡化,詞語重復出現

  • 句子更短,語法更簡單


  • 比如(請自行用「嬰語」朗讀出來):

    寶寶,你的小手呢?

    給媽媽看看?

    拍拍小手、拍拍小手……

    日常生活中,我們面對一個嬰兒會不自覺地使用「嬰語」,這是因為嬰兒的面部特征(大眼睛、圓臉、柔軟的皮膚) 符合一種可愛的嬰兒圖式 (baby schema) [1] ,會天然地觸發他人想要照顧和疼愛 ta 們的動機,這也會讓成年人不自覺地回歸到一種幼稚的狀態,透過「嬰語」表達柔軟的情感。

    同樣地, 我們也會在其他親密的關系中使用這種語言: 戀人伴侶、親密朋友、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寵物、甚至珍貴的物品,如泰迪熊和精心照料的植物。

    圖片來源:小紅書

    不過成年人之間使用的「嬰語」,往往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萌、可愛、動聽,更具備了一些深層次的特征。


  • 「嬰語」的深層特征:

  • 對對方情緒、體驗、需求的深度體察,傳遞一種耐心、高度關註的態度

  • 對嬰兒說:寶寶怎麽臉紅紅的,是不是有點熱?我摸摸你的小 jio jio 是不是出汗了?

    對成年人說:今天你一直悶悶不樂的,是工作不開心嗎,是不是公司哪個家夥又欺負你了?和我說說嘛~


  • 給對方提供創造一種安全的、舒適的溝通環境

  • 對嬰兒說:寶寶不哭,媽媽抱抱,親親我們小糖豆~

    對成年人說:別著急,慢慢來,我就在這陪著你。你想不想吃吃點甜的?我來買個小蛋糕吧~

  • 直接的情緒表達,提出明確、細致、可行的要求或解決方案


  • 對嬰兒:寶寶是不是困啦?小瞌睡蟲,我們來躺一會吧。

    對成年人:好想好想你呀,我們周末出去玩好不好嘛~

    圖片來源:【住宅區的兩人】

    說「嬰語」

    會在關系中帶來情緒確認的體驗

    說「嬰語」時,人們通常會使用比日常更高的音調。 高音調的聲音容易讓人聯想到溫暖、真誠、善良、順從和脆弱等特質 ,這些印象能夠增強信任感和情感親近感,同時更加有效地傳遞情緒和情感意義。

    同時,「 嬰語」裏含有大量的全然關註、體察對方體驗的元素,而且帶著溫柔的關心:

    「哎呀,你是不是有點不開心?

    「抱抱~我做點什麽能讓你感受好一點?」

    「寶,你喜歡我給你準備的禮物嗎?」

    這些元素,會給我們帶來一種在關系中得到 情緒確認 (emotion validation)的體驗。當個體的情緒被他人認可時,會減少孤立感和無助感,甚至緩解生理上的壓力反應。

    情緒確認的體驗會讓聽者感覺自己的情緒是被接納的,意識到「我的情緒沒問題,它是被允許出現的」,而不是感到被評判或忽視,從而更放松地面對自己的感受。

    這也會進一步促進心智化的過程,幫助人能夠站在自己之外,理解自己的想法、情緒、行為以及它們相互間的關聯,同時增強對他人情緒的理解能力。

    說「嬰語」

    還能重塑成年後的依戀模式

    有研究發現,「嬰語」的使用與伴侶、朋友之間的親密感和依戀安全性正相關 [2] 這種表達方式透過強化積極的互動模式,幫助我們建立更穩定的情感聯結。

    「嬰語」透過高音調、柔和語氣和親昵的表達,模仿了小時候父母透過語言和語調與孩子互動、建立安全感的過程,讓人聯想到小時候被父母呵護的感覺。

    這種溫暖的互動為成年後重塑依戀模式提供了一個視窗, 透過溫柔、親密的互動,個體可以獲得機會修復過去不安全依戀引起的情感缺失。 在反復體驗中, 不安全依戀的反應模式(如過度焦慮)還可能被安全依戀的反應模式替代。

    比如, 一個回避型依戀的人可能在反復聽到「親愛的,不用擔心,我就在這裏」的安撫時,逐漸學會信任情感的流動並表達自己的需求。

    圖片來源:【辦公室】

    說「嬰語」

    會使我們變得更可愛

    此外,說「嬰語」還可以讓我們顯得更加可愛,從而激發對方的積極情感。

    可愛的特征往往會引發人們想要關愛和照顧的行為反應。比如,嬰兒的圓圓的頭、大大的眼睛和豐滿的面頰,這些特質天生吸引他人的註意,確保他們能夠獲得足夠的關愛和照護。

    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逐漸失去一些可愛的外貌特征,而透過說「嬰語」,能夠彌補這種變化。「嬰語」讓我們在互動中展現出可愛的特質, 從而激發他人對可愛的情感反應,幫助我們從談話物件那裏獲得更多的愛與關註。

    圖片來源:網絡

    說「嬰語」

    會讓我們重新做回「內在小孩」

    不僅聽到「嬰語」的一方會感到自己像小孩一樣被照顧,說的一方也能體驗到一種「重新做回小孩」的感覺。

    說「嬰語」復刻了我們與世界建立連線的初體驗,透過重溫這種體驗,可以實作一種 良性退行 (benign regression)。

    退行作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常發生在個體面臨壓力或渴望安慰時,心理狀態返回到早前的發展階段,用更原始或幼稚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雖然過度退行可能導致不成熟行為,但在健康的關系中, 良性退行是一種有效的情緒修復方式 ,透過利用童年心理狀態的優勢,完成對現實焦慮的化解 [3] ,喚起個體對安全感和被愛的記憶。

    說「嬰語」讓人短暫地擺脫社會對成熟和理性的期待,提供了一個放松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可以以更本真的方式表達自己,從而釋放壓力、修復情緒, 有機會好好關愛自己心裏的那個「內在小孩」。

    圖片來源:【俗女養成記】

    成年人學好「嬰語」的

    三個關鍵要素

    「嬰語」不僅是一種表面上可愛、輕松的語言形式,更是一種能傳遞深度情感、提供支持和解決問題的溝通方式。我們可以透過練習它的三個要素,來逐漸習慣使用這種語言。

    1. 深度體察:關註對方的情緒、體驗和需求


    「嬰語」需要在情感上對對方有高度的敏感性,精準捕捉對方的情緒和需求,並透過語言表現出耐心和關懷。

  • 用提問確認情緒:

  • 「怎麽啦,是不是有點不開心呀?」

  • 透過觀察描述情緒:

  • 「看你皺著眉頭,是不是遇到難題了? 」

    2. 創造安全、舒適的溝通環境


    「嬰語」透過溫柔的語氣、重復的詞匯和親昵的表達,營造出一個低沖突、充滿包容的對話氛圍,讓對方感到安全和放松。

  • 用親昵的稱呼增加親密感

  • 表達寬容的接納:

  • 「別著急,慢慢來。」

    「哎呀呀,沒關系,換個辦法再試一次,好不好?」

    圖片來源:【最喜歡的花】

    3. 直接表達情緒和需求,提出可行的建議或解決方案

  • 表達情緒:

  • 「我看你這樣我都要難過了,和我說說發生了什麽?」

  • 提出明確的請求或解決方案:

  • 「來,聽我的,先喝口水深呼吸,我們再試試別的辦法,好不好?」

    「要不這樣,你先告訴我你覺得最難的地方,我們一點點解決。」

    「我們先放松一下,出去吃點好吃的,邊吃邊聊聊,好不好?」

    就像上面提到的,「嬰語」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溝通物件身上,也能滿足很多溝通場景,比如表達愛意、安慰、請求幫忙、尋求關愛、離別……

    尤其當我們不僅僅使用它表面的可愛詞語、音調,而是在日常溝通中,嘗試發揮「嬰語」深層次的情感功能,不僅會讓對方感到被撫慰,也能讓自己更柔軟、更輕松,讓你們之間的溝通紐帶與情感聯結更加牢固。

    畢竟,誰說我們成年了, 就不想偶爾當個被寵愛的小孩呢?